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艷濤
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設置了“一邊閱讀一邊想象畫面”的語文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捕捉匹配的文字信息,并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生動語言與想象鮮活畫面的轉換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增強想象能力,學以致用地將想象畫面落到實處。
烏申斯基曾說過:“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币话闱闆r下,學生對于畫面中的色彩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他們主要是通過色彩捕捉畫面形態的。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想象畫面時,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聚焦文本描寫中的語言色彩,以色彩為源頭,讓學生整體感知語言文字描述的色彩內容,從而實現從文字到畫面的過渡。
以葉圣陶的狀物名篇《荷花》一文的教學為例,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寫荷花的外形時,不僅描寫了荷花池的整體場景,還具體描寫了三種不同花開的形態。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教師出示文字后,讓學生先從畫面中的色彩描述入手,圈畫出描述荷花色彩的詞語,如“碧綠”“白”“嫩黃”。接著,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分別說一說這三種顏色是怎樣的。有學生說道:“從‘碧綠’中,我感受到了大圓盤蒼翠的質感;從‘白’中,我感受到了荷花的純凈和嬌嫩;從‘嫩黃’中,我感受到了小蓮蓬的鮮亮與耀眼。”此時,教師相機運用語境引導學生將這三種畫面聯系起來,讓學生將原本零散的三個畫面整合為一幅色彩斑斕的完整畫面:“在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似的荷葉中,一朵朵潔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其中還有很多嫩黃色的小蓮蓬嬌羞地藏在其中?!?/p>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先后設置了三個邏輯相連的板塊。首先,根據認知規律找色彩,讓學生以第一眼的敏銳意識及時捕捉潛藏在語段中的色彩信息;其次,聚焦顏色還原畫面,引導學生聚焦具體的顏色,還原色彩的真實畫面;最后,統整聯系串畫面,讓學生將原本割裂開來的畫面整合為一個完整、統一的畫面,以此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形成。
從學生關注場景、畫面的認知規律來看,他們不僅會被鮮亮的色彩吸引,還會遵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鮮明地呈現出從模糊到清晰的認知狀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段描寫的整體角度入手,想象語段所描寫的整體畫面,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有效地把握描寫對象的外形輪廓,還能夠為后續深入想象具體的畫面奠定基礎。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描寫荷花池和荷花的景象時,這樣寫道:“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敝v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段中的“開了不少”“挨挨擠擠”“大圓盤”等詞語展開合理化的想象,讓學生感受碧綠的荷葉鋪滿池塘的整體畫面,從“挨挨擠擠”這個詞語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池塘的整個水面都被碧綠的荷葉所覆蓋,葉片與葉片之間沒有一絲絲縫隙”,真正體會荷花頑強、旺盛的生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這個詞語所描繪的畫面,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嘗試運用其他疊詞再現這個畫面,如“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密密層層、重重疊疊”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捕捉整體畫面,將文中所包含的豐富內涵融入其中,這樣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睂Ρ?,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更是學生運用思維進行深度辨析的重要載體。為了有效推動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對比的方式明晰異同,捕捉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將事物的特征融入自身的認知體驗中。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描寫荷花的具體形態時,分別描述了荷花未開、半開、全開的三種不同狀態:“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那么,教師如何更好地再現文中所描述的畫面,將這三種形態鐫刻在學生的思維意識深處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對比的方式入手。首先,讓學生借助具體的語境,從池塘的樣子、葉片、花瓣的顏色等不同維度,感受這三種形態的相同背景,想象荷花的整體畫面。其次,讓學生聯系花開的不同程度,深度辨析它們的不同之處,如緊扣“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想象荷花半包半開的畫面;抓住“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想象“全開”的荷花花瓣包裹著“嫩黃色小蓮蓬”的畫面;從“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想象所有的花瓣完全包裹在一起的畫面。教學至此,并不能鳴金收兵,因為學生只是分別從三種形態入手,并沒有形成整體思維。為此,教師可以從三種形態最大的不同點入手,引導學生緊扣花瓣,借助圖片,在聯系對照中想象“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花瓣兒全展開了”“還是花骨朵兒”這三種不同的形態,并將其置放在荷花池的整體背景中,最終形成不同花期同時共存于一幅圖中的景象。
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對比教學法,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語境進行鞏固和復習,再聚焦想象具體形態,最后通過匯總與融通的方式將原本割裂開來的三種畫面統整在一起,構建成一個有機整體,以此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已經獲取和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教師不能將想象畫面始終停留在靜止的畫面上,而要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讓機械的畫面豐盈起來,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過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而是一個復雜而高階的思維過程,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還要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在想象靜止畫面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發展的思維將一個個靜態的畫面想象為一個個動態畫面,這對學生思維意識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還是以《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為例,作者為了展現荷花的勃勃生機,運用了一個“冒”字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荷花的生長質態。但對于這個詞語,很多教師都是止步于傳統教學的層面,即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其他動詞,如“長”“抽”“探”等,讓學生進行對比,從中感受“冒”字所體現的效果。雖然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感知這個動詞所展現的表達效果,尤其是對學生感知、洞察、鑒賞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教師不能僅停留在這一層面,而要將其與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融合,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想象“冒”字所展現的畫面。
此外,教師還應在學生品析詞語表達效果的基礎上,設置這樣的問題:“從剛才的對比辨析來看,你覺得荷花究竟是怎樣從碧綠的荷葉中‘冒’出來的?請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荷花‘冒’出來的過程?!焙茱@然,學生的思維不能始終停留在“冒”所展現出來的靜止畫面上,而要以動態思維再現荷花的生長過程。有的學生認為,荷花好像有一股力量,從根部迸發出來,有著使不完的勁,伸長了腦袋,用力地往上“鉆”;有的學生認為,一開始荷葉可能會阻擋荷花的生長,但荷花的生命力非常強,荷葉已經無法阻擋了,荷花就沖破荷葉,從荷葉與荷葉之間的縫隙沖了出來。此時,教師可以再次出示滿池的荷花圖,將學生的關注力聚焦在荷花上,通過靜止的畫面完整再現荷花“冒”出來的過程,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完整描述,在描述的過程中再現荷花生長的動態畫面。對于學生而言,動態畫面是一種高階的想象思維過程,教師需要緊扣語段中典型的詞語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鼓勵學生在聯系補充的基礎上,讓靜止的畫面真正動起來,以此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
總之,生動的畫面中蘊藏著豐富的價值信息,教師只有以相應的資源為支撐,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及想象能力的提升,才能讓學生將原本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鮮活的畫面,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