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榮 曹小芬
(1.湖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2.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2015年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譜寫了新的篇章。繼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創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式、培育產業融合發展主體、構建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體系后,2017年2月,中央1 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頒布。至此,中央連續14年聚焦“三農”發展問題,并強調要“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而其中的主要路徑便是通過“旅游+”“生態+”等模式來促進農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生活質量的提升加劇了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加速了體育與旅游在農村場域的融合。立足經濟場域的農村產業發展,目前正處在“以農業產業融合新型發展理念為指引,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活力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為農業結構的調整與改革,創新出從農業外找農業發展活力的思路,也通過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的方式釋放出新活力與新動能。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被部署為農村的首要工作的同時,我國休閑體育、旅游等產業資源在農村的融合發展也迎來了新契機。由此,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的耦聯開發為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另辟蹊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被列入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與中國步入“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產業正以快速、強勁的勢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得天獨厚自然資源條件的農村,讓興起的體育旅游開拓出新的天地,并以迅速發展的步伐提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村體育旅游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目標市場關注并瞄準了在閑暇之余為了釋放壓力、尋求刺激或者向往田園生活、返璞歸真的城市居民,其不僅具有多元性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農村體育旅游不僅推動了農村經濟與農村體育的發展,也為農村地區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旅游產業內容與形式的豐富做出了很大貢獻,它的發展與優化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克服諸多歷史問題與現實困難,也必須要從中清醒地認識到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消費需求結構的不斷優化,服務類消費已超越實物類消費,引領消費支出的占比上升率。農村體育旅游作為服務消費的一種,結合消費者觀光旅游、娛樂休閑、綠色出行與戶外健身的多層次需求,提供多重服務,滿足了城鎮居民收獲健康、提高生活品質、豐富娛樂方式的要求。目前的農村體育旅游,已在經濟收入不斷增長的城鎮居民群體中,成為閑暇時間消費的時尚之一,這也恰恰說明消費需求的變化,是影響與制約農村體育旅游興衰的首要因素。
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推進,讓大部分農村變得交通便利,進而讓其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以突顯。但本該擁有豐富勞動力資源的農村,卻由于農村居民追求城市優越條件的就業機會而大量外出務工現象的出現,導致現有的農村勞動力遷移,勞動力資源嚴重流失,且文化程度不高。另外,農村物質資本的積累是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但目前農村體育旅游市場的資源與產品的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基礎設施與專業機構和人才都很匱乏,導致農村體育旅游行業服務質量不高,經營規模尚小,產品設計單一且同質化現象嚴重,加上商業投入還未大量引進,政府的扶持與投入就顯得勢單力薄。因此,無論是對于旅游市場份額的提高還是農村體育旅游產業的大力發展,物質資本的夯實與否無疑都是制約其步伐的根本原因。
體育產業包括體育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是體育服務各行各業的總和。體育事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下,強調著運作方式的轉變,而作為以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與主動性為主要特點的休閑體育,集增進健康、豐富生活、完善自我的功能于一身,對于促進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形成有著重大價值。同時,有著豐富自然資源、文化風俗、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農村,是休閑體育的孕育之地,也為新時代休閑體育產業獨具特色的發展開辟道路。
農村休閑體育的蓬勃興起是新農村建設結果,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下農村發展的新方向。農村休閑體育不僅可以挽回因新一代農民放棄傳統農業模式所流失的勞動力,還能滿足體育旅游業所產生的消費需求,其所蘊含的強大經濟潛力被“推動農村發展”賦予了更深遠的意義,更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體育的發展突破瓶頸提供助力,讓體育、旅游、農業有望實現互利共贏。但農村休閑體育開發現階段仍存在很多問題,剖析制約農村休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農村休閑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農村體育資源的浪費,有重要意義。
目前農村各地休閑體育產業的開發進程,主要受到農村當地的政府投入力度、引進開發商的綜合實力以及農村當地的經濟水平。農村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的好壞,會決定休閑體育產業開發的難度,加之農村當地居民背井離鄉出外謀生,使得政府為了改善當地經濟社會環境而不得不加大資金與政策扶持力度。良好的基礎設施與居住環境,是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進駐農村休閑體育產業開發,為農村居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進而建設美好新農村的前提條件。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現階段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因國家援建填補了不少空白,但仍然無法滿足當地居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當然也無法成為農村休閑體育活動的開展基礎。另外,當地農村體育組織分布的不均衡,甚至空缺的現象,成為制約農村休閑體育發展的短板。在此前提下,農村居民開展的體育活動有限,參與度極低,使得農村休閑體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停滯狀態,加之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收益,農村居民對于本土農村休閑體育的開發與成長產生沒有信心甚至排斥的心態。
農村休閑體育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是農業結構改革所帶來的文化發展與創新。但由于歷史問題,政府的行政力量在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中,對于打破農村社會低水平的超穩定靜態均衡確實存在著直接意義,但所帶有的政治使命對于在經濟視角下審視的農村休閑體育發展來說,具有濃烈的外嵌式特征,往往容易脫離實際。當地農村居民對于政府與企業的休閑體育產業開發,多半持有懷疑態度,常常將農村休閑體育的規劃實施者當做“福利輸送員”,將所在農村的體育工程看待為福利性輸入而被動接受。而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預見影響所抱有的期望值與參與度均較低,加上農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商業遠見性,在社會態度上也表現出一定的無知性,導致其對于休閑體育發展將給整個農村帶來的改變與自我的收益方面認知偏頗,以致于熱情度不高,是當地的開發工作多必須要克服和突破的社會文化壁壘。
