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民
看過題目,你也許會問,這是哪位佘太君啊?她就是宋代金刀令公楊業的夫人佘太君。歷史上實有其人,本名折賽花,人稱折太君,乃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之女。折家八代為將,威震西北上百年(“折”與“佘”音同)。佘太君怎么跟破案沾邊呢?
且容我慢慢道來。
說到這,就要先說說楊業。楊業原是北漢建雄軍節度使,宋太宗滅北漢后,楊業歸順宋朝,在對遼作戰中連奏凱歌,號稱“楊無敵”。
趙光義對楊業的態度十分微妙。
宋朝面臨遼國、西夏的雙重威脅。宋朝建都開封,開封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北方的藩籬即“燕云十六州”已為遼人所占。騎兵從太行山以東的大平原南下,幾天就到黃河邊,兵臨開封城下。山川之險,為遼人所居。第一道長城內險,自居庸關到山海關,就在遼人手中。另一道內險,在山西一面,太原北面的雁門關。楊業歸降大宋后,宋太宗趙光義先拜他為鄭州刺史,當時的鄭州是北宋汴京的“西輔”,是拱衛開封的,可見他對楊業還是比較信任的。后因楊業在邊關軍事上有經驗,又派楊業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代州即山西省東北部,守衛的就是這第二道內險。可見,趙光義對楊業的倚靠。但僅僅是倚靠嗎?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對武將是提防的,這就有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北宋初,河北、河東、陜西沿邊州府、川峽、廣南州郡置監軍,監軍有宦官監軍、官員監軍,還有各種名目的監軍。宋大將曹彬南征,宋太祖就派個宦官隨行,其職能不言自明。大將在外,必有監軍。監軍不熟悉軍事,逢敵則促將出擊,往往戰敗。宋太宗的親信大將曹彬“得士卒心”,就被趙光義猜忌,罷免了樞密使之職,宋太宗對降將楊業又怎能放心呢?
《宋史·楊業傳》中有一段記載:“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誣告楊業的人數很多,而且還是主將,有人說,這些主將戍邊者就包括潘美。為什么這么多主將戍邊者誣告楊業?就是因為嫉妒。趙光義還把這些誣告信拿給楊業看,表面看是信任,實際上是警告,無聲地告訴楊業,許多人在盯著你呢!
那么,他們告楊業什么呢?子虛烏有!無中生有!楊業如履薄冰,佘太君心知肚明。
雍熙北伐時,楊業在陳家谷口一戰中,孤軍力戰,在狼牙村被俘,三日不食而死。宋朝廷得知楊業陣亡消息后,“賜絹布各百匹,粟一十石”。按照宋朝規定,身為觀察使死,應該賜錢三百貫,絹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口。若戰死,則會更高。宋朝廷賞賜給楊業下屬王貴的財物就高得多,為什么厚此薄彼呢?顯然,趙光義聽到的是顛倒黑白的稟報,楊業也許被當作“貪功冒進”“指揮失誤”的罪魁禍首,不問罪已經是朝廷的寬宥。可以想象,佘太君心中怎會不憤懣,于是,她給趙光義寫了一份奏折。這份奏折,寫的就是佘太君調查的結果。
楊業究竟怎么死的?
今天我們無法看到佘太君奏折的原文,但我們可以想象得到,佘太君通篇講的一定是楊業為國捐軀的真相。但一個身在開封的女子的話,怎么會讓趙光義改弦易轍呢?
第一撥向趙光義匯報的一定是監軍王侁、劉文裕和主帥潘美,他們當然要歪曲事實地奏報,推卸責任,楊業無疑是“替罪羊”。這些人與趙光義關系親密,由趙光義牽線,潘美的女兒嫁給了趙光義的兒子。劉文裕也是外戚,趙匡胤的奶奶是他的祖姑。
隨楊業出征的官兵已經全軍覆沒,佘太君該找誰還原真相呢?
