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繼榮
(湖南省瀘溪縣洗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416114)
母豬分娩前后其免疫力比較低,若是這一時期未做好產后護理,可能會誘發各種炎癥,不僅會影響母豬的機體健康,還可能制約仔豬的生長發育。養殖規模的擴大以及數量的增多,從事養殖工作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多,很多的養殖戶對母豬生產前后如何管理存在很多的疑問。做好母豬產前產后管理,有助于保障母豬的生產性能,減少母豬淘汰率,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
母豬妊娠期100d左右至產前約1周時間,胎兒的生長速度較快,這時候可讓母豬進入到產房待產,提前適應新環境,避免后期分娩時存在應激。且該階段的胎兒對于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大,需加強飼養管理,飼喂哺乳母豬專用飼料。且在母豬妊娠期的最后一周前的1~4d,可讓母豬自由采食,第五天起進行控料,每天飼喂量控制在2.5~3.0kg之間,可以適時補充少量青綠飼料。保證飲食飲水干凈衛生,溫度不宜過低。外來人員禁止進入養殖場,保障產房周圍安靜,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冬季注意做好保暖防寒,夏季注意防暑降溫,以免外界環境不佳可能對母豬造成的應激,導致分娩工作受到影響,或是后期出現乳腺炎等疾病[1]。
在母豬分娩前需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可提前準備好一次性醫用手套、消毒碘酒、消毒毛巾多條、剪齒鉗等分娩需要的工具,并提前做好產房清洗消毒工作,控制好產房的溫度與濕度。母豬進入產房前需先做好母豬自身的消毒工作,避免仔豬出現后和母豬密切接觸,導致病原菌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具體可使用0.5%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母豬身體的全面清洗與衛生消毒,重點對母豬的乳房、外陰等的部位做好消毒工作;然后應做好產前乳房檢查,保證乳房泌乳能力正常。控制好產房溫度,一般溫度在18℃~22℃之間,控制好室內的空氣質量,做好通風工作。
一般在產前一周時間,母豬的外陰出現發紅腫大的現狀,后期會逐漸松弛下拉,且在生產前2~3d,母豬食欲可能受到一定影響。產前1d,母豬會表現為比較煩躁,頻繁排便排尿,一旦羊水破裂流出,則證明即將生產。
通過觀察泌乳腺變化,能夠對生產時間進行預測。一般產前半月乳腺出現分界線,產前7d,乳頭逐漸向外張開,生產當天,可以擠出乳汁,一般2對乳頭會出現乳汁后,大約20h內會生產,當中部2對乳頭能擠出乳汁時,大約10h內生產,當最后2對乳頭能擠出乳汁時大約3h內生產。
預產期的確定需結合母豬臨產癥狀表現和母豬配種時間,判斷具體的預產期,但具體分娩日期可能適當的提前或是推遲,還應多方面進行考慮,對其進行精準的把握。若是預產期記不準,切忌盲目催產,以免出現流產的情況。不能在臨產前,使用催產藥促進其分娩。實際管理工作進行時,可建立母豬繁殖檔案,對母豬配種日期、妊娠天數、分娩時間等各種信息做好詳細地記錄,并提前做好各項分娩準備工作[2]。
母豬生產過程需要養殖人員做好全過程的管理,尤其是在夜間生產,更應該做好管理工作,并及時的判斷母豬是否完成了全過程的生產工作,及時休息或是做好后續的飼養管理。判斷母豬是否完成分娩,可從以下幾方面判斷:
首先,每頭仔豬對應一個臍帶頭和胎衣。判斷數臍帶頭數量是否和生產仔豬的數量相同,即能夠判斷生產是否完成。若發現生產后期有仔豬包裹胎衣同時產出,即能夠判定母豬生產完成。
其次,可用手觸摸子宮部位的皮膚,若是感覺到有圓球狀且感覺到胎動,則生產沒有完成。若難以確定,可稍微進行下壓,即能夠感覺到是否生產完成。若沒有生產完成,母豬為保護胎兒,會迅速地鼓起下壓部位。若已經完成生產完成,子宮部位會塌陷,乳房較為松弛。
母豬生產時,若是躺臥不安、走動、拒絕哺喂仔豬,則證明生產沒有完成。若產仔間隔時間超過半小時以上,則考慮可能存在難產的情況。若這時母豬的尾巴上翹,用力臌氣,且陰道出現液體或胎糞,則證明仔豬已經在產道中,將要生產。仔豬吸食母乳后,會刺激母豬更好的生產。
最后可在生產時觀察胎衣的顏色,若是這時排出少量、深色胎衣,且質地比較薄,則證明生產未完成。若排出胎衣顏色比較淺,存在氣泡,胎衣多且厚,則證明生產已經完成。
