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燕
中勘冶金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河北 保定 071051
研究碳排放的全球差異變化趨勢,其主要結論是:①中國各地區碳排放總量和經濟發展呈上升趨勢,排放強度基本下降。②中國經濟發展區域間的差距逐年縮小,但碳排放的差距,特別是地區間的差距每年都在擴大。③中國大部分地區經歷過碳排放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與擴大聯系薄弱等變化,但部分省份的不穩定性相對較低。⑤上海、天津、重慶、浙江、山東等地區等不斷趨近強脫鉤狀態,但少數地區仍在擴張掛鉤和擴張負脫鉤狀態中交替。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在“巴黎氣候峰會”上承諾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峰值,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在2030年之前最大限度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標是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進一步增加對中國自主減排的貢獻。
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根據各自的條件,制定了相應的碳減排目標。制定相應的“13-5”溫室效應氣體削減計劃和計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碳排放目標的實現,優化能源消耗結構,加快向低碳產業轉型,促進服務業發展,加強節能減排。北京在《“十三五”時期節能降耗及應對氣候變化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達到高峰,要盡快達到頂峰。天津市以冶金等高成本產業為重點,建筑材料與其他相比,不同省份實現碳減排目標的方案不同。到目前為止,進行了評估多個國家和地區碳排放水平的研究,使用不同的碳排放指標,碳排放總量包括碳排放總量,國內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也稱碳排放強度)和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是由碳排放總量和GDP獲得的,這是衡量減排水平的主要碳排放指標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經濟發展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也在逐漸變化。確定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碳排放差及其提煉指數通常采用泰爾指數計算中國各省不同時期碳排放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規律。TAPIO模型可以用來描述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根據不同的指標和方法評估了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關系,世界各國的等人研究了減少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1]。
總的來說,現有的研究是以中國的區域和省份一系列碳排放研究為基礎的,需要按中國的省份分析。一方面,中國各省的經濟發展和碳排放水平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碳排放水平之間的地域差異可以正確確定變化趨勢。脫鉤彈性及其穩定性有助于分析低碳國家各省的發展戰略。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處于復雜多變的狀況,從中國各省的碳排放和經濟發展趨勢出發,分析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碳排放總量的關系,幫助我們制定可行的區域發展戰略。考慮到不同的碳排放水平和經濟發展,本文分析了低碳排放的區域差異。結合指數和TAPIO模式,計算中國各省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低碳發展戰略,為實現中國碳峰排放和碳中和提供參考[2-3]。
從全國碳排放量的變化來看,中國的碳排放量和經濟水平呈上升趨勢,但排放強度逐漸下降,每年下降3%~7%左右的水平,特別是各省的下降水平也不一樣,北京的碳強度減少了68.75%。位于全國第一位。其次是碳強度下降近60%的云南、天津、吉林、重慶。貴州和山東的碳強度減少了55%以上。湖北、河南、上海、浙江、湖南、四川、廣東等省份的碳強度減少了45%~55%。福建、江蘇、甘肅、陜西等省的碳強度下降35%~45%。河北、廣西、山西、安徽、海南、江西、遼寧等省的碳強度下降25%~35%。內蒙古和青海地區的碳排放量減少了15%~25%。寧夏和新疆的碳排放量有上升趨勢。寧夏增長12.51%,新疆增長27.9%。實現碳排放削減目標主要關系到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削減的關系。不同地區的碳排放減少,很多地區的排放強度有下降的傾向,但是,根據地域不同,排放強度也不同。整體來說,中部和西南部的碳排放量超過50%。接下來是中國東部和中國南部。中國北部和東北部的碳排放量減少很低,是西北地區最低的。在華北,山西、河北、天津對碳排放強度下降的貢獻超過20%。北京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較小,東北地區的碳強度下降的情況下,對吉林減排的相對貢獻率分別為53.47%,阿穆爾河和遼寧各為20%。華東對碳減排的相對貢獻,華東、華南地區相對平均。其中,山東對中國東部地區碳排放削減的相對貢獻率最高,占25.5%。西南地區碳強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區,包括你們地區對碳的減排做出巨大貢獻在內,達到45.81%。在西北地區,甘肅省對減少碳排放的相對貢獻最大。陜西省和青海省也促進了排出強度的降低。西北地區的碳、新疆、寧夏的碳排放強度持續上升,這影響了該區域對碳排放削減的相對貢獻[4-5]。
