曹然
2022年年底,朝鮮勞動黨中央八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在平壤召開,朝鮮2023年度“核武力及國防發展變革戰略”首次披露。在過去半年朝鮮半島局勢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新戰略明確提及核武器運用包括“非防御”使命,及核武庫建設將“幾何級數般”擴容。韓美分析人士紛紛猜測,朝鮮進行第七次核試驗的時間已越來越近。
朝鮮核戰略的迅速升級超出外界的預料。2022年1月,勞動黨八大曾提出制造超大型核彈頭、升級洲際彈道導彈的固體燃料火箭、研制潛射核武器等五大核心課題。八屆六中全會前夕,韓國統一研究院朝鮮研究室主任洪珉曾推測,朝鮮2023年核戰略可能聚焦五大課題尚未完成的內容,及擴充中程導彈陣容、發射偵察衛星等已有公開報道涉及的計劃。
然而,據朝中社2023年1月1日發布的報道,建設層面上,朝鮮新核戰略強調核武器的“幾何級擴容”及戰術核武器的“批量生產”。據西方智庫估測,朝鮮現有核彈頭數量在15到60枚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金正恩出席軍工部門向八屆六中全會“奉送超大型火箭炮”的儀式,贊揚軍工部門一次性交付30門“至關重要的攻擊型武器”,并指出這些火箭炮“射程覆蓋整個南朝鮮,可搭載戰術核武器”。2023年新年伊始,金正恩同女兒一起視察彈道導彈武器庫,朝鮮媒體的照片中出現10多枚彈頭。韓聯社援引專家分析稱,這些公開活動或是為“核彈倍增”計劃制造聲勢,但增加數量究竟為多少,尚不得而知。戰略層面上,朝鮮新核戰略被韓美媒體認為從“防御為先”轉向“先發制人”。

金正恩在朝鮮勞動黨中央八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上。圖/人民視覺
美國亞太和平研究所前所長馬克·巴里指出,朝鮮新核戰略的驚人發展,既表明朝鮮目前的軍力建設周期尚未結束,也體現出2022年不斷惡化的國際地區局勢對朝鮮的影響。
2009年到2017年,朝鮮曾六次進行核試驗。2018年后,隨著朝韓、朝美對話展開,朝鮮暫停核武器發展計劃,關閉豐溪里核試驗場。2019年朝美對話陷入僵局后,2020年1月發布的勞動黨中央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因為無論采取“發展核武器和發展經濟并舉”的路線還是“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路線,外部環境都未有改變,因此朝鮮將“蓬勃推進戰略武器開發工作”。至2022年,勞動黨八大將此明確為重新發展核武器,并列明“五大課題”。
如今,八屆六中全會在提出新核戰略的同時,還做出一系列人事調整。人民軍“一號人物”、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樸正天被免職,國防相李永吉繼任。社會安全相樸秀逸和總參謀長李太燮對調。被美國財政部以參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彈道導彈研發為由列入制裁名單的新任平壤市責任書記金秀吉、前軍需工業部長俞鎮分別晉級政治局候補委員和中央委員。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朝鮮核武器及軍工發展進入了“五大課題”后的新階段。
據朝中社報道,近期半島局勢日趨緊張,也是朝鮮選擇進一步升級核戰略的原因之一。2022年5月韓國新總統尹錫悅上臺后,擯棄前任文在寅政府的對朝友善、對話政策,強調韓美軍事同盟及“最大壓力”措施,并恢復韓美大規模軍事演習。9月以來,朝鮮以密集試射導彈回應韓美軍事活動。
巴里等分析人士認為,尹錫悅對朝敵對的政策未必足以影響朝鮮長期核戰略,但可能促成朝鮮進一步延長當前的武器發展周期。更重要的是,在俄烏沖突、印太地區形勢緊張等大背景下,八屆六中全會報告顯示出朝鮮明確認為國際格局正轉向“新冷戰”體系。這種判斷或將對半島對抗局勢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