至此,我們不得不提那次重要的秘密軍事會議。
在《宋史·楊業傳》里記載,戰前開了一次有爭論的會議,這是史書上極為罕見的記載。當時朝廷給潘美率領的西路軍的任務是保護寰、朔、云、應四州百姓內遷。楊業建議避其鋒芒,智取為上,他對潘美等人建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并提出了分批撤離百姓,派遣千人強弩列于石褐谷等正確方略,但王侁卻主張主動進攻,“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他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見楊業據理力爭,王侁怒了:“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這句話直戳楊業軟肋,降將最怕心生異心的指責。會上王侁的意見占了上風,劉文裕支持王侁的主張,潘美默認了王侁的意見。楊業悲憤地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于敵。”并請求潘美,在陳家谷口設下伏兵。潘美應是應允了的。誰該承擔失敗責任?從中可以找到答案。實際上,王侁、劉文裕態度明確,潘美是拍板者,卻默默支持了這一錯誤意見。還有其他幾人沒表態,包括監軍郭超、侯莫陳利用,河東漕運副使李若拙也參加了會議,他負責糧草運輸。還有沒有別人,就不得而知了。
尋找真相,親歷者要說話。
佘太君當然要找潘美、王侁、劉文裕討說法,但他們怎會告訴她真相呢!
除了這幾人之外,佘太君第一個要找的就是李若拙這樣的參會人。李若拙本就對楊業敬佩有加,不會看王侁等人的臉色行事。佘太君出身將軍之家,在軍中也會有一些故交,正是這些人給了她詳細的戰場信息。像沒有表態的監軍郭超、侯莫陳利用也難保不告知佘太君。雖然侯莫陳利用是奸臣,但在這件事上,他沒有隱瞞實情的必要。
佘太君第二個借助的就是自己的兒子楊延昭,他已28歲了,在雍熙之戰中,也參加了朔州之戰,對陳家谷口一戰的情況必然有所了解。除了潘美這些核心人物,前線的宋軍將士也會掌握實情,楊延昭不會沒有渠道了解真相。
佘太君第三個要倚靠的就是宋朝廷的一些骨鯁之士。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他們也為楊業鳴冤叫屈,在朝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這股力量對于佘太君揭開真相大有裨益。大臣張詠身為麟州通判,麟州處于契丹、西夏、北宋三大政權之間,離前線不遠,當然知道一些情況。大臣劉吉更是冒死上書,為楊業喊冤,他又豈能不告知佘太君。李吉從哪個渠道得到的信息,佘太君作為烈屬,自會順藤摸瓜,找到相關人士,問明真相。
佘太君第四個聯合的力量就是王貴等犧牲將士的親屬,這些遺屬情感相投,有共同的訴求。王貴乃禁軍出身,在宋軍中有相當的人脈,對于查清前因后果,自會竭盡全力,誰想掩蓋真相都難。
此外,佘太君還會借力楊業的故舊以及折家在軍中的人脈尋找實情。
從這些渠道得到的信息,足以還原出當時的真相。所以,佘太君的奏折一定是有理有據的。對第一份稟報來說,佘太君的奏折揭開了某些人精心設計的遮羞布。從實際效果來看,佘太君的這份奏折是有力量的,也達到了上奏折的目的。
這份奏折寫于當年五月,三個月后,也就是八月,趙光義連下兩道圣旨,一表彰楊業,“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是第一次賞賜的十倍;“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從楊業生前的四品追贈為一品,可謂殊榮。二是處罰,把潘美降了三級,王侁被罷官發配到陜西安康,劉文裕被罷官發配到山東蓬萊。趙光義認為陳家谷口之敗是“群帥敗約,援兵不前”,也就是說,上面三人才是這次戰敗的罪魁禍首。
其實,趙光義接到佘太君的奏折后,也應進行了相關調查,歷時三個月,那個劉吉可能就是被派去調查這件事的。他之所以“冒死雪忠臣”,因為他要糾正的不是皇親國戚,就是監軍要員,當然要冒險了。同時,軍隊的暗線一定會向趙光義反饋真實信息。四個監軍中,除了有利害關系的兩人外,另兩個監軍郭超、侯莫陳利用會從自身利益著想,據實稟報。否則,他們就會惹來無妄之災。而西路軍中也一定有皇帝的眼線,趙光義對軍隊的掌控還是很強的,不會被別人蒙住。正因為皇帝信息渠道反饋與佘太君的調查相吻合,所以,才有了趙光義的第二次下旨。
但有諷刺意味的是,潘美很快又重新掌權。劉文裕一年之后罪責全免,還被宋太宗召回,重新為官,官職還升了三級。只有王侁成了第一罪人,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不得翻身。
編輯/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