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晶
(泰興市實驗幼兒園,江蘇 泰興 225400)
當今社會上出現這樣一種現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百般疼愛,導致幼兒在各自家庭中處于核心地位,“寵愛”是他們的專利,“小皇帝”“小公主”成了他們的代名詞。幼兒期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尤其是剛剛進入陌生幼兒園集體中的幼兒,其“自我中心”更加強烈,根本不愿意和他人交往。
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幼兒的生活、學習中離不開游戲,玩具自然而然成為幼兒游戲中的必備品。幼兒通過與玩具、同伴等充分互動,從而獲得學習與發展。但是剛入園的幼兒不愿和他人分享玩具等,在與他人一起游戲時,由于“自我中心”等心理現象和家庭教養方式等,幼兒游戲過程中又避免不了“爭搶玩具”。
引發幼兒爭搶玩具現象及一些不良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因素、幼兒教育機構因素、社會因素、幼兒自身因素等。
1.家庭氛圍。良好的家庭氛圍也是幼兒健康心理、健康行為產生的要素。如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使幼兒活潑、開朗、大方、合群;相反,不良的家庭環境氛圍易使幼兒形成自私、嫉妒、行為放任、不講禮貌等不良個性,從而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產生。
2.家長的教養方式。家長的教養方式也會對幼兒的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父母對子女過分嚴厲,會使孩子脾氣暴躁、對人粗野無理等性格。相反,若對幼兒過分溺愛、百依百順、放縱不羈,同樣也會損害幼兒的健康成長,使其形成自我中心、任性、蠻橫不遜等個性特點。
1.幼兒園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幼兒園的玩具缺乏使得有的幼兒擁有玩具的機會不多,所以好不容易得到的玩具不會輕易讓給他人,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爭搶現象。
2.幼兒教師。幼兒期,兒童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他們模仿的對象往往是幼兒教師。所以,教師的態度、言行、人格等都影響著幼兒身心的發展。例如,孩子犯錯了一味地警告、訓斥,甚至懲罰,容易使幼兒膽怯、自信心不足,不愿與他人交往。同樣,教師如果只關注各方面突出的幼兒,也容易使幼兒驕傲自大、“自我中心”。這樣會影響幼兒的合作、團結精神,從而引發幼兒的爭吵、告狀、攻擊性行為等。
很多幼兒教師一味地給幼兒灌輸死板的道理,如“你這樣搶走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而沒有全面、深入、系統地了解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習特點和認知特點進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或是沒有利用好一些偶發事件中的教育價值,沒有把握教育時機進行積極引導,采取有效的教育。
1.教會幼兒學會分享與謙讓。成人對孩子的愛往往是單向的,家長尤其是隔輩親人的過分溺愛,導致幼兒只會享受他人的關心與愛,并覺得是理所當然,而不知道關心他人。家長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獨生子女的現實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并與其他幼兒獨處,增進幼兒之間的交往、合作的能力。這樣可以讓幼兒逐漸體驗到他人的存在,擺脫以自我中心的心理。
當幼兒在爭搶玩具的時候,家長不要插入,做一個觀察者,更不要說:“我們不要,爸爸媽媽給你買新的。”這樣會扼殺幼兒與他人的交往機會,讓幼兒存在依賴心理,而是應做到讓幼兒自己處理,讓幼兒逐漸學會與他人溝通、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如果,幼兒不能解決現狀,家長可以及時給予幫助、提醒。例如,提醒幼兒可以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玩具,獲得與同伴交換玩具的機會,讓幼兒明白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東西是別人的、什么東西是大家共享的。但如果孩子屢次被別人搶走玩具或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時,家長應讓幼兒與年齡小點的幼兒相處,因為多次遭受失敗會導致幼兒心靈受傷,更加自卑、膽小,要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1.幼兒玩具提供時的注意點。該時期的幼兒處于平行游戲階段,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提供種類少、數量多,而且形狀相似的玩具。教師提供給每一小組的玩具種類最多兩種,但是數量一定要充足,且具有安全性、可控性。這樣才能滿足幼兒相互模仿的需求,從而避免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發生爭搶現象。
2.建立游戲規則。幼兒游戲過程中發生爭搶等行為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建立合理的游戲規則是必要的,保證幼兒游戲正常進行,且增強學前兒童的規則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游戲本身是具有一定規則的,為了使游戲開展得井然有序,因此要制定一些大家都必須遵守的規則,但是這些規則是學前兒童自覺、自愿遵守的,而不會感到失去自由。教師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參與到制定規則中來,由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并遵照執行。這不僅能發揮學前兒童的主體性,更能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明白游戲過程中不能隨心所欲,還要考慮到同伴的需求,這樣大家才能愉快地進行游戲。長此以往,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自控能力才能提高。
3.有效地指導幼兒游戲。教師適時參與到幼兒游戲中,增進師幼情感的同時,并給予指導。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個幼兒,適時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參與到幼兒游戲中,讓幼兒覺得是大家的游戲伙伴,和大家一起討論,拉近師幼之間的距離,消除幼兒對教師害怕心理,使學前兒童備感親切。在游戲過程中教師不能迷失在其中,要用提出問題、給予建議等方式激發學前兒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到達游戲的最終目的。
在游戲過程中注意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該時期的幼兒,認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幼兒在游戲中的爭執等現象多數由于幼兒的交流不暢,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教師要教會幼兒文明用語,讓幼兒潛意識中覺悟到通過爭搶得到玩具的方法是不正確的。同時,對待幼兒爭搶玩具現象,幼兒教師要把握教育時機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4.重視家庭與社區的教育意義,促幼兒健康成長。(1)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幼兒園教育指導剛要(試行)》中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幼兒園應強化家長“不僅是養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識,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優化家庭環境,可采取一些措施:家長開放日、家訪、家長委員會、家長座談會……深入幼兒家庭,了解幼兒的生活環境,以及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并與家長交流幼兒在園的一些情況,讓家長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面對“幼兒園合作尚不夠深入,較多停留在表面;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脫節”問題上,幼兒園應進一步開拓家園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讓家園合作在幼兒園教育中發揮作用,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2)幼兒園與社區合作。《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應密切同社區的聯系與合作。宣傳幼兒教育的知識,支持社區開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動,爭取社區支持和參與幼兒園建設。”將幼兒園教育活動與社區活動緊密聯系,有效地利用社區環境深化幼兒園教育;盡量避免打擾幼兒園的生活常規,加重教師和幼兒的負擔等現象。利用社區資源時,教師要加強與社區、家長的聯系,讓社區、家長了解教育活動的意圖、內容等,以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在面對幼兒爭搶玩具等現象時,教師可適時參與,給予相應的引導,若幼兒能夠自行解決,就讓幼兒充分溝通,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教師。
總之,幼兒期是幼兒成長、學習的關鍵期。教師應從家庭、幼兒教育機構、社會、幼兒自身等等著手,密切與家庭、社區合作,時刻關注幼兒需求,共同為幼兒的快樂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正確對待幼兒的不良行為,把握教育時機,善于依靠、發揚幼兒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幼兒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對于一些無法解決問題的幼兒,教師應及時給予幫助,協助幼兒克服困難,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