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龍
(江蘇泗洪姜堰高級中學,江蘇 泗洪 223900)
高中歷史新課標強調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對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調整,以此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思維導圖作為新時期最重要的教學工具之一,其重要性逐漸受到教師的廣泛認可。尤其是隨著新教材的廣泛推廣,知識體量變大,新知識增多,所以在課程實施與知識處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而思維導圖的合理應用,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大腦思維的直觀化與具體化,這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對知識信息進行提煉、梳理、加工與輸出。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思維導圖無疑更加有利于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為此,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思維導圖的內涵與要求,并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學習活動的實效性,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
在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思維導圖的理解、接受與消化需要經歷一個系統的過程。若盲目應用思維導圖,容易導致學習過程缺乏邏輯性,并造成枝干內容過于復雜。為此,在歷史思維導圖的應用中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
盡管思維導圖的形式是多樣化,但依然有一些需要普遍遵循的規則。無論是手動繪制還是軟件繪制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設計中都需要做到重點內容突出,邏輯線索清晰。由于高中歷史課程中的內容比較復雜,若繪制的思維導圖沒有清晰的邏輯,容易使學生的學習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嚴格遵循思維導圖的繪制規則并不是指對相關的模式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興趣愛好,利用不同的線條、顏色和圖像對思維導圖的內容進行完善。
思維導圖的本質就是用恰當的方式將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易理解。同時,簡化處理后的內容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夠涵蓋相關的知識內容。基于這一要求,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中需要進行文字內容的取舍。尤其是在復習類思維導圖的繪制當中,需要對大量的歷史內容進行簡化處理。若不能對文字進行有效的分類處理,就會出現大片文字。這種直接照搬歷史內容的思維導圖,違背了繪制思維導圖的本質和繪制思維導圖的初衷。
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中,有些學生總是會擔心自己繪圖能力不足而影響思維導圖的效果。針對這個問題,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其認識到思維導圖最重要的是對知識的清晰處理。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科技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軟件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這樣可以更好地將中心主題、關鍵詞、線索、線條聯系在一起,從而做到清晰、直觀。此外,在處理復習類思維導圖時,一些圖案對復習內容并沒有提示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無效作圖的現象,更加重視與歷史史實、歷史事件有聯系的圖像,以此幫助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中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備課環節,更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發揮著重要的統領作用。只有合理進行備課,才能更好地解讀教學內容。為此,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備課環節,以新課標為依據,以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對教學內容與課堂結構加以優化。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對教學活動進行預設。這樣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契合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從而為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備課時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明確課標要求。課標是開展教學互動的直接依據,也是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指導性文件。所以為了完善教學設計,教師需要對課標進行恰當的處理。為了使結構更加清晰,可用“秦朝統一業績”“秦朝統一意義”“秦朝社會矛盾”“農民起義”“秦朝崩潰原因”這幾點加以概括。第二,進行教材分析。教材是知識內容的主要載體。為了教學活動更加層次分明,教師需要充分明確教材內容,并梳理教材中相關的歷史現象,并在此基礎上明確歷史現象的本質。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通常需要站在學生發展角度對教材進行分析,以此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證實”“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這幾個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第三,分析學情。一方面,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秦統一天下以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等相關史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對于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多角度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仍然難以做到。第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在本課學習中,教學重難點主要包括“秦朝統一及統一后的舉措”“秦統一的意義”兩項內容。第五,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處理教學內容的基本思路。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涉及的教學方法包括“啟發式提問法”“引導法”“多媒體輔助法”等幾項。最終,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備課后,將課標要求、學生學情、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幾項內容以一種可視化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無疑更加有利于有效組織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在這一環節,基本要求就是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但是,在現行的歷史教材中,知識容量是比較大的,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與記憶,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知識的混亂。為此,教師可以嘗試利用思維導圖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將教材內容以一種更加清晰的結構呈現出來,增加教學過程的層次性。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系統和清晰地掌握相關知識內容。
