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貴州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籃球普修課程是我國高校體育院系的必修課程,也是我國各級學校普通體育課中普遍開展的重要項目之一。體育院系的學生畢業后多數從事各類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籃球普修課程是體育院系學生系統學習籃球知識與技戰術的重要途徑,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體育院系學生的培養質量。體育院系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對將來勝任工作有著重要意義[1]。因此,籃球普修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必須立足于社會對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把握社會需求導向,使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與課程建設的要求相符合。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兒童參與到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鍛煉之中,在眾多項目中籃球項目參與人數尤為突出。因此,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體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基本的籃球技戰術,更要具備教學訓練、賽事組織編排、裁判等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的工作與實踐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教會、勤練、常賽”的體育課新模式[2],一時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和研究與實踐的熱點。其中,“教會”,即教師要具備較強傳授運動技能的能力;“勤練”,即教師要能夠組織學生進行體育項目的訓練;“常賽”,即教師要具備賽事組織和實施的能力。由此可見,社會對籃球人才的需求突出體現在籃球教學、訓練能力、比賽組織和裁判能力等方面。
目前,貴州省高校籃球普修課程教學仍以傳統技術教學為主,以傳統體育教學理念為主;在教學實踐中,籃球運動的娛樂性、知識性、實踐性很難得到全面的體現;學生只會打籃球,有的只會“玩”籃球,不會組織籃球教學與訓練,不會組織執裁比賽等。一方面,學生不能真正全面實踐籃球運動,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相關的籃球教學訓練與比賽組織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體會不到籃球的真正內涵,無法領會籃球運動中團結、堅強的體育精神,這不利于體育目標的實現,也無法通過籃球教學的開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據調查發現,貴州省高校體育院系中有超過60%的學生認為,當前籃球普修課程的教學內容單一,仍以技戰術訓練為主,籃球內容更新和創新嚴重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高校籃球普修課程中較少安排理論教學,或比例較少。教師在課堂上對籃球理論知識的講解要么一帶而過,要么根本不做解釋,而是直接從籃球技術訓練開始。這樣的教學安排與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認識和理解規律不符,籃球歷史文化、技戰術知識、競賽規則及裁判知識的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理論與實踐比例不協調。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需要籃球理論與實踐結合、技戰術訓練與自身興趣結合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籃球運動水平。在籃球教學中,游戲、賽事欣賞、規則解釋等多元化教學元素得不到很好體現,嚴重滯后于學生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多技能、輕戰術、少比賽的籃球教學,不利于學生形成籃球運動整體觀和全局意識,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4]。第三,受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單一等諸多因素影響,高校籃球普修課程教學缺乏創新,不能滿足當前學生學習籃球運動的多元化需求,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前,貴州省籃球普修課程教學中,運動訓練理念和教學理念混淆不清的問題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第一,認知偏差。籃球教學幾乎等同于籃球訓練,籃球普修課教學基本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的過程。第二,在籃球教學流程安排方面,籃球普修課程教學分為運球、傳球、投籃、比賽等環節,教師逐一進行講解,并示范籃球技術動作,最后組織學生練習。學生雖掌握了技術,但缺乏意識,對籃球技術應用缺乏靈活性,不利于學生思維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第三,籃球教學程序單一,突破和創新不足,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目前,貴州省省多數高校的籃球普修課程教學評價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這種評價形式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終結性評價只重視對學生達標結果的考核,忽視了學生情意表現、學習態度、進步幅度的評價。第二,終結性評價的方式使教師在籃球課上過分重視學生掌握教學考核內容的情況,而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主觀努力。第三,終結性評價的方式造成學生重技術、輕理論的錯誤思想,出現能通過技術考核、理論考試普遍不及格的怪象,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體育人文價值觀的形成。
從《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解讀來看,籃球課程教學中,“教會”即教師要具備較強傳授籃球運動技能的能力;“勤練”即教師要能夠組織學生進行籃球項目的訓練;“常賽”即教師要具備籃球賽事組織和實施的能力。因此,籃球普修課程改革的理念要從夯實基礎、拓展能力出發,實現課程目標與社會對體育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在提高學生技術與理論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著眼于籃球教學與訓練、競賽的社會實際需要。課程體系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基本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律,加強對學生教學方法的指導。實施課程作業,提高學生的比賽組織和裁判能力。
在理念體系方面,確立籃球普修課程教改理念,把握項目發展與社會需求的關系,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目標的調整,并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形成新的籃球普修課程教學體系。
