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斌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河南 濟源 459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智造轉變。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必須承擔起黨和人民交給的光榮任務,大力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當今時代,是人才的競爭。在中國5000 年的文明史上,中華民族并不缺乏工匠精神,涌現出魯班、張衡、蔡倫等無數個工匠人物,工匠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工匠精神理應成為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目前,弘揚工匠精神,仍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
歸結原因,主要在于:(1)教育缺乏工匠精神機制。應試教育的單一性決定了教育的唯一目標是應試,重分數輕素質,重理論輕技能。潛心技能研究,投入多,見效慢,得不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可;(2)教育急功近利。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追求成功,而成功的重要指標是擁有金錢的多少。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整個社會人心浮躁。這種浮躁彌漫到大學校園,并逐步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來。與之對應的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辦學理念、價值追求等,都和工匠精神嚴重脫節,它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校園文化是師生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學生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在這里形成。師生的精神追求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決定了中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
校園文化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平臺,教學中要善于將弘揚工匠精神和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建設一支重知識、善技能、創新型的產業大軍。
一個學校建設得好不好并不在于學校規模有多大,而在于這所學校有沒有科學的辦學理念、鮮明的專業特色。因此,一所大學要彰顯自己的特色,就必須培養并形成與大學定位相適應的校園文化,這是區別于其他大學的一個重要指標。高職教育辦學理念是以市場為導向,建設特色專業。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根據地方經濟的特點,研究市場為區域經濟服務,依據區域經濟開辦相適應的專業,依據企業崗位需求開設課程,開展技能教學,創建自己的特色專業。
以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是一所工科學校,堅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為目標”,培養模式有“訂單”“工學結合”等。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打開校企合作新局面,該校和河南金利進行合作,采用訂單培養模式。
學科特色是一所大學最核心的辦學特色,產教融合是現代先進企業的發展方向。因此,學院利用金利已有的技術、設施、設備參與校企合作,積極配合企業,為培養復合型人才制訂出可行性辦法。金利擁有先進的實驗室,豐富的數據庫,企業真實生產車間。校企合作使學校準確把握企業的脈搏,企業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清晰明了,想企業所想,為企業儲備急需的優秀人才。通過資源共享,學生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崗位,企業招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壓縮了學生和企業的磨合期,節約了生產成本,獲得了實惠。這種校企共建高水平的實訓基地模式,使金利、學校形成共贏優勢[2]。
校園文化中的學風、師生的價值觀念等和工匠精神的核心相契合。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各種功利思想在整個社會彌漫,人們的價值觀發生嚴重的傾斜,人心也變得浮躁。這種風氣對大學校園也有不同程度的侵染。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現實、更功利。一方面許多人靜不下心來做學問,淺嘗輒止。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缺乏對工匠精神的熱愛和敬畏,體制建設、政策法規等供給不足。當功利主義、浮躁之風侵襲整個校園時,人們的價值觀將會發生動搖。校園文化不應該包括功利主義、浮躁之風。當工匠精神機制形成以后,學生們崇尚的大國工匠,是袁隆平、黃大年、鐘揚等。在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中深刻體會工匠精神的神圣,繼而產生敬仰之情,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并且親身實踐,不斷追求,對打造高素質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高職院校辦學的宗旨是培養技術性人才,必須適應生產、管理一線對崗位技術的要求。因此,精益求精、敬業創新等工匠精神通過校園文化建設逐漸深入學生的內心,職業精神在大學校園生根發芽。
在和企業的對接中,學生們感受到獨特的企業文化,進而適應企業的制度規范、價值觀念等。例如海爾的企業文化核心是創新。商場如戰場,海爾人深諳叢林法則。在多年商海鏖戰中,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生存,才能發展壯大。當年張瑞敏掄起的大錘砸醒了海爾人,砸出了一個世界500 強。直到今天“要么不干,要么就要第一”的口號仍然振聾發聵[3]。今天海爾完美地詮釋了求變創新的企業理念。學生們親臨其境學習企業文化,內心深處非常震撼。
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決定了高職的課程改革必須適應市場、服務市場,依據市場辦專業,制定課程標準。
以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有色冶金技術專業為例,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描述為: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創新意識,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夠熟練掌握有色冶金和鋼鐵冶金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有色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冶煉工程技術人員職業領域,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該專業的培養規格描述為: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刻苦鉆研業務的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
這個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很好地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建設中,明確了培養人才的方向。高職院校主要為區域經濟服務,培養企業所需技能人才,因此,在課程建設方面要明確培養方向,充分考慮如何滲透工匠精神。