在歷史知識的梳理中,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利用思維導圖從整體上梳理教學內容。以《全民族浴血奮戰于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中,可以將課題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可以將“團結”作為繪制思維導圖的線索,引出四項具體內容,并將其作為二級主題。第一部分,全民族的團結。這部分內容要重點講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相互配合。第二部分,反法西斯陣營的團結。這部分內容是對“東方主戰場”的講解,需要重點突出東方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這一部分是對“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子目的重點概括。第四部分,團結是為了和平。戰爭與和平一直是世界各國交流的主題,這一部分需要使學生認真思考抗日戰爭的勝利給人民帶來了什么,以此使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進行討論。其次,對歷史知識中的重點概念加以解釋。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為例。教材中對“分封制”這一概念并沒有進行過多的解釋,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解釋。由于這一知識點并非重點內容,所以解釋過程不能占用過多時間。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金字塔型的結構圖直觀地呈現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延伸出分封對象、分封目的、分封內容、分封意義、局限性等內容。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分封制”這一概念的意義。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梳理相關的歷史知識是極其必要的。
新課標強調要充分關注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課程的實施上,要有意識地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不難發現,新課標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習,高中歷史不但要掌握重要的史實與發展脈絡,還要以此為基礎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因此,教師除了要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之外,充分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涉及一些較復雜的歷史問題。對于一些比較復雜和難以理解的歷史內容,可以結合相關史料并串聯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聯想,并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可以在無形中形成一幅歷史思維導圖,并且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比如在講解“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這一難點時,筆者采用了史料分析和思維導圖相結合的方式組織了教學活動。首先,筆者給學生展示了羅斯福對于中國戰場的看法,依據史料提出了以下問題: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是怎樣的?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中國是怎樣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什么時候成立的?成立這一同盟有怎樣的目的?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當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不難發現,這些問題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利用這些問題可以使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對本節內容的體系,并沿著這一思路逐步對東方主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產生更加準確的認識。在全面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學生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核心繪制了思維導圖。之后,引出了“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和“國外戰場”兩個二級主題。同時,對于“東方主戰場”,學生進一步引出了“敵后戰場”“正面戰場”以及1942年的“第三戰場(中緬印戰場)”。同時,利用線條,學生明確了不同戰場之間的關系,比如中國抗日戰爭牽制了大量的日軍,第三戰場有力地支援了盟軍。相對于傳統的問題解決過程,思維導圖輔助下的問題解決能夠使學生經歷更加完整的問題思考過程,并使復雜的歷史知識和相關的歷史問題變得更加清晰。長此以往,可以使學生更加習慣自己探索復雜的歷史問題,從而使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不能局限于對基本史實的掌握,還要通過歷史學習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關鍵品質。而其中極其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充分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并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和思考,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維結構。這樣一來,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邏輯思維的發展主要是構建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梳理歷史問題的內涵,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歷史事實的分析、判斷、比較、歸納、概括能力,而在歷史知識相互關系的梳理中,思維導圖無疑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運用思維導圖,能夠通過清晰的層級關系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整理歸納與分類概括,從而提煉出簡練的中心詞匯與分支關鍵詞,從而使學生掌握更加清晰的邏輯順序。其次,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思維導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發散性。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一個主題作為中心不斷展開聯想,以此整合建立起一個以分支鏈串聯地向四周發散的結構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基礎的歷史知識不斷展開想象。同樣以《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為例,在教學起始階段,筆者沒有直接講述教學內容,而是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個游戲。在這個游戲中,筆者先在黑板中心寫下了“秦始皇”一詞作為中心詞匯,學生展開聯想,并依次上臺引出一個分支詞匯,若不能想出即被淘汰。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中,學生進行了大量的想象,并寫出了“統一中國”“暴政”“滅六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兵馬俑”等不同的詞匯。最終,通過不斷地想象,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散。同時,利用這種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授課當中。總之,在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中,思維導圖的合理應用會產生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復習是教學全過程中重要一環。同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這也是思維導圖應用頻率最高的一個環節。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思維導圖在復習環節中的應用,有利于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
通常來講,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復習環節中的應用需要遵循知識整合原則。現行歷史教材的編排方法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發展,但同時也給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造成了一定的難度。而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將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加以整合,以構建不同時期的歷史知識框架。這樣能夠使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理解。
綜上,思維導圖的合理應用會對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與學習輔助工具。因此,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思維導圖的內涵與要求,并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梳理和分析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其學習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