導致母豬出現難產的情況主要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首先,初產母豬以及四齡以上母豬,其出現難產癥狀的概率比較大;且若是夏季溫度與濕度過大,均可能出現難產的情況;另外,母豬膘情過肥,自身缺乏運動,會出現難產的情況;母豬長時間生產,體質比較虛弱,產道窄且生產無力,均可能造成難產;最后,仔豬個體過大或同時有兩頭仔豬生產等會出現難產的情況。
母豬難產后,會變現躺臥不安、煩躁緊張的癥狀,尾巴上翹,頻繁用力臌氣、強努責多次。
養殖人員在面對難產癥狀時,不要著急使用催產素。可先使用一次性輸精管或用手探查,明確難產原因和處置方法,避免造成不良影響,保證母豬健康。之后可將母豬陰門和周圍部位清洗干凈,使用聚維酮碘溶液進行消毒,清除周圍的污物與黏液。飼養人員洗手后,及時戴好醫用手套,涂抹聚維酮碘溶液或潤滑油,用手緩緩穿過陰道,直至摸到仔豬頭或腳,抓住緩緩拉出,若有兩頭仔豬卡住,可先推回一頭,再拉另一頭。整個操作過程要慢且小心,避免損傷產道、子宮或是仔豬。
對于生產后體質較為虛弱的母豬,在助產后可配合進行靜脈輸液,在葡萄糖加入維生素B1和維生素C,可使用催產素和葡萄糖。注意避免催產素使用不科學對母豬和仔豬造成的損傷。催產素要進行科學使用。具體使用時,需先明確具體原因進行可續選擇,其次要注意使用的劑量科學。使用時要注意,催產素對興奮的平滑肌難以較好的起到作用,待確定子宮口已張開、子宮收縮無力時,才能夠進行應用。一般情況下,使用的劑量在5~10IU,劑量不正確反而子宮不敏感。注意最好選擇靜脈注射的方式,緩慢給藥[3]。
仔豬出生后,需及時用提前準備好的消毒和干凈毛巾進行擦拭。先將仔豬口鼻中的異物清理干凈,之后擦拭其身上的胎膜黏液。臍帶長度可適當留長,這是由于臍帶血含氧高,可有效改善仔豬可能出現的缺氧缺血性貧血。待仔豬恢復后,能夠在保溫箱中活動、毛發干后,可掐斷臍帶,臍帶長度控制在3~5cm,并用碘酒進行消毒。若是仔豬存在缺氧窒息的情況,需及時施救。先清理干凈口鼻異物,口對口吹氣或一只手托住仔豬背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有節奏進行擠壓。若仔豬舌頭外露,動脈不跳動,則無需進行施救。
一般初生仔豬有8顆牙齒,需做好剪齒工作,避免其可能對母豬乳頭所造成的損傷,能夠避免仔豬間打架可能造成的損傷。注意剪齒的長度,留下的牙齒不宜過短,以免損害牙齦或舌頭,誘發感染。先進行剪齒鉗的消毒,之后再進行剪齒工作。
飼養過程中,還需注意避免母豬擠壓可能導致的仔豬死亡,一般在產后的1~3d,是母豬擠壓仔豬導致仔豬死亡的高峰期。對于該現狀,多是由于母豬產后虛弱或是仔豬自身體弱所造成的。因此應該及時采取措施。首先可為母豬加裝防護欄,或是將新出生較為體弱的仔豬放入保溫箱,促進其更好的生長;其次要保證所有仔豬及時吃上初乳,且能夠獲得充足的初乳,每頭仔豬對應一個乳頭,避免仔豬挨餓。可以單獨進行飼喂,保障仔豬更好的生長。
母豬分娩后其自身免疫力下降,還應及時做好產后管理,促進母豬身體的恢復。及時做好產房的清理,對分娩工作產生的各種污物進行無害化的處理,并對圈舍做好全面的消毒清潔。由于母豬產后其子宮與產道均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損傷,極易導致各種病原微生物入侵,誘發感染。所以需要加強防治,保障衛生,及時觀察母豬是否出現患病癥狀,定時測量體溫。為加強消炎效果,預防產后疾病,還可以肌肉注射頭孢、魚腥草,連續注射3~4d[4]。
母豬生產時有惡露流出等。需做好清宮工作。首先,選擇200~400mL生理鹽水,對子宮中的膿性物質進行清洗,之后選擇青霉素400萬IU3支、鏈霉素100萬IU3支、生理鹽水300mL、益母散溶液100mL,上述藥物置于溫水加熱,再使用輸精管注入子宮中。連續清洗3~5d,能夠獲得較好的清宮效果。
母豬生產當天,可適當喂一些豆餅,飲用適量水,第二天可開始添加飼料,每天飼喂量控制在1kg左右,后期逐漸增加。同時注意及時補充營養,并保證飲水充足。
綜上所述,母豬生產前后的飼養管理與母豬和仔豬的健康生長以及養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之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生豬養殖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之下,養殖人員需要進一步掌握相應的繁育技術和管理技術,加強母豬和仔豬的護理,避免引起母豬非正常淘汰或是死亡,促進養殖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創造更高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