中國不同省份的碳排放量不同。可以泰爾指數來計算經濟發展水平碳排放量的差異,分析不同地區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變化的關系。全國各省的碳排放量呈上升趨勢,經濟水平呈上升趨勢,2005年以后,中國的碳排放指數每年都在上升,泰爾指數每年從0上升,省和省之間的地區碳排放差距正在逐步增大。中國碳排放區域內貢獻排放率為52%~57%,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相比之下,我們在二氧化碳排放地區之間貢獻了43%~48%,但幾乎每年都在增加。中國省經濟發展的指數逐年減少,從0.12下降到0。08.從經濟發展指數進一步分解為區域和地區間的貢獻,中國對該地區的貢獻基本穩定在57%~60%,地區間的貢獻基本穩定在40%~43%。在碳排放方面,除了西南地區的碳排放外,泰爾指數從0.10下降到0.07,其中華北地區碳排放的泰爾指數從0上升,從13到0.23,該地區的排放差距最大,呈上升趨勢。西北部碳排放的TER指數從0.05上升到0.18,這個地區各省間的碳排放差距正在急速擴大。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北方的流失指數從0.12下降到0.09,但與其他地區相比,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很高。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地區差幾乎每年都在縮小。2016年以后,華北等地區雖然有所恢復,但相對變化比較穩定[6]。
總體來說,中國的脫鉤指數在過去10年間一直呈減少趨勢,2007年,從擴張到緩和,在大幅降低碳排放強度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成為主要問題。分析中國面臨的碳高峰問題,分析碳排放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氣候變化趨勢,①弱脫鉤→強脫鉤狀態:北京在2005年到2012年的碳排放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很小,2013年以后達到了較高的水平。②天津、河北、吉林、江蘇、山東、廣東、甘肅等地區分離薄弱。③膨脹掛鉤→弱鉤狀態:在山西、阿穆爾河、浙江、云南及全國范圍內,處于相同趨勢,主要從擴張到弱鉤,江西、遼寧、重慶也在這一趨勢范圍內,但兩國在不同地區的時間較長;④負擴口→擴口鉤→弱離鉤:在上海、安徽、湖南等地區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擺脫了鉤。最終實現了弱小的解放。雖然內蒙古、河南、湖北、貴州和廣西的傾向相同,但是根據地區不同壽命也不同。⑤在閩川中段,主要在掛鉤部擴張的條件下,其他年主要處于松弛狀態。⑥負分支和擴張交替擴張:寧夏和新疆基本處于這樣的狀態,其脫鉤狀態主要在擴張負脫鉤狀態及擴張掛鉤狀態中交替出現。
穩定性指數可以用來進一步分析碳排放解離狀態的穩定性。大部分省份處于較弱的脫鉤狀態,整體的脫鉤狀態穩定指數在0.10左右。其中2013年的北京已經進入了強脫鉤狀態。另一方面,一些省份在達到弱脫鉤之前,他們經歷了負釋放和擴大聯系。與前兩個領域相比,接觸的整體情況比較好。福建省和四川省反復進行了緩慢和擴張。穩定指數在0.11~0.13之間穩定。寧夏和新疆還沒有實現微弱的脫鉤,但現階段已經實現了穩定,穩定指數0.24。新疆處于弱脫鉤結合狀態,穩定指數
0.04。
介紹了包括華北在內的不同地區碳排放下降趨勢。中國東部、中國中部、中國南部、中國西南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發展方式都不一樣,大多數地區都要經歷擺脫經濟增長的傾向,除了依賴經濟增長的西北地區外。特別是2012年以后,碳在較低的水平上穩定。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到微弱的差別。華東地區基本上比較弱。解吸指數自2012年以來每年都在減少。中部地區的碳排放指數總體不穩定,自2006年擴大的負排放擴大到統一地位擴大后,2014年以后離合器的松動逐漸增加,但變化一般。中國南方總體穩定。從2011年開始,逐年減少。但是,2017年以后,脫鉤指數稍有上升。
綜上所述,結合碳排放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評估了各省碳排放的區域差和指數。分析解決不同地區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相對關系和穩定性。在不同地區,本文結合泰爾指數,分析了碳排放水平不同區域的差異,分析了中國各省碳排放的傾向和穩定性。在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為了計算地區碳排放差距和細分指數,實施了可行的低碳排放。關于不同碳排放水平和經濟發展的發展戰略,主要結論如下:①碳排放的結果是中國實現碳排放削減目標與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強度降低有關。事實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將大量的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依靠進口來滿足生產和生活。在保持必要的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經濟增長和碳排放量削減的關系也很重要。②自2005年以來,盡管中國的碳排放量逐漸增加,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碳的排放強度正在逐漸下降。中國的碳排放的泰爾指數逐年上升,特別是區域間的碳排放差距,中國各省間的碳排放差距遠大于中國各省間經濟發展的差距。碳排放和經濟發展的相對變化趨勢,相關趨勢的變化需要相關地區和部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