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這為新征程上科技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無論是重大科學發現還是發明,無論是重大理論創造還是攻克技術難題,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充滿了艱難險阻。“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馬克思的這句話,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奮勇攀登世界科技巔峰。馬克思為了《資本論》的寫作,“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經常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終于完成了這部“工人階級的圣經”,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導。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釋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都是愛國科學家的典范。愛國是他們奮斗的動力,也是他們成功的原因。新時代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為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不懈奮斗。
弘揚科學家精神要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覺,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深化科研領域政府職能轉變,建立信任為前提、誠信為底線的科研管理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動權,減少對科研活動的微觀管理和直接干預,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制定政策、創造環境、為科研人員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上。要正確發揮評價引導作用,改革科技項目申請制度,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實行科研機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反對盲目追求機構和學科排名,大幅減少評比、評審、評獎,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解決表格多、報銷繁、牌子亂、“帽子”重復、檢查頻繁等突出問題。要大力宣傳科學家精神,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示才華提供了廣闊舞臺。相信廣大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