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益
(北京鼎立英才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隨著經濟和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企業紛紛加大對自身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以達到更好的生產效果,進一步降低成本。在此過程中,企業通過強化內部規范化管理,以達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經濟步入新常態,企業必須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主動創新,樹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創新不僅僅是對企業標準化管理方法的革新,更是對標準化管理體系、管理機制、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多方面的革新,要賦予企業標準化管理新的內涵。
企業標準化,就是在企業內制訂并執行一整套標準,促進各組織之間工作的有序經營。企業管理內部與管理外部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為標準化管理奠定基礎。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就是科學地管理和總結公司的情況,建立統一的、規范的、科學的管理模式,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保證企業的管理方式更加適合實際情況,并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許多企業都在探討如何將標準化管理與信息化相結合。
改革、創新歸根到底是人的智慧與經驗的積累。企業的改革創新是不斷進步的一種體現,在新時代下,企業的標準化管理不僅僅是守舊,而是需要在管理理念上融合時代的新內容,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企業管理新模式。
標準是企業進行標準化管理的重要依據和規范,而標準創新是企業標準化管理創新的根本。①根據國家標準,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通過產品展示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魅力;②標準體系的革新:當今的經濟形式、技術、市場的需求不斷發生著動態的改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確保標準體系的合理性、先進性、相輔相成,從而對企業的經營與發展起到引導作用;③技術革新:標準是技術的載體,是技術創新的基礎。
市場對企業進行規范化管理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而有關的政府法規和政策對其進行規范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提高企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在遵守國家有關規范的前提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模式,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具體而言,首先要明確企業的標準化管理目標是滿足客戶需求;其次,要根據國際、國內標準化的法律、法規以及客戶的需要特征來確定標準;要結合客戶、供應商、標準化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等因素,制定相應的標準;最后,要確保標準化的特殊性,確立差異優勢,以客戶滿意和差異優勢作為衡量標準的衡量指標。
首先,要創新企業標準化管理和用人機制,提高標準化管理人才的專業水平,同時需要懂得標準化管理專業知識,構建良好的工作團隊。機制的核心就是團隊的建設,標準化的管理人才是機制創新的重要要素,在當前的標準化管理下,想要促進企業機制的創新,還需要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創建良好的工作氛圍。
3.1.1 防范風險從而降低風險帶來的成本
為了保證公司的正常經營,保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證公司的正常經營。《合同法》對企業的生產作出了相應的規定,要求企業的產品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行業的標準和有關的要求。再比如,《食品安全法》對我國食品安全的有關規定進行了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對汽車安全技術規范進行了明文規定;《建筑法》規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技術指標。這些法律和法規都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從而為企業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勞動者、消費者以及環境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企業發展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就必須制定出符合規范要求的標準,并通過規范化的管理,以保證公司的運作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并防止潛在的違法行為。隨著國家和應急管理部的號召,各行業、企業間都加強了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建設,各企業間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針對食品、藥品、化工、機械、電子等相關產品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性要求,具體如針對某些食品、服裝、家具、電子設備、危險性化學藥品的生產要求符合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相關要求,符合國家相應的《環境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和《勞動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企業要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降低風險。
3.1.2 提高效率從而降低企業成本
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是實現效率最大化的重要途徑。效率的提升需要從多方面去協調。像生產方面,想要提升效率,還需要對生產環節做到標準化的管理,不論是生產要素的積累還是生產設備的管理,都要實現標準化。這樣的管理形式,能夠及時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做到降低企業成本的目的。其次,在員工效率的提升方面,想要實現標準化的管理,還需要提升員工之間友好的工作氛圍、良性的競爭機制以及有效的獎勵機制,以促進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模式。企業實行標準化管理,按照特定的標準設計、生產和消費有關的產品,以達到防止工作失誤的目的。企業通過規范化管理,提高了員工的素質,降低了工作中的錯誤,避免了許多由于錯誤而造成的資源浪費。
3.2.1 幫助企業更好地融入國際供應鏈