在教學設計方面,通過精心設計,改造、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注重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著眼于籃球教學與訓練、競賽的社會實際需要,構建集理論、技戰術、實踐能力為一體的“三位一體”教學新模式。在教學方法方面,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相融合,形成籃球普修課程多種教學方法并用的教學方法體系,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評價方面,形成以技能考試為主,理論考試、過程性評價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體系,注重過程性考核,以達到“以考促學”的良好效果。
籃球普修教學內容的安排應遵循“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最低限度”的原則,根據社會對籃球人才的需求,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安排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籃球基本技戰術;②籃球基本教學組織能力;③籃球基本裁判法;④籃球競賽組織編排;⑤小籃球教學與組織。
教學方法與手段上,運用講授式、啟發式、參與式、講練結合式和分組實踐、學生講教指導等教學方式方法,運用傳統教學手段、模擬教學訓練與競賽、多媒體課件教學等手段提高籃球普修課程教學效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探索多元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和諧、融洽、合作的教學氣氛,課堂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教學指導[3]。②進行小班授課,通過精講多練,提高學生的籃球基本技戰術能力。③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教學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并通過過程性考核,鍛煉學生的教學組織能力。④通過分組教學實踐,讓學生組織和指導課堂教學比賽,參與裁判實踐等,并進行過程性考核,使學生基本具備組織教學訓練和比賽的能力。⑤通過課程設計,開設課堂籃球賽或對抗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精講多練。采用“領會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在籃球技戰術掌握和認知方面均得到較大提升。第二,加強教學法指導。采用“小團體”教學模式,布置小組作業,考核學生的教學能力。第三,安排分組比賽,指導學生進行教學訓練與競賽、裁判工作,使學生的教學能力與籃球知識結構基本滿足社會需求。第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實施輔助教學,制作線上課程內容,在其中注入多元化教學元素,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鞏固學生學習效果。
考核評價改革是籃球普修課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案對任課教師的發展、學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籃球課程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是高質量教學的“指揮棒”[5]。籃球普修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要使課程目標的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相接軌,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后續籃球課程學習提供更好支撐。籃球課程考核改革要改變期末“一戰定勝負”的考核方式,按照以技能考核為主的方式,采取理論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等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同時實行各考核環節過關制,“教考分離,以考促學”,保證學生學習效果。
第一,精心設計并細化過程性評價考核方案,注重過程性評價在學生學習中的促進作用。設計分組比賽與執裁、教學組織能力的考核辦法,結合學生課堂表現、上課出勤率進行評價。
第二,細化技術測試評定與達標成績標準,突出運動技能評價,使評價標準有據可依,更加量化、客觀。第三,理論考試要注重基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結合,靈活設計考試題目并定期更新,注重應用理論解決實際能力的提升。
第四,采取技術考試與理論知識考試“雙過關”制,使學生籃球理論知識與技能協調發展。
第五,教考相對分離。避免教師在定性測定時對學生進行不客觀的評價,同時讓學生更加重視課程評價。
籃球普修課程的教學過程至關重要,教師要注重教學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教師在教學中做到把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貫穿在課堂始終,以身作則,教書育人,嚴格執行教學常規,嚴格課堂紀律。
第二,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備課,合理制定教學進度,精心撰寫教案和理論講稿,完成大綱提出的教學任務。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講解和糾正學生易犯錯誤的動作與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有計劃地安排學生組織比賽與臨場裁判工作,提高學生組織比賽和裁判能力。
第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提高學生籃球技術與理論掌握程度的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著眼于籃球教學與訓練、競賽的社會實際需求。
第五,在突出重點、區別施教的基礎上,全程性抓好規范教學和合理施教。
籃球普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要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把握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改革的重點,從“教會、勤練、常賽”的社會需求角度出發,注重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使籃球普修課程教學與培養社會需要的籃球教學訓練人才無縫銜接,全面提高學生的籃球技戰術、教學組織能力、競賽組織與裁判能力以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和交往素質等。在提高學生籃球相關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教學模式改革要注重優化籃球課程的各項教學要素,提高籃球教學的科學性,提升籃球普修課程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高校籃球普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把握籃球教學的新趨勢,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轉變、考核方式多元化、競技健身與娛樂融合等方面進行持續優化與改進,以適應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