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陽
(南京體育學院黨政辦,江蘇 南京 210014)
2019年12月份以來,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對公眾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損失,對整個社會的運行造成巨大沖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民群眾對科學防疫和保持健康的關注度和重視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體育作為促進健康的重要途徑,在疫情防控期間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大眾對體育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顯著提升,參與體育鍛煉的家庭數量越來越多,開發的體育鍛煉項目越來越全,掀起了家庭體育發展熱潮。在居家體育活動過程中,人們借助重疊空間和互聯網的跨空間連接功能,把家庭的日常生活空間與體育運動空間、體育教學空間連接在一起,潛移默化地將工作、生活、學習與體育鍛煉融為一體,加深“體育生活化”的意識,讓家庭體育、體育教學、運動健康都得到快速發展。
家庭體育研究源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相關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于家庭體育的定義,至今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調,家庭體育的定義存在多種較有代表性的解釋,在體育學界,葉展紅、王則珊、劉江南、蔡明傳、張永保等學者都對家庭體育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積極的探討,都提出了各自的見解。葉展紅認為,家庭體育是指以家庭成員為活動對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圍環境為主要活動場所,根據居室環境條件與家庭成員的需要與愛好,利用屬于自己的時間選擇健身內容和方法,達到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發展[1]。張永保認為,家庭體育是指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義參與的,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獲得運動知識技能、滿足興趣愛好、豐富家庭生活、達到休閑娛樂、實現強身健體和促進家庭穩定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過程和文化活動[2]??v觀多種觀點,有共識之處,亦有分歧之處,形成共識的是,大家都認為家庭體育的參與者的身份必須是家庭成員,活動目的上認同滿足愛好需求、增進身心健康、豐富家庭生活和促進家庭和睦。筆者認為,體育是開放的,他既是一種教育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其所包含的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等,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交錯重疊。家庭體育的概念和內涵在特定共識之下,是互為補充的[3]。本文中的家庭體育特指在家庭居所內家庭成員開展的體育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和國家及各地政府對科學防疫極為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部署,提出明確要求。他強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充分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教育部等部委相繼發布《關于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的通知》等有關文件,明確要求嚴格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決策部署,在科學防疫的基礎上,注重加強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導,鼓勵學生在家庭場域內積極開展體育鍛煉活動,提高身體素質[4]。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關于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各地體育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和疫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結合當地實際,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宣傳居家健身的重要性,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推出簡便易行、科學有效地推廣居家健身方法,倡導疫情防控時期的健康生活方式[5]。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和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家庭體育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快速發展。
在國家大力倡導家庭體育的導向作用,各級政府推出各類政策文件的指導下,社會各界也積極助力家庭體育發展,充分整合社會資源,開展了居家科學健身推廣和征集系列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征集發布“居家健身動起來”“健身戰疫情”“健身氣功微課堂”等主題居家科學健身公益系列短視頻和推文,向市民推廣科學簡便、適于居家練習的健身方法[6]。北京市社會體育管理中心有針對性地推出了“客廳挑戰賽”征集活動,分“挑戰不可能”“憨萌一家親”兩個系列向市民廣泛征集居家健身短視頻,并向市民發出了《“居家健身,自律有我”倡議書》。此間共有包括奧運冠軍鄧亞萍、邢傲偉和世界冠軍郭丹等在內的4.5 萬人通過微信點贊的方式積極響應,收到市民投稿900 余份,在北京體育廣播·雙奧之聲、快手、騰訊視頻、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平臺總播放量近6800 萬次[7]。此外,廣播媒體等也紛紛介入家庭健身的宣傳指導行列中,北京體育廣播電臺推出的“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大講堂”中空中大講堂《1025 動生活》《界內界外》兩檔欄目瞬間成了熱播節目,日均收聽量超過30 萬人次。王寶增、李振水、趙之心等多名運動、醫學專家和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代表先后參與節目錄制,針對運動與免疫力、居家健身技巧、居家健身常見誤區、體醫融合、運動與康復等聽眾關心的問題為大家答疑解惑。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居家科學健身的熱情,增強了市民體質,進一步加快了家庭體育發展的步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對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積極響應號召居家防疫,一時間,“為國宅家”“宅在家就是為國家做貢獻”等網絡熱詞成為人們的口頭禪。長時間居家所產生的煩悶、無聊等情緒,以及長時間居家的生活節奏,迫使人們在居家環境下尋找一種有益的家庭活動來驅散煩悶情緒,減少因居家少動而產生的體重增加、體質下降等不良影響,體育鍛煉成了人們居家生活的不二之選,人們把科學防疫的關注點轉移到如何加強家庭身體鍛煉上來[8]。人們紛紛通過互聯網、電視、手機終端等途徑來了解居家體育鍛煉的各種信息,在百度詞條中搜索“居家防疫家庭體育”等關鍵詞時,找到的相關結果有9890000 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與健身視頻課程平臺Keep 共同合作打造的“居家防疫健身7日打卡計劃”,在微博中一經推廣閱讀量就達27 萬[9]。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疫情當前不要慌,科學健身來幫忙》一發出閱讀量就近8 萬,相關公眾號轉載最高閱讀量近7萬,并被“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官方主流媒體轉載,閱讀量超過10 萬。從“居家鍛煉”等相關信息的熱搜,以及對健身平臺和信息的關注,反映出人們對家庭體育的渴望度和認識度顯著提升。
