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思南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2年,創新為奮進中國留下一個個難忘的瞬間。“最快的冰”讓各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速度與激情盡情釋放,北京冬奧會因科技而大放異彩;福清核電6號機組正式商運,“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在世界核電舞臺挺起中國脊梁;6名航天員首次聚首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空間站迎來圓夢時刻……過去一年,從未停歇、愈加堅實的創新步伐催人奮進,帶給人們砥礪前行的信心和勇氣。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2年,放眼神州大地,我們更加感受到創新釋放的澎湃動能。鑄就大國重器,中國橋、中國大壩、中國港口、中國盾構機勇立潮頭,成為響當當的中國“名片”;助力動能轉換,采煤煉鋼、軌道交通、船舶海洋等傳統行業華麗轉身,正向高精尖邁進;開辟新賽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能源等新技術加快應用,新產業、新業態孕育新活力。從先進制造、醫療器械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建設美麗中國的大氣、水污染等防治技術的應用,再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堅守,科技創新正以它的廣度、深度、精度和溫度,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創新是一個決定性因素。新的一年,開好局、起好步,應對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人們更加渴望聽到創新奏出的美妙樂章,看到創新引領發展的實干擔當。競相涌現的創新成果、攻堅克難的創新勇氣、拔節生長的創新人才,讓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更足、成色更足、底氣更足。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以創新提振發展信心,我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以創新提振發展信心,我們步履不停。從上海飛北京、從成都再飛海口,國產大飛機C919開啟密集驗證飛行,向著投入商業運營不斷邁進。幾代人接力奮斗,我國的大飛機事業越飛越高。在汽車電動化時代,我們的電池、電驅動技術步入世界前列,比亞迪近日發布的電動車高端品牌向世界高端市場發起沖擊。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創新你追我趕。在廣東,首臺全國產化“爭氣機”并網發電;在江蘇,首個全息數字電網建成……邁入2023年,創新好消息接踵而至,科技自立自強的足音強勁。
以創新提振發展信心,我們底氣十足。過去一年,出臺“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進一步為青年科研人員的減負松綁,科技政策扎實落地,創新環境更加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至100%、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持續完善,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更加夯實。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再上臺階、武漢“光谷”、合肥“聲谷”等產業集群快速崛起,一個個創新高地相繼隆起。有力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戰略布局,科技自立自強的底座更加堅實。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肩負起歷史責任,新的一年,廣大科技工作者將堅持“四個面向”,再攀高峰,以高質量的創新成果應對新挑戰、交出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