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擁有2600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蘊深厚,城市文脈綿長。踏上新征程,濟南如何更好展現城市文明底色與人文底蘊,創建文明典范城市,不斷提升軟實力?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就這一話題對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進行了專訪。
濟南文化深受黃河文化孕育滋養,龍山文化、齊魯文化、紅色文化等在這里交融薈萃,既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又受紅色文化洗禮,鑄就了開放、包容、厚重的城市氣質。體悟濟南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一是自然文化得天獨厚。濟南作為中外聞名的“天下泉城”,“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的自然稟賦,為城市文化發展塑造了厚實的內涵底蘊。特別是泉水作為濟南的根與魂,賦予了這座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氣質與魅力,目前濟南泉水達1209處,趵突泉連續噴涌19年,是名副其實的“千泉之城”。
二是傳統文化厚重綿長。濟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從公元前6000多年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至龍山文化,發展脈絡清晰,構筑了齊風魯韻的文化基底,先后走出了扁鵲、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等一大批文化名士,吸引了李白、杜甫、曾鞏、老舍等文化名人來此生活游歷,杜甫就曾留下“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
三是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濟南是一座飽含紅色文化的英雄城市,是國內最早創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六個城市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中就有來自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萊蕪戰役、濟南戰役作為經典戰役永載史冊。目前,全市有革命遺址遺跡、革命博物館等210余處,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濟南人民艱辛斗爭的歷史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濟南文化,既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堅持把文化傳承與保護擺在重要位置,始終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用心傳承文化基因、守好文化根脈。
一是堅持高標準規劃。規劃科學產生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帶來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我們堅持把城市文化融入規劃、建設、管理的每個環節,把文脈延續性貫穿到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中,留住濟南特有自然風貌、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最大限度延續好濟南的文化屬性,展示好濟南“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是堅持全方位保護。我們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對3處歷史文化街區、1處傳統風貌區、200余處省市級優秀歷史建筑,對13項國家級、500余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空間全覆蓋、延伸時間軸,既保護單體建筑、也保護街巷街區,既保護古代建筑、也保護近代建筑,既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三是堅持系統化傳承創新。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堅持“借古說今”,挖掘、詮釋、弘揚好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做好考古發掘,實行考古前置,加快城子崖國家考古公園建設等工作,進一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將濟南文化脈絡更加清晰、全面、完整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在尊重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再梳理再闡發,注重運用數字化手段實施優化提升,健全泉城文化資源庫,豐富更具體驗感的數字化文化應用場景,讓歷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
四是堅持多維度傳播。宣傳也是生產力,正能量要有大流量。這方面,既要會說,更要說好,把好聲音、正能量傳播出去。講好濟南故事,既要抓好新聞發布、官方介紹,又要綜合運用動漫、綜藝、紀錄片、短視頻等方式,鼓勵群眾人人都當講解員,多方面、多渠道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讓濟南聲音越來越洪亮。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實踐中我們體會,檢驗文化建設成效的標準集中體現在城市文化肌理可感可知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看社會親和力、市民凝聚力、城市吸引力是否有效提升。這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我們堅持以文化引領塑造全社會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始終抓住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這個關鍵,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常態化選樹“泉城楷模”“最美人物”等先進人物。
另一方面,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屬性的現實表現,也是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體現。我們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發力,圍繞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規劃建設黃河博物館等一批文化設施。同時,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金融、體育的深度融合,重點培育出版、數字影像等產業集群,發展創意文化、數字文化等新型業態,著力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產品,加快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把文化傳承與保護擺在重要位置,始終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用心傳承文化基因、守好文化根脈。
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把城市軟實力提升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這是我們著眼長遠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順應全市人民期待作出的重要部署。
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是更高層次、更具示范引領作用的文明城市,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治理能力、形象魅力、發展活力的集中展現。目前,濟南市在連續四年位列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省會、副省級城市組別第一名的基礎上,正扎實推進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
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方向目標是相一致的,重點任務是相關聯的,推進實施是相協同的。城市軟實力提升了,創建文明典范城市就更有底氣;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成功了,城市軟實力就更有顯示度、更有成色。基于此,我們深刻認識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文明典范城市在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大局中的重要作用,準確把握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內在邏輯關系,把兩方面工作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力爭通過3至5年努力,推動濟南軟實力躍居全國前列,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模式。
具體工作中,我們堅持抬高標桿、加壓奮進,以提升城市軟實力為戰略牽引,突出重點、講求細節、壓實責任、形成閉環,全力抓好推進落實。
我們堅持系統謀劃精準發力,重點把握好歷史傳承與時代發展、總體謀劃與久久為功、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內聚合力與外塑形象“四對關系”,找準切入點、突破口,持之以恒、扎實有效向前推進。
我們聚焦重點攻堅克難,深入開展市容市貌凈化美化綠化、交通秩序整治等“十大攻堅行動”,突出思想引領,培育文明風尚,強化道德規范,努力在市民文明素質上有新提升;抓好老舊小區整治、鄉村環境改善、重點區域整治、生態環境改善,努力在城鄉環境面貌上有新提升;深化網格化社會治理,強化數字賦能,守牢安全穩定發展底線,努力在城市治理能力上有新提升;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做好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及時妥善解決群眾訴求,努力在群眾幸福感滿意度上有新提升。
我們著力壓實責任強化保障,把提升城市軟實力、創建文明典范城市作為一項全域工程、全員工程,把全市各街鎮村居、窗口單位作為主陣地,動員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各行各業積極行動起來,讓每一名群眾都成為創建工作的參與者、推動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