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秀,葉明輝
(1.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畜牧獸醫局魯家溝畜牧獸醫站 743025;2.博醫康(天津)儀器有限公司 301600)
雞呼吸道疾病是指一類引起雞呼吸道障礙的疾病總稱,典型的病狀為咳嗽、打噴嚏、出現呼吸困難,伴隨啰音等,一般晚上的病狀比較明顯,白天病狀較輕。雞發生呼吸道疾病以后,雞群的生長速度緩慢,生產性能下降,如蛋雞的產蛋率會降低30%~40%,同時雞蛋的品質下降,出現軟殼蛋、砂殼蛋等;肉雞多在20~40d齡發生,感染后會提升雞群的死淘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還會引起氣管、肺臟充血,造成病雞大批量死亡,給雞場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要切實重視雞呼吸道疾病,調查發病病因,消除發病因素,降低雞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
誘發雞呼吸道疾病的病因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傳染性因素是指病原微生物侵襲雞群的呼吸道,使呼吸道受到損害,造成呼吸障礙。非傳染性因素是指天氣的變化、雞舍內有害氣體超標、轉群以及防疫等因素對雞群產生應激,從而降低雞群的抵抗力,導致發生呼吸道疾病。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潛在因素,非傳染性因素是導致發病的誘發因素。
隨著養雞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雞群中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而且由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多重感染已經非常普遍,由此引起的損失占全部疾病所引起損失的50%以上,對養雞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1]。多種病原體可以引起呼吸道疾病,常見的有病毒、病菌、寄生蟲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常見病毒有禽流感病毒、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菌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禽敗血性支原體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寄生蟲主要有氣管吸蟲、隱孢子蟲、住白細胞原蟲等,其中病菌、病毒是引起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這些病原體可以單獨發病,也可以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病原體并發或者繼發感染。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病原體并發或者繼發感染會加重病情,比單一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要嚴重很多,而且多種病原體誘發因素,也給疾病的防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1.2.1 雞具有特殊的呼吸系統結構
雞特殊的呼吸系統生理結構決定了雞容易感染呼吸系統疾病。雞的呼吸系統由上、下呼吸道兩部分構成,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下呼吸道包括肺和9個氣囊。氣囊在體內屬于半開放的空間,很容易被病原體侵入并進行滋生繁殖,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雞的胸腹部沒有橫膈膜,這就使雞在進行氣體交換的時候,病原體很容易擴散到胸腹部器官,從而導致腹膜炎、心包炎、敗血癥等造成病雞死亡。另外,雞沒有完善的淋巴系統,呼吸系統的防御主要依靠呼吸道黏膜纖毛的定向擺動將侵入機體的病原體清除,同時黏膜中的免疫細胞也阻止病原體的侵入,將其滅活,確保肺臟、氣囊不被感染。當雞群受到應激因素或者病原體侵襲后,就會造成呼吸道黏膜損傷,導致雞群發病。呼吸道的損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剛開始一般不容易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明顯的癥狀后,才被觀察到。
1.2.2環境因素
外界環境對雞群的影響很大,控制不好很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當外界環境溫度較低,尤其是冬春季節,如果雞舍內的防寒措施不到位,很容易使雞群由于寒冷而引起流感等疾病,引起呼吸道障礙。還有雞舍內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粉塵、絨毛在空氣中彌漫,這些都很容易引起雞群咳嗽、打噴嚏等癥狀,而且漂浮的粉塵等很容易攜帶病菌進入呼吸道內,導致呼吸道感染。還有的養殖戶,冬天為了保溫,加大養殖密度,而忽視通風換氣,造成空氣污濁,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增加,也對呼吸道產生刺激,引起呼吸道疾病。
1.2.3 飼養管理因素
