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澤濱
毛澤東一生有許多珍藏,本文著重介紹毛澤東生前珍藏的兩組文物,一組是由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后傳回的原始錄音膠帶,一組是美國總統尼克松贈送的美國“阿波羅十二號”飛船從月球上采集的巖石碎片標本。
“東方紅一號”的天籟之音
? 1958年5月15日,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進行到第10天,蘇聯第3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這一消息迅速登上國內16日的各大媒體。5月17日下午,毛澤東在大會上作第二次講話,受到蘇聯衛星上天和代表們對衛星的熱情所感染,也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太空。毛澤東說:“講講衛星上天吧。這是好事。第三顆人造衛星比第二顆大一倍以上,1300多公斤。看來也許幾個月、半年或一兩年以后,會搞2000多到5000公斤。”在談到“力爭上游”這個當時頗為流行的口號時,毛澤東把長江的自然地理與在發射衛星方面“爭上游”聯系起來說:“我們說力爭上游,就是向先進看齊……要搞衛星。什么1000多公斤我們不拋,要拋,拋它個2萬、3萬也許4萬公斤,當然從幾千公斤拋起。像美國那樣雞蛋大的,我們不拋。”
作為主管國防科技事業的聶榮臻,在大會發言中也談到了衛星,表示要集中力量加緊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使我國能夠制造世界上最新的武器,把我們的人民解放軍裝備起來,“把我們的人造衛星送上天去”。聶榮臻的講話,是對毛澤東發展人造衛星戰略決策的積極回應,也是向全黨作出的鄭重承諾。
? 5月29日,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閉幕不久,聶榮臻主持召開會議,研究落實毛澤東指示。錢學森在會上提出了“第一步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一二百公斤重的人造衛星,第三步發射一噸以上的衛星”的“三步走”的方案。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小組”和“581研究院”,把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的頭號任務,由錢學森牽頭,負責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中央政治局批準了研制計劃,并撥付2億元專款支持這一任務。
經過廣大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在運載火箭、衛星本體及發射場和測控系統等方面都打下了基礎。1965年8月,中央正式批準衛星研制計劃,代號“651工程”。1966年5月,正式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并同意衛星上播放《東方紅》樂曲。1967年10月,毛澤東批準了聶榮臻上報的調整改組國家科技研究機構的報告,成立了“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研究院”(空間技術研究院)。1968年初,毛澤東批準衛星于1970年左右發射。
正是毛澤東的這些重大決策,加快了中國進入空間的步伐,為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上天,奠定了重要基礎,規劃了發展路徑。
?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到1970年4月,各項準備工作就緒。4月24日7時,周恩來將《關于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請示報告》報送毛澤東,“三月底,運載火箭和衛星已運至基地,經檢查測試,認為可行。四月中旬在京開會,經各方論證,認為可以發射。目前火箭和衛星已在發射基地豎起,經檢查測試,對發現的問題,均已解決。現擬同意于今夜發射,請主席批示。”毛澤東批示:“照辦。”4月24日下午3時50分,周恩來電告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批準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毛澤東的批示,通過指揮調度電話迅速傳達到各個崗位。從發射場區到航區,從指揮員到操作人員,都受到極大鼓舞,人人嚴陣以待,更加認真地做好每個動作。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第二天,新華社發出的新聞公報向全世界宣告: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實現了!中國人民的飛天夢實現了!
?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廣泛關注。人們在感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格外驚奇的是,這顆衛星還播送著《東方紅》樂曲,而不是像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那樣只發出類似電報的“滴答”聲。從4月25日21時起,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次向全世界播出《新聞公報》和由衛星發回的《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并連續廣播15天。特別是在按預報經過首都上空的時間,準時播出《東方紅》樂曲和遙測訊號,給正在觀測衛星飛過首都上空的群眾極大振奮。人們仰望星空,仿佛傾聽那來自天上的《東方紅》樂曲,這首中國人民對領袖的頌歌,被航天人送到了天上,又傳回到地面。以這樣一種特有的方式,演繹著當年毛澤東“天上”與“地上”,“神仙”與“凡人”統一的奇妙之論。
? 很快,毛澤東就收到了來自“太空”的特殊禮物。4月25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向毛澤東呈送“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出的《東方紅》樂曲和遙測信號錄音膠帶一盤。4月28日,毛澤東又收到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的一封信和一盤磁帶。這盤磁帶是老式圓盤形磁帶,呈棕色,塑料質地。據信中說,這是“東方紅一號”衛星飛經首都北京和海南島上空時直接收錄、未加剪接的錄音膠帶。
? 這兩盤錄音膠帶,被毛澤東一直珍藏著,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如今靜靜地躺在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展柜里。
“阿波羅十二號”的月球巖片
? 2021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正式開館。在2500余幅圖片、4500多件套文物實物中,有一件月巖碎片擺件和一面旗幟,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毛澤東收到的一份國外政要贈送的禮品。
? 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住處會見他的老朋友、美國新聞界知名人士斯諾時,毛澤東說,歡迎尼克松上臺。“如果尼克松愿意來,我愿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當作旅行者來談也行,當作總統來談也行。總而言之,都行。”12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毛澤東會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的消息,并刊載毛澤東和斯諾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的合影照片。1972年春,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終于開啟了他的“破冰之旅”,還特意給毛澤東送來了見面禮。尼克松帶來一件由美國寶業姆公司生產的精致的天鵝群瓷器珍品,因為瓷器的英文China,含有“中國”的意思,便選作禮品送給了毛澤東;同時,尼克松送給毛澤東的一張名片,也被毛澤東珍藏起來。這兩件禮品現收藏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內。目前在各種文獻中,人們對這份禮品談論較多,但卻忽略了尼克松送給毛澤東的另一份珍貴的禮品。
? 1971年7月,尼克松派出他的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前來中國探路,還給毛澤東帶來一份頗為奇特的見面禮,請周恩來轉贈毛澤東。這份禮品由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載人宇宙飛船中心技術勤務處制作而成,是一個鑲嵌月球表面碎片的掛件和一面美國國旗。禮品通高28.5厘米、寬18厘米、長24厘米,有機玻璃板下嵌有七粒月球表面巖石碎片及美國國旗。木座上嵌有兩塊英文金屬說明牌,上書“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贈”“這面旗曾被阿波羅12號帶到過月球。而月球表面的碎石,由載人登月機組于1969年11月帶回”。這件禮品是人類開始征服太空的一個標志,尼克松將這樣一份禮物送給尚未正常關系往來的中國領導人,顯然是以此作為中美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征。毛澤東收到這份禮品后,一直珍藏在他的禮品庫房。毛澤東逝世后,這份禮品于1978年5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和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正式撥交國家博物館,如今陳列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摘自《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