初入大學校園,面對新的生活,許多大學生充滿迷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門必修課,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擺脫平庸,追求卓越。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起到引領作用。如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反對墨守成規,倡導創新創業。當改革創新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大學生要自覺樹立創新意識,積極實踐,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成為改革創新的生力軍。大學生是中國工匠精神的實踐者,肩負振興祖國的重任。工匠精神不是停留在口號上,學習中切忌好高騖遠,它是扎扎實實,潛心地做學問。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投身偉大的實踐中[3]。通過認真學習,學生們的人生品質在不斷地凈化,人格在不斷地完善。
高職院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大國工匠精神一致的內容,引導大學生進德修業,增強價值判斷力。
在道家經典《莊子·天道》中記載了一個“輪扁斫輪”的故事。輪扁做到斫木制輪七十載而不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鍥而不舍。他的秘訣是“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輪扁之所以達到完美的境界,與他孜孜不倦、一絲不茍地堅持和追求息息相關相。在制作車輪時候,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通過“應于心”地深思熟慮,逐漸摸索出制作車輪的精妙技巧。在輪扁的身上體現的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4]。在另一篇《庖丁解牛》中記載庖丁技藝純熟,得心應手。這里實際上講的是工匠精神:精湛的技術,在于多年的苦練,終達完美的境界。
儒家經典《論語》中也隱喻著工匠精神。“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儒家提倡君子做學問,提高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和玉器,要不斷地磨磋,細細地打磨。
再如具有2000 多年歷史的班墨匠心文化,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儀、巧、利、義”。儀指法則、標準;巧指技術精致;利指美觀實用;義指正義、道義,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班墨匠心文化強調科技品格,崇尚科學,追求卓越。今天,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面臨著產業升級換代,創新驅動的新業態,它的意義非凡。怎樣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優秀的班墨匠心文化成為強有力的助推劑。
因此,要善于從傳統文化的精髓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以此為契機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思修課、傳統文化課這個平臺,工匠精神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思想頭腦中。
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對技藝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制度文化強調工匠精神,要求員工對技能不斷完善,追求完美,向時間要績效、向效率要效益。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活下來,才能很好發展。當前華為芯片事件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教訓。要想解決被歐美卡脖子的難題,必須不斷創新,自主研發芯片方能走出困境。中國的制造業不受制于人,從優秀到卓越,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而當務之急是解決人才的問題。追本溯源,重塑工匠價值,是中國企業面臨強敵環伺時的唯一選擇。
職業技能考核是一項基于職業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動。2019 年11 月,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5],高職院校充分研究該指導意見,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技能考核機制。1+X 證書制度的頒布契合職業教育特點,既對學生進行了學歷考核,又進行了職業技能考核。
校園文化一方面指精神上的,另一方面指物質上的。因此,高校除了通過課程建設等融入工匠精神,還可以通過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設立文化長廊,用文字、繪畫、雕塑等形式,大力宣傳工匠人物,讓他們的事跡廣為傳頌并逐漸形成一種牢固的理念,一種價值觀。高校還可以邀請企業優秀專業人員到學校授課,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分享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故事,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企業生存的要領是不斷創新,用工匠精神戰勝對手。當高職引入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后,學生不再坐而論道,而是以工匠精神來衡量自己。這種責任感就是工匠精神情懷的體現。
技能競爭包括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學生技能競賽兩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首先要成為大師。教師的競賽項目有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省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等。競賽從內容與策略、特色創新等方面進行充分展示,體現課程團隊對教學設計與實施、信息化手段應用、評價與反思的駕馭能力,勞動教育、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課程思政元素以各種形式和內容生動呈現,從而彰顯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
目前,大學生技能競賽項目比較多。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官網發布“2021 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擬設賽項規程”,共62 個。職業技能競賽是各個專業技術領域技術的比拼,只靠課堂上講授遠遠不夠,需要通過企業、網絡等多種渠道學習最新的知識和技術,并應用到實踐中。學生的競賽項目有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者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通過競賽,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創新比賽中找到了成就感,由以往被動式的課堂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索鉆研,這是培養職業素質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培育和弘揚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于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是新時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陣地,必須加強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基于文化育人視角,應從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思想修養課、傳統文化課入手,從理想情懷、企業制度文化、技能競賽、職業技能考核等創新創業教育中引領,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打下堅實的職業素養基礎,成長為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