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農村居民的價值觀與信仰影響著農村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但受到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年輕人往往外遷城市,農村基層文化仍然不斷衰落。當地農村居民不僅技能匱乏,參與業務培訓的機會和提供規劃組織的機構也同樣缺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農村休閑體育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的空缺;其二,農村人在世界觀、人生觀上所表現出的悲觀、守舊、局限性等,使得農村居民長久以來缺少革新精神,支持穩定而排斥創新和改變。農村居民對提升經濟收入與改變落后現狀、向往城市先進生活的渴望,與農村保守傳統的文化氛圍之間形成了矛盾,也讓農村休閑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根本上的制約。
在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振興的過程中,體育所蘊含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逐漸被人們認同。伴隨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改革,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拓展了農村的產業鏈與價值鏈,也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式的創新之舉。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產業資源的耦聯開發,成為激活農村經濟振興的積極因子,為農業產業融合新型發展釋放出新的動能,對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實現全民健身和城鄉統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立足于產業融合視角的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的耦聯開發,不僅要借鑒國內外關于體育、旅游在農村融合發展的先進經驗,確保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可持續動力,拓寬農民致富渠道,還要以不同農村的差異化發展為前提,整合與優化農村的社會資源,充分挖掘其獨特的地理和自然資源,以及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無論是在培育產業融合發展主體、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方面,還是創新融合發展方式上,“人文因素”都必須體現于資源融合開發的全過程。要在改變長期以來農民保守與散漫的生活習慣和小農意識基礎上,注重產品的精神價值,突顯農村的傳統文化特征,提高游客的參與度,保持開發項目的持久吸引力。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的耦聯開發,要做到以產業發展提升經濟收入,以資源開發文明生活方式,不僅要優化農村環境,更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養,為提高農村知名度與文化品味、建設富有而美麗、穩定而和諧的農村社會提供助力。只有充分挖掘農村價值,關注與分析“人文”因素對產業融合視角下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耦聯開發的制約,才能不斷為促進農村經濟轉型開辟道路,才能實現農村產業、生態、人文環境的多重振興。
首先,隨著政策的推進與“村容整潔”的具體落實,大部分農村得到了合理的規劃與發展,新村鎮得到建設,新設施得到構筑,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農業等基礎設施得到大幅度改善,甚至于電力網絡與交通道路條件相比于從前都更加優越。雖然現階段財政撥付的經費已更多地投放到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中來,公共與商業性質的體育設施與器材正逐漸興起和逐步完善,但總體上仍不能與休閑體育旅游的時代地位與需求相匹配。高品位、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在現有農村體育基礎設施供給狀況下尚無法得到開發,現有條件下還遠遠不能滿足休閑體育旅游產業的統一布局與規劃管理的要求,形成產業化規模,全面擴大農村休閑體育旅游產業的經濟和社會影響仍言之過早。因此,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充分的市場調查為前提,結合農村當地的環境特點,設計與完善能滿足多樣需求的體育設施,提高不同人群的體驗感。
第二,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的開發,離不開農村居民,而農民問題的核心便是素質問題。對于關聯度與綜合性都較高的農村旅游業來說,勞動的密集型對其運作發展所需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民是否通過職業培訓掌握相關技巧,提高接人待物的素養,是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耦聯開發的共同關注點,也是農民自身發展致富與旅游產品吸引游客、保障服務質量的聯接橋梁。但目前兩大產業的融合與開發均處于初級階段,專業管理人員較少,從業人員非專業人士居多,更不用談對農民進行系統有效的培訓,這無疑成為制約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耦聯發開有序進行的致命問題。開發主體是否能以提高農民基本技能與素養為基礎,開發農村人文環境的潛能,結合產品特色與游客要求,挖掘當地居民的潛質,讓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貫穿其中,構建包括住宿、消費、交通等在內的完備旅游服務體系,為農村休閑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也是制約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耦聯開發可持續進行的保障條件。
第三,農村具有特殊的人文環境,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民風民俗,以及多樣的自然景觀,是人們逃離城市喧囂,向往大自然真實體驗的根本原因,也是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開發的源泉。是否能抓住這特有的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旅游產業,打造極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品牌,是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耦聯開發高效高能的核心。現階段農村坐擁的文物古跡、山水村落、歷史建筑與農業種植園、特色小吃等,是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資源耦聯開發過程中應把握的重要元素。在盡量保持農村古鎮原貌的前提下,遵循傳統與現代休閑融合的原則創新開發思路,將生態與自然結合、歷史與時代結合,挖掘人文歷史價值元素,能提供給游客更深厚的內涵體驗。此之外,開發游客參與式旅游產品,能提升消費者自我參與活動的比例,并投身其中來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得到全身心愉悅。加之優美的自然景觀與生命的活力產生交互碰撞,游客將在精神世界里陶冶情操,在與大自然相容的感受中得到放松,更能突出當地別具一格的游玩特色。
最后,農村休閑體育與旅游的耦聯開發雖然要注意“人文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但也同樣要避免開發思路上的誤區。開發模式的趨同與項目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是開發主體為了造就人文環境而忽略游客需求、特色內涵與當地實際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其中,人造景點的層出不窮與同質泛濫,反而阻礙了農村自然環境與農業特色所應發揮的旅游魅力。人造景觀的開發,應在量身定做的基礎上,避免盲目效仿,而只能是自然與歷史人文環境的有效補充與烘托。只有區別于城市的具有農村特色的休閑體育旅游產品,才能真正吸引游客絡繹不絕甚至流連忘返,才能從根本上帶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