近幾年,國內一些服裝、制造業等企業之所以能夠走出國門,并出口到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在國內實行了規范化管理,使之適應了國際市場。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方面,不管是技術上、生產上,還是在市場上,都能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中國企業贏得更多的市場機遇,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市場空間。企業將標準化管理納入全球供應鏈,可以得到更多的市場機遇,從而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最后,對標準化管理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首先,標準化管理與國際供應鏈的融合,最重要的是要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而標準化管理則是將其納入到國際供應鏈之中,這是一種非常嚴謹的制度,如果不能按照這個標準來生產,那么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可,從而帶來更多的利潤。國際貨代的標準化管理包括:標準化的合同條款,標準化的業務流程,標準化的國際貨物運輸單據,標準化的管理可以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使企業更好地融入國際供應鏈。事實上,在我國的物流系統中,貨柜與貨柜的型號不符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不但會極大地影響到貨物的運輸效率,而且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安全風險。這將使我國的物流企業難以與國際供應鏈接軌。從根本上說,要在國際化的市場中贏得“敲門磚”,更好地融入全球的供應鏈,就必須實施規范化的經營,從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3.2.2 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貿易壁壘
目前國內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各國都在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增加貿易壁壘,以增強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特別是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對其他國家的產品進行市場準入,對其他國家的產品進行限制。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必須在產品設計和工藝上進行創新,從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達到國際標準生產水平的目的。通過標準化管理,可以有效地解決貿易障礙,使企業以最低的成本通過審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提高了公司的經濟效益。太平洋恩利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商,在實行標準化管理以前,其產品在國外銷售時,因缺乏標準化管理而被國際市場所排斥,歐美等發達國家利用其產品無法達到環境保護標準為由,對其產品進行了人為的限制,對其產品進行了嚴格的貿易壁壘,從而導致了巨額的經濟損失。
3.3.1 打造企業品牌效應,提升管理科學化與產品創新
企業實施標準化管理,是企業品牌建設、產品技術品牌和質量品牌提升的關鍵。企業只有在制定相應的市場規范后,才能在市場中牢牢地把握住競爭的主動權,從而獲得話語權。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制訂技術標準,就必須通過內部的標準化管理,在技術上進行創新。技術創新是實現企業品牌效應的重要途徑。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促進企業品牌效應的最終內容。因此,企業的科學化管理,需要注重企業的外在形象。具體方法,企業可以從產品的質量以及相關的宣傳方面入手,制定長期的發展戰略,以科學技術和產品創新實現短期的關注度。利用管理科學化與產品創新,不斷積累客戶,實現企業口碑的上升,進而達到業界公認且領先的生產標準。因此,打造企業品牌效應還需要提升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實現產品的創新發展,鞏固企業口碑。
3.3.2 提升企業品牌效益,增強產品質量和服務力度品牌效應的拖進不僅僅能夠促進經濟效益的長期發展,也能夠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實現企業標準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在內部實現品牌效應的最大化,也要通過服務力度來實現品牌效應的廣泛傳播。服務是宣傳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企業的服務最佳化,能夠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線生機。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是企業規模化、批量化生產的重要途徑。促進企業的科學化經營還需要構建品牌的長期發展戰略,實現宣傳的多種途徑,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從而有效推動市場份額,建立企業獨特的產品服務質量和推廣形式。
要建立一個企業的標準化管理系統,必須首先加強對思想方面的認識。思想認識是創新的前提,也是企業管理標準化的重要基礎。管理標準化不是遵守陳舊的管理機制,而是需要在原有的管理機制基礎上融合當下的時代發展要素,實現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因此,在增強企業的管理標準化認識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新想法、新內容。帶動企業內部人員對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的重視程度,推動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管理方式,讓員工充分認識到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將其貫徹到日常工作中。
企業的內部管理體系對企業經營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時,要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管理體系,以保證經營的質量。在企業的發展中,管理者必須對現有的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進行再一次的梳理和優化,使企業的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使用,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進而達到生產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經營質量與企業的經營效益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要加強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同時要注重實踐,要對企業的現狀、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全面的研究,保證系統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系統構建中,管理者也要做好內部權力的分布調查,進一步優化和組織內部的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為了保證標準體系的落實,企業還應該建立標準化的管理和評價體系,完善員工的評價體系,制定標準化的評價方法,定期進行監督和評價,以推動企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比如,某公司在計劃管理、技術管理、工作標準管理、人員管理、檔案管理等方面,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的監管指標,并要求標準化委員會按月、半年、一年一次等進行指標設定。同時,將績效評價與問責制度相結合,確保企業的規范化管理體系得以實施。真正做到一切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人監督、有人負責。
標準化管理是國家標準管理和行業標準化管理的出發點,是標準化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標準化管理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