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珊,韓霞,李玉清(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據教育部統計,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 076萬人,同比增長167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穩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新能源行業迅猛發展,勢必會推動傳統制造業與綠色能源化產業的優化組合,為工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機遇和挑戰?;诖?,本文提出了機械專業學生的多元化體系培養方案,結合新能源行業的人才需求,增設基礎化學、新材料、品質管理、生產實踐等選修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科交融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能適應新就業形勢的復合型人才[1-3]。
機械類專業的內容較多,它主要是研究機械從設計、生產再到制造的各個環節,大到飛機航母,小到芯片傳感器,都是機械類專業的研究方向,雖然就業面廣泛,但大多數畢業生起薪不高,且專業匹配性較低,尤其是與“互聯網+”、大數據等高薪行業相比,機械專業畢業生的綜合就業待遇愈發不占優勢。
近年來傳統制造業飛速發展,各企業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智能制造為關鍵,加快形成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空間格局。與之相對的,高校教育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所用教材、培養方案、指導方向、學生的就業觀念等都沒能跟上機械發展之大變革,致使崗位要求與畢業生所學技能匹配性低。雖然就業對口率下降,但機械類學生的就業率影響卻不是很大,這也在側面反映出機械類畢業生就業面廣泛且靈活度較高[4]。
相對于互聯網和金融類行業,機械類的工作多需要進駐工廠車間,環境普遍較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制造行業逐步從發達城市核心地帶轉移到郊區,進而轉移到相對落后地區,這意味著想要通過制造業留在大城市,可能性較小。同時專業起薪較低,制造行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不均,且越是在發達地區,這種趨勢越明顯。
機械專業的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想要學好機械類專業,設計方向要學好制圖軟件的應用;生產環節需要掌握各種材料、化學的知識;在機電一體化的大時代背景下,還需要通過計算機編程來模擬機械實驗;后期加工制造環節,需要具備鑄造、鍛造、焊接等知識,可以說是從設計、生產到制造一體化學習,這就導致大學期間課業繁重,且學科難度較大。
針對現階段機械類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筆者結合在鋰電新材料公司三年的工作經驗,提出機械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多元化體系培養方案如下。
當前畢業生職業選擇日趨豐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職業分工日益細化、新興行業職業不斷涌現,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就業難的客觀現實與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讓畢業生傾向于降低職業預期而采取“先就業,再擇業”的策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決策層從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以便實現學校、企業、學生、家庭的綜合協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校友、家長進行職業分享,與企業進行銜接教育,有意識地將學科與職業生涯相關信息關聯起來,利用假期時間,由學校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工作現場,提前進入就業狀態,并定期進行匯報,期間由各學院展開問卷調研,整理共性問題,開展就業討論,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優勢及主觀條件,不斷優化就業目標,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前掌握目標職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
聘請機械領域具有相應技術能力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可以使學生了解現階段生產實際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成果以及行業新動向,打開學生的思路,開拓學生的視野,將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物相結合,不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大大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機械專業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是否合理,設計產品在生產中能否順利運行,由經驗豐富的專家結合實例來講解,可以使學生了解機械行業在實際工作中具體是做什么的,要解決怎樣的問題,應該具備哪些技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機械是工科之母,新能源行業的穩定發展也依靠于機械制造的不斷進步。以鋰電負極材料的生產加工為例,其原料包括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其中,人造石墨的生產工藝包括破碎、造粒、石墨化、篩分,天然石墨負極的流程為粉碎、球形化、混合、過篩除磁等。各公司在炭化、改性環節和篩分次數等方面會有一定差異,但基本工序流程是一致的,在進行機械設備的選擇、調試和安裝時,需要考慮原材料的特性、各階段的工藝原理、產量要求等指標,同時為保證生產加工持續穩定地運行,還要定期對設備進行現場檢查及保養維護?;诖?,筆者建議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3.1 增設化工專業課程,夯實材料基本知識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鋰電池材料相關部分,增設選修課程,使學生對鋰電材料的加工機理及反應特性有清晰的概念。例如,在造粒階段,需要對材料進行加熱處理,根據反應機理,明確加熱的溫度及時間,來確定設備所使用的材料及加熱方法,將工藝與設備的加工制造相融合,在機械設計初始階段就有據可循、有理可依,加工出的設備可以符合生產實際,并能夠根據不同產品的工藝要求靈活的更換設計思路,將機械設備做精做強。
2.3.2 系統學習設備特征,建立分類管控思想
設備的選型貫穿了整個負極材料的加工過程,而機械專業的學生是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及設計分析能力的,只是本科階段學科專業知識過于繁雜廣泛,沒有針對性的對某一類型設備進行深入講解。建議由學院組織,開展機械設備交流沙龍,由學生自行收集相關資料,建立設備臺賬,從工作原理、結構組成、加工精度、動力裝置、控制系統、適用場合、維修保養等多方面進行整理。同時進行二維/三維圖的繪制,每組可配備一名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又培養了學生的交流組織能力,同時建立了分類管控的思想,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很大提升,在招聘面試時更有優勢。
2.3.3 深入生產加工現場,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生產設備從設計加工到調試運行,總會出現各種問題,需要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必要時還要進行結構優化,而設計是否合理性需要通過運行穩定性來衡量。例如原材料粉碎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污染環境的同時也造成原材料浪費,這就需要學生深入到生產加工現場,觀察實際應用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設計之初就將各類因素考慮全面。
實踐能力是機械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高質量聯合培養模式,積極對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學生、行業、企業、學校各方訴求,將職業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對接,實現校企良性共生共贏和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在組織學生進駐企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協作單位的性質、管理體系及工作環境等因素[5-8],并制定培養方案及考核辦法,評估是否達到實習目的。
2.4.1 制定實習目標
結合行業需求及專業方向,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共同制定實習目標,明確生產實習的目的與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大綱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實習目標與具體要求
2.4.2 “輪崗制”動態化管理
實行“輪崗制”管理辦法。將學生分組安排到不同崗位,在各崗位實習7天后,進行崗位輪換。輪崗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學生的專業水平及自身意愿,將其安排到不同崗位,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實踐安排、培養目標,并由負責教師及企業負責人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培養計劃的適時調整,實現動態化、智能化培養。
本文分析了當前機械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結合新能源行業的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體系培養方案,按照“早規劃、牢基礎、全方面、重實踐”的四步走原則,提高學生的學科交融度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能適應新就業形勢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