規?;B殖企業為了提高企業效益,多采用集約化飼養模式,雞群的飼養密度大,人為創設飼養環境,使雞群限制在狹小的空間內,通風條件差,限制了雞群自身調節能力的發揮,機體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中小型養殖場,消毒制度不嚴格,消毒不及時,甚至長時間不消毒的情況頻頻出現,導致雞舍內存在多種病原體,當雞群抵抗力下降的時候,容易感染發病。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外來人員、車輛沒有經過消毒隨意進入養殖場,養殖場內也同時飼養犬、貓等動物,這些都給疫病的傳播提供了機會。還有的養雞場免疫程序不科學,不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導致疫苗的最佳接種時間沒能及時接種,免疫效果降低。養殖場內衛生條件差,糞便沒有及時清理,病死雞沒有做好無害化處理,蒼蠅、蚊子等害蟲滋生,這也是引起呼吸道疾病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飼料營養配方不科學或者飼料調制不當,飼料中營養不均衡或者缺乏某種營養成分,如飼料中缺乏維生素A,導致呼吸系統黏膜損傷得不到及時的修復,防御能力減弱,為病原體的入侵提供了方便。硒、鋅等微量元素不足或者吸收障礙,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的發育,降低免疫力,導致疾病發生的幾率提升。
1.2.4 應激因素
應激因素也是引起呼吸道疾病傳播的重要因素。氣候突變、轉群、斷喙、消毒方法不當、免疫接種不規范、更換飼料等都會使雞群產生應激反應,降低雞群的抵抗力,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流行蔓延。
2.1.1 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做好消毒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嚴禁外來人員、車輛進入養雞場,如遇特殊情況需要進入,要經過嚴格的消毒,以防帶入病原體。養雞場內嚴禁飼養貓、狗等其他動物,防止不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疾病。蚊子、蒼蠅、老鼠等是重要的傳播媒介,因此養殖場要及時清理糞便,做好病死雞的無害化處理,以免蚊蠅滋生,還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滅鼠,以防它們傳播疾病。要強化消毒制度,養雞場、雞舍入口的消毒池要定期更換消毒液。定期對養雞場周圍的環境以及雞舍進行消毒,一般每周要對雞舍進行一次帶雞消毒,每半月對養雞場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如果雞場感染了疫病,要適當增加消毒次數。消毒劑要根據養殖場疾病發生情況選取合適的種類,而且不要長期使用同類的消毒劑,要定期更換,以防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2.1.2 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要給雞群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以免雞群產生冷應激、熱應激等情況。雞群適宜的環境溫度為13℃~25℃,最佳的溫度為18℃~23℃。當雞舍內的溫度高于28℃的時候,雞群就會出現熱應激反應,當高于32℃的時候,雞群會出現強烈的反應,甚至會造成死亡,因此,做好雞舍內溫度的控制非常重要,尤其夏季和冬季,夏季要防暑,冬季要保溫,給雞群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對雞群也有很大的影響,適宜的濕度范圍為40%~70%,最佳的濕度范圍為60%~65%,當雞群處于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雞群的食欲就會降低,生產性能下降,而且病原微生物很容易滋生繁殖,引起雞群感染發病。低溫高濕的環境,會增加體增熱的消耗,加劇低溫對雞群造成的應激反應。雞舍內濕度過低,低于40%,就會造成雞群的皮膚干燥,羽毛凌亂,增加空氣中粉塵的含量,誘發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雞舍內濕度高于72%,就會造成羽毛粘連,關節疾病的發生率提升。
還要加強通風,及時將雞舍內的污濁空氣排出,換進新鮮的空氣,確保雞舍內有害氣體的含量達標,降低空氣中粉塵的含量,而且還有利于調節雞舍內的溫濕度,改善雞群的生活環境。
要提高飼養技術,根據雞群的生長階段和環境溫度,及時調整飼料配方,以滿足雞群的營養需求。飼料中蛋白質、能量等營養成分的含量要充足,尤其是飼料中不能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防由于缺乏某種營養成分引起營養代謝障礙,誘發疾病。如環境溫度的變化會影響雞群的采食量,氣溫高時,雞群的采食量會降低,同時會降低雞群營養物質攝入量,反之,氣溫低時,雞群的采食量會增大,就會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入量,因此要根據氣溫調整飼糧中營養物質的濃度,確保營養均衡。在雞群轉群、斷喙或者免疫前后要及時補充電解多維,提高雞群的抗應激能力。飼料原料要確保安全,不能被農藥、化肥或者化工廢棄物污染,更不能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確保雞群處于健康的狀態。
加強防疫措施,提高防疫水平,做好定期免疫抗體檢測是預防疾病的最關鍵的、最有效的措施。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完善防疫制度,認真落實各項防疫措施,提高防疫水平,尤其要做好防疫人員的培訓工作,規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技術,提高防疫效果,以免由于接種劑量不夠、接種部位不恰當等導致免疫效果差或免疫失敗的現象出現。第二,要根據疫病的流行規律以及當地養雞場疫病的發生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不能照搬其他養殖場的免疫程序或憑經驗制定免疫程序,同時還要根據雞群的發病病史、飼養管理情況、品種、日齡以及體內母源抗體的水平、疫苗的種類等適當進行微調,同時還要規范免疫接種程序,科學計算免疫劑量,采用適合的稀釋劑進行稀釋,不能存在打空針的情況,把預防免疫落實到位。第三,科學選用疫苗。首先要選擇優質的疫苗,疫苗要來自國家定點生產廠家,不能是“三無”產品[2]。接種以前要對疫苗進行認真檢查,要觀察疫苗瓶有無破損,封口是否嚴密,是否已經過了保質期,是否真空,疫苗一定要符合標準,不符合標準的疫苗不能使用。