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金星耀
元旦剛過,忻州市五臺縣東雷鄉一片繁忙景象。1月5日,《科學導報》新春走基層記者在東雷鄉看到,一座占地面積15畝、建筑面積2406平方米的“幫扶車間”在緊張的安裝調試中,“幫扶車間”外停著一輛運送生產設備的車輛,一位負責人正在組織工人把車上的設備卸下來。
據了解,這一幫扶產業由山西五臺山天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走進“幫扶車間”,先后拉來的三車機械設備已堆滿了半個車間,工人們正在按照標注的集裝箱序號拆箱、歸位、組裝、局部調試。公司董事長張宏一邊察看、指點、問詢,一邊與前來照應的五臺扶貧新區黨委書記武志峰、東雷鄉鄉長李玲打招呼:“這次又拉來了兩車,加上以前的一車,還有后續的兩車,這套年產3000噸的植物飲料生產流水線也就全部到位了,爭取春節后投入生產。”
看著車間內工人們裝機的積極性,武志峰高興地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我們定要全力配合,將從扶貧新區內挑選的就業人員盡快完成崗前培訓。”
“我們回咱五臺縣建設新廠,不僅是因為縣里各部門、縣委書記和縣長招商引資的熱情所感動,而且是想實實在在地為生存在五臺這片黃土地上的農民辦點事。”說到返鄉投資辦廠,張宏頗有幾分戀鄉情結。
張宏2009年任職于某外企農業公司,在與同事們交流信息時,不經意間了解到藜麥作為一款高端健康食物在歐美食品中備受推崇,當時國內對藜麥的介紹幾乎是空白。后來他進一步了解到藜麥一直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土著的古老食物,出色的全營養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
幾年后,他返回了五臺縣。經過半個月的實地考察,他看到,家鄉傳統的莜麥、胡麻等五谷雜糧品種,生長在天然的得天獨厚的腐殖土壤中,長得溢出了地邊,如果種上藜麥肯定也錯不了。為了給藜麥找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他毅然決定將初始種植基地落戶在五臺縣靈境鄉。2015年,他成立并注冊了“山西五臺山天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2019年4月12日,他又辦起了“靈境鄉藜麥種植技術培訓班”,周邊鄉村的農民踴躍報名參加,當年就有靈境鄉及周邊鄉村的117戶農民簽約種植藜麥456畝。通過粗加工,科學的處理,制作成筒裝、袋裝、盒裝和真空包裝,俏銷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幾個省市。為了提高藜麥的精深加工,他又請來行業內著名的營養學家、食品加工專家,相繼研究開發出了“臺藜奶”,并申請了發明專利,一舉闖進了SIAL上海國際食品展覽會。
為了提高產業的帶動效應,拉長產業鏈,實現大規模生產,近年來他將眼光投向了五臺縣北部山區黎麥種植的發源地和眾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剛剛脫貧、等待致富的眾鄉親。在縣領導的安排下,他將“臺藜奶”生產流水線設備落戶安裝在了新建的“幫扶車間”內,為進一步研制開發多品種的“植物飲料”提供了生產基地。
“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將鼎力支持張總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企業,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東雷鄉辦廠,增加農民工就業渠道,帶動脫貧戶盡快致富。”李玲對張宏“幫扶車間”的帶富模式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