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元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課程思政的普遍開展和運行提供了基本遵循,對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課程思政主要針對高等教育,但其思想、理念、價值卻貫穿了整個教育體系。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如何改革和完善學校武術教育,挖掘和釋放武術教育的“德育”功能,已成為新時代學校武術教育重要的理論命題與實踐課題。
“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通識課,或借助專業課、通識課進行思政教育的實踐活動。早在古代,孔子便強調“君子不器”,即教育的目標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換言之,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而非培養僅具有某種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的人。嚴格意義上講,課程思政是一種傳統教育理念的時代回歸,是對新時代學校教育發展要求的回應。它要求學校挖掘所有課程所隱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給人以思想啟迪、價值引領、文化熏陶,促進所學知識內化為一種德性、素質和能力。
作為一種理念,課程思政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首先,課程思政明確了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發展方向。課程思政體現的是“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承載思政”的協同思想、辯證思維,既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又注重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的培育,促進教書育人的實現、立德樹人的實現,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造就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而這正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歷史定位與發展方向。其次,課程思政注重人才價值觀的培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原則性問題,關乎民族命運和國家發展。課程思政通過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同向同行,其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之堅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始終同國家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后,課程思政強調思想教育的協同性與連貫性。當下,由于學校教育主體、對象、內容和方法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分離甚至沖突的現象,制約了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對此,課程思政強調不同課程育人價值的融合,使之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樹人的合力。
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價值目標,而中國武術具有求真、向善、尚美的立德樹人價值取向。學校武術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求真、向善、尚美的德育元素,呈現出民族自信的文化價值、內外兼修的健康價值、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為國爭光的體育價值。由此可見,學校武術教育與課程思政有著較強的邏輯關系。
課程思政強調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融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協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以實現立德樹人的價值目標。而學校武術教育理論邏輯是,在傳授武術技藝的過程中,注重武術的“育人”功能,使教育對象學禮儀、明武德。基于思政課程維度,武德與立德樹人具有較強的同構性。武德是指習練者在武術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道德品質及行為準則,其內涵主要包括愛國、修身、正義、助人、和諧等。學校武術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武術文化的學習與武術技能的實踐,使學生感悟中國武術文化的內涵與精神,自覺追求“武以成人”的價值,進而提升生命質量與內在精神人格。由此可見,思政課程理念與學校武術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學校武術教育,其教育對象均是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基于課程思政視角,立德樹人是黨的一貫教育方針,且青少年始終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切入點。從“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確立,到“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教育任務的提出,再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標的重構,我國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學校武術教育在立德樹人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事實上,立德樹人始終是中國武術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準則,“武德第一”“習武崇德”始終是中國武術的發展動力和主旨。強化武術教育,對培養青少年文化自信、養成禮儀與道德規范、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課程思政的育人內容,主要是思政教育,其中,強化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立德樹人,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青少年獲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武術孕育、生成于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全息影像和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凝聚和反映著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南宋武藝絕倫的岳飛“精忠報國”,到明代“戚家拳”創始人戚繼光抗擊倭寇,再到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尚武救國”,生動體現了武術愛國主義的精神特質。(2)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武術諺語,體現了習武者以拼搏的精神磨煉意志、強健體魄。(3)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中國武術的“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注重的“以武會友”,強調的“點到為止”,反映了武術文化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4)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武術注重的“道德本位”人格塑造,強調的“知天人同體之理”,堅持的“剛柔相濟”“動靜相生”,能促進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因此,加強學校武術教育,對強化民族文化認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雖然學校武術教育具有較強的立德樹人功能,但受武術傳承方式變化、武術體育化模式、應試教育體制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學校武術教育仍存武術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力量不足、武術課開設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武術教育立德樹人功能的發揮。鑒于此,應重視和加強學校武術教育并充分挖掘武術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深入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促進學校武術教育回歸,有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促進武術回歸學校,這是學校武術教育實踐課程思政的前提。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強調,學校要廣泛開展武術這一優勢項目。雖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在積極推動“武術進校園”,但學校武術教育開展情況并不理想。因此,應以國家學校武術教育支持政策、課程思政建設等為契機,促進武術進校園。一方面,應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把武術課程列為中小學體育的必修課;另一方面,應根據中小學學生個性特點和興趣,編寫青少年武術教材,制定中小學武術課程的“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模式推進的方案。其次,促進學校武術回歸教育本質,這是學校武術教育實踐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學校武術教育應著眼于立德樹人目標,把武術教化育人功能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傳授武術技術技能的同時融入思想與人格教育。
在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強化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是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與重要使命。學校武術課程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應通過挖掘武術課程的思政元素,強化其立德樹人功能。例如,在武術教學中,通過挖掘和闡釋古代精武人士保家衛國、近代史上仁人志士“尚武救國”、現代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為國爭光的人物和事例,使學生在領悟和習練武術的同時,感受武術“大命治國安邦,小命護體防身”的價值功能,自覺把武術學習與自我發展、民族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愛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學校武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此,在武術教育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學生德行、氣節和操守的培育,使之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強民族文化傳承自覺。
在學校武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基于課程思政,將武術的立德樹人功能融入教學大綱與具體教案,既要明確武術教學的目標、過程與方法,又要明確學生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的情感、態度等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探索創新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從“抱拳禮”引入武術習練環節,向學生講清“抱拳禮”的淵源與內涵,引導其講禮儀、守規范。在傳授武術技術技能時,教師應注重闡釋武術動作要領、歷史生成、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模式上,教師應選擇“德藝兼修”的武術教學模式,即同步修行武德與武術知識、技能,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文化血脈。同時,把武術“師徒”傳承方式與學生互相幫助方式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提高武術動作的規范性,在互相幫助中樹立互助、合作精神。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結合武術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運用欣賞教學法開展“品武”“尚武”,使學生在欣賞激烈的武術競技視頻中振奮精神,在欣賞優美的武術動作中涵養學生的情感,從而發揮武術教育立德樹人的功能。
立德樹人,既是課程思政視域下學校武術教育的邏輯必然,也是新時代賦予學校武術教育的歷史責任與使命。這不僅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戰略問題,而且關乎中華文化血脈的傳承、文明之根的延續。我國應積極推動武術回歸學校、學校武術回歸教育本質,通過深入挖掘武術的思政內涵、創新武術育人的教學方法,涵養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規范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