同時,還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尤其要注意貯存溫度,否則疫苗容易失效。還要根據養殖場的情況,選擇適當的種類,如本養雞場沒有發生過的疫病,要采用滅活疫苗進行接種,不要選擇弱毒疫苗,以免出現疫苗毒力返強的現象,引起疫情暴發。第四,要做好養雞場的免疫監測工作。免疫監測主要包括兩方面,分別是指抗原檢測和抗體檢測,抗原檢測是指對本養雞場的微生物以及疫病病原做好監測;抗體監測包括母源抗體的監測、雞群接種疫苗前后對機體內抗體水平的監測、重大疫病的定期抗體檢測、沒有接種過疫苗的疫病抗體水平檢測等,要根據養雞場抗體監測水平,進行疫苗補種,以防疫病流行蔓延。第五,還要特別注意,在利用疫苗免疫的前后5d時間內,不要給雞群投服抗生素、抗病毒病菌藥物、磺胺類藥物等,以免將疫苗株殺死,同時接種疫苗前,可以在飲水中適當添加電解多維,提高雞群的抗應激能力。
一些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病菌等不僅可以通過接觸傳播,還可以經過種蛋傳播,因此誘發呼吸道疾病最大的污染源在種雞場,種雞場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做好支原體、沙門氏菌、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大腸桿菌等病毒病菌的凈化工作,杜絕種蛋中含有病毒病菌或者種蛋蛋殼被病菌病毒污染[3]。確保種蛋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就是加強種雞場的飼養管理,做好定期疫病監測,利用病原學監測方法或者血清學監測方法,將種雞群中的陽性雞淘汰,確保種雞群安全、健康。對于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等重大疫病,要做好免疫預防,嚴防雞場中出現多種疫病混合感染的情況。
雞群發生異常情況以后,要立即將發病雞進行隔離,并對整個雞群進行消毒,以防引起流行蔓延。同時,要查找發病病因,并采取措施進行治療。
2.5.1 疫苗反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治療
雞群在接種新城疫疫苗、雞法氏囊疫苗以后很容易誘發雞呼吸道疾病。雞群接種疫苗后,疫苗反應一般為3~5d,但是大腸桿菌、支原體在雞體內長期存在,為常在菌,接種疫苗后的幾天內,雞群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繼發支原體、大腸桿菌感染,引起輕微的呼吸道癥狀。對于因接種疫苗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以采取中西藥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口服止咳化痰、平喘解表的中藥,并同時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提高免疫力[4]。
2.5.2 對于病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治療
對于因感染支原體、大腸桿菌等病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經常采用羅紅霉素、泰樂菌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進行治療。但是由于濫用藥物等原因,經常會導致病菌產生抗藥性。因此在用藥以前,要先做藥敏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給藥方式可以采用飲水給藥、拌料給藥、肌肉注射或者氣霧給藥的方式。由于雞特殊的氣囊生理機構,飲水、混飼的方式,機體吸收的藥物到達氣囊后濃度降低,藥效減弱,這也是造成呼吸道疾病難以治療的原因,氣霧給藥方式可以使藥物通過呼吸道直接作用于氣囊,治療呼吸道疾病的效果顯著,應用非常廣泛。肌肉注射,也可以通過血液使藥物快速作用于氣囊,治療效果也很好,但是肌肉注射對用個體治療比較方便,對于整個雞群用藥,勞動強度大,造成的應激反應也大。
另外要注意,氣霧給藥要選擇對呼吸道沒有刺激性,藥效穩定的藥物,要控制霧滴的大小,對于肺部感染的,霧滴以0.5~5uL為宜,這種小霧滴可以深入肺部,對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以10~30uL為宜。還要注意給藥的安全劑量,以防中毒[5]。
2.5.3 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治療
對于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多采用對癥治療,預防繼發感染的治療方法??梢岳们逦翑《镜闹胁菟?、干擾素、黃芪多糖等聯合用藥,既可以抑制病毒,又可以提高雞群的免疫力。
2.5.4 寄生蟲病的治療
對于寄生蟲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要及早用藥,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如對于雞住白細胞蟲病可以在流行前期或者初期利用藥物預防,常用的藥物有磺胺二甲嘧啶、乙胺嘧啶、鹽酸二奎寧等,用0.05%濃度的磺胺二甲嘧啶給雞群飲水,連續用藥2d,然后將濃度減半,再用藥2d,治療效果非常明顯[6]。
隨著養雞業規?;?、集約化的發展,雞呼吸道疾病的種類越來越多,誘發因素也非常復雜,因此在養雞生產中要切實落實好“防重于治,預防為主”的原則,切斷傳播途徑,消滅傳染源,減少雞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會,是防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同時,也要做好防疫工作,提高雞群的免疫力,降低其易感性。此外,呼吸道疾病發生以后,要查找病因,消除發病因素,并根據發病情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降低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