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本是秦朝統一后修建的天下朝宮,是中國國家第一次大一統和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志。不過遺憾的是,這座秦始皇心目中恢宏的建筑并沒有建成。但其留下的種種謎團也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阿房宮到底建在哪里?項羽真的火燒了阿房宮嗎?隨著不斷地考古勘探和發掘,關于阿房宮的迷霧也在逐漸消散,展露出這座宏偉建筑最真實的模樣。
在文獻中尋找阿房宮
? 那么,我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阿房何在?阿房宮何在?
? 阿房宮的位置,除《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的“渭南上林苑中”外,以下文獻的記載則較為詳細。《水經注》卷一九載“池水北逕鎬京東,秦阿房宮西”,表明阿房宮地處鎬京東北。《魏書·高祖記》載“幸未央殿、阿房宮,遂幸昆明池”,從前后順序看,阿房宮位于未央宮與昆明池之間。也就是說,阿房宮應位于漢長安城的西南、昆明池以北之間,對此歷來學者均無異議。
? 從文獻看,阿房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特征:1.長條形建筑。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宮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條形建筑。2.三面有墻。根據文獻記載“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則阿房宮墻周長3062.69米,墻體上闊1.420 米、下闊 4.7355 米,高2.525 米。
在考古中發現阿房宮
? 1933年春,“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開始了在陜西地區的考古工作。1949年后,關于阿房宮遺址的調查和保護逐漸展開。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對阿房宮開展大面積勘探調查,這是自阿房宮被焚棄以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考古勘探。這次勘探為研究阿房宮基本布局,及對后代宮殿建筑設計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物資料。
? 2002-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秦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全面鉆探。在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之后,在前殿上沒有發現紅燒土的任何跡象,只是在臺基北側邊緣發現了寬厚的夯土墻體。
在經過一系列綜合分析之后,“基本搞清了阿房宮前殿的范圍及其所屬遺跡的分布”,確認“前殿遺址夯土臺基就是秦阿房宮前殿遺址之夯土臺基”,并判定“阿房宮前殿遺址沒有遭到大火焚燒”。同時,確認“阿房宮前殿并沒有最終建成,只建成了夯土臺基及其北墻、東墻和西墻(墻頂部有建筑)”。
2004-2007年,為進一步在更大空間內尋找、確定阿房宮遺址的范圍,阿房宮考古隊以前殿為中心,對西至灃河、北至渭河、東至皂河、南至漢昆明池北岸的135平方千米內的現存夯土臺基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調查和試掘。
? 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阿房宮考古工作隊的基礎上組成了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在選址中解密阿房宮
? 選址與布局,是阿房宮研究中兩個有著密切關聯的關鍵性問題。因為阿房宮沒有建成,因此《史記》中記載的內容,就普遍被判定為是秦始皇設計的阿房宮布局。通過現代繪制的等高線圖觀測,阿房宮是渭河向南望去視線中最高的建筑,北側地勢均低于阿房宮。
? 從更大范圍看,阿房宮南邊存在一個東西寬約2500米、南北長約4000米寬闊平坦的“廣場”;再向南到南山,有條寬約1000米、通暢的視覺廊道。也就是說,從阿房宮向南的視線非常開闊。
? 因此,考古人員推測阿房宮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條南向軸線。為了進一步確定阿房宮營建之前的地貌,解決阿房宮選址及相關問題,2016年考古隊在阿房宮臺基上,以15-20米的間距進行了直接將阿房宮夯土臺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正是這一措施,使得我們徹底改變了之前阿房宮建于高地上的認識。
事實上,該區域在建造阿房宮之前,為河流和河流邊的水濕環境。經測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宮-嵯峨山”軸線,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黃口”軸線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約137千米,至東端渭河入黃口約135.6千米,兩者幾乎相等。也就是說,阿房宮處于關中平原最寬闊之處。同時,這條東西向軸線與阿房宮將南北向軸線幾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為紀”,從這些近乎巧合的數字中,我們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統一后進行首都咸陽布局設計的宏大理想。
? 因此,秦始皇之所以選擇一個河流、濕地、湖泊等的水濕環境,在此地營建朝宮,是因為這是唯一的“帝國之心”。多年后,漢武帝即位,“年輕氣盛”的漢武帝在自己南郊游獵遇阻后,決定擴修上林苑,他所擴上林苑的北界,就是阿房宮。他將阿房宮向南直至南山、東至藍田、西起周至的龐大空間,建成了統一的上林苑。
此后,阿房宮就成為宏大上林苑中一個“不起眼”的土臺子,在“門禁森嚴”的上林苑中慢慢地自生自滅。
(摘自《考古中國——15位考古學家說上下五千年》,許宏等編著,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