人格又稱個性,是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能力、氣質、性格等)的總和。一個人的人格表現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個人的認知能力的特征、行為動機的特征、情緒反應的特征、人際關系協調的程度、態度和信仰的體系、道德價值的特征等[10]。被稱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哈佛教授奧爾波特,提出了“人格成熟基準”的六要素,包括自我意識的擴大,和他人的密切聯系,情緒的安定,面對現實的知覺、技能,洞察和幽默,統一的人生哲學。在這6 個要素中,體育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國際奧委會原主席羅格指出,“通過體育運動,我們能夠培養青年人傳統的人文價值,塑造他們的內在品格”。家庭體育是社會人體育教育啟蒙的開始,對人的人格塑造和全面發展有著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尤其是啟發和激發孩子的體育興趣和普及體育知識[11]。家庭體育在塑造人格方面的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對體育精神的培養、人體身心健康的發展、個性的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以及體育價值觀等人文教育的轉變與提升。像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過程中,體育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核心的內容。英國的頂尖男校伊頓公學有句名言:運動第一,學習第二。在他們看來,在體育運動中,每個人都要學習合作,學會競爭,以平常心態去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體驗就是今后在社會中的真實體驗,體育就是最好的人生和職場模擬體驗。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參與感和歸屬中,集體主義的體驗會深深影響整個人生,這一過程正是人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能力升華的內化過程,更是人實現全民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國務院制定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及干預,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家庭成員參與體育與否關系到全民健身計劃的成敗和全面健康目標的實現。家庭作為社會群體的基本單位,這一組織雖然微小,卻在體育事業、全民健身計劃的發展和全民健康促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更是引發了大家對健康與生命的再思考,也喚醒了無數家庭探尋健康之道,多數家庭通過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增進健康,同時也重新認識了體育鍛煉的價值及其對人生的意義[12]。從人的一生發展來看,家庭體育在啟蒙體育教育、促進青少年身體發育方面和終身體育意識、自信心、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價值觀的培養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與意義;從健康環境角度來看,人的發展需要基于一定的社會環境,身心健康的維系也需要一種環境來支撐,家庭體育恰恰提供了一種“健康環境”;從生理意義上說,積極開展家庭體育鍛煉可以促使身體各種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是增強抵抗力、減少和避免疾病的有效手段;從心理意義上說,家庭體育活動有助于人們增強自信心、責任感、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利于培養持久性、果敢性、自制力、獨立性等個性品質,使人變得樂觀開朗、精神振奮,還可以緩解學習和工作壓力、消除心理疲勞、釋放不良情緒,得到身體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愉悅[13]。因此,家庭體育的價值不僅是增強人們的體質,同時也為個體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價值觀等的培養起到重要的導向性作用與啟示。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常規聚集性戶外體育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優化和完善家庭體育的開展將成為廣大群眾健身健康需求的有效補充路徑。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不懈追求的一種良好社會形態,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期盼實現的一種社會理想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宏偉目標。要想成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方面要從整體社會著眼,在社會法治化進程和制度建設方面發力,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要著眼于微觀,重視家庭和諧氛圍的構建,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環境之下實現自身的和諧[14]。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國家體育總局原局長劉鵬指出,體育是團結友愛的事業,有效地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歸屬感;體育是消除對立、彌合分歧、緩解矛盾的有效媒介,促進了家庭和美、鄰里和睦、社風和諧和世界和平。家庭是生命的誕生地,是個人情感的寄托和愛的“樂園”,是個人走向社會的初始“學堂”,對于個人的健康成長、性情培養和全面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家庭體育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對社會體育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也是家庭成員和諧共處的“催化劑”,對促進家庭、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諧、相處融洽,不僅可以化解很多家庭內部的矛盾,避免家庭問題的社會化,而且還可以為一些社會矛盾提供一個疏導和緩解的空間,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夯實基礎[15]。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慢性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然而,疫情防控常態化給很多慢性病患者就醫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醫患之間的矛盾,導致患者對社會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的持續發酵,會給社會的安定和諧帶來負面的影響。負面影響的持續疊加,會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很多問題。家庭體育的良好開展,有利于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有助于慢性病的恢復,進而減小社會醫療資源的支出,有利于解決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相對緊張的問題。由此可見,家庭體育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黨中央的周密部署和各地政府、社會組織、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科學防控疫情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疫情防控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家庭體育備受關注,并在分擔科學防控疫情的重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所具有的運動健康促進、家庭休閑娛樂、全面育人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等多元價值得到較好的呈現,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后疫情時代,需要我們進一步重塑家庭體育的核心價值,踐行家庭體育的使命擔當,合理引導家庭體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