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供應/文
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比例逐年遞增,“慢就業”現象儼然成為新形勢下就業工作中的新挑戰。藝術類學生以其鮮明的特質,在對待“慢就業”時呈現出了不同特點。本文聚焦藝術類高校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剖析了藝術類大學生“慢就業”產生和存在的原因,結合藝術類專業學生特點,通過全過程育人,打造精準化的就業指導工作模式。
隨著我國高校的持續擴招,開設藝術類專業的院校與日俱增,藝術類畢業生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發展低迷,社會對文創產品的追求與所能提供的專業崗位不匹配,導致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熱度不夠,形成了需求與供給倒掛的現象。一部分藝術類大學生畢業后進入到職場之中,也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升學深造。然而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有一種特殊的就業現象不斷出現在畢業生群體中,即“慢就業”。
所謂“慢就業”是相對于傳統的畢業即工作的模式,指大學生在畢業后不立刻進入工作崗位,而是選擇畢業旅行、游學、支教、準備創業、陪伴父母,慢慢考慮自己人生道路的現象[1]。大學生在畢業后,自己主動放緩進入社會的步伐,雖然有就業機會但暫時不急于就業;有就業能力暫時不就業;畢業生們有一定的依靠就業愿望不強烈或者不想就業。新時代大學畢業生中,脫離傳統就業模式,選擇“慢就業”形式的畢業生逐漸增加。在以往的研究當中,關于高校的畢業生的“慢就業”情況,國內外的研究也從多個角度做了論述。大部分研究通過“慢就業”問題的思辨論述,分析畢業生的特點、就業心態及觀念。從表面上來看,“慢就業”與大學生的家庭環境、就業觀念密切相關。但更深層次,“慢就業”現象有極其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
筆者多年從事藝術類高校就業工作,藝術類高校的學生更具個性特點,其“慢就業”現象和類型更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藝術類高校學生的“慢就業”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填補有關“慢就業”研究在藝術類高校范圍內的空缺,進而幫助高校明確學生“慢就業”的具體情況,為全面提升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綜合素養和就業指導工作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
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除具有一般大學生的共同特征外,還有其自身性格特點,思想相對活躍,對生活充滿激情,富有創新精神,情感豐富,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加的愛憎分明,對外界刺激反映敏感,易受環境影響,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是大學生中最富情感和具有活力的群體。他們雖然思想活躍,但對問題缺乏深度思考,容易忽視現實基礎,熱愛專業,重視專業學習,但對時事缺少關心,熱衷于自我規劃、發展自我,從而導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他們普遍存在偏愛專業、對文化課重視不夠,導致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不夠,知識面狹窄,缺乏人文素養。
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能力方面,雖然專業能力強,但求職能力、求職技巧弱,把握就業機會能力不強。在就業環境方面,由于其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畢業生面對的就業市場壓力大;在就業期望方面,由于獨立意識強,前期學業投入大,對于就業期望高,在就業創業心態上不夠踏實[2];在就業創業指導方面,針對全體大學生開展的就業創業指導講座、課程、培訓比較多,但針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專門的就業創業指導比較少,就業政策和就業幫扶力度不夠。
調查顯示,藝術類大學生表現比較突出的是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就業形勢了解不全面、就業興趣缺乏,個人就業期望高等導致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主要原因。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藝術類大學生自我定位不明確,自身規劃不清晰,加上熱衷于“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和“為藝術而藝術”,造成自我認同的迷失。
自我認同的迷失是形成“慢就業”現象的重要原因,盡管大部分學生選擇藝術類專業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文化課分數較低,而迫不得已才選擇藝術類專業作為跳板,從而幫助自己進入大學。出于這種藝術類專業踏板的動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很難找到自己的專業興趣,學習失去目標,認識不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能很好地規劃自己的學業,進而影響到職業規劃。另外一種情況也較為常見,一部分學生沒有經過長期嚴格的藝術類專業訓練和學習,只是高考前經過短暫的培訓和速成學習,進而進入大學后專業差影響學業,而在就業過程中,這部分學生又期待進入到藝術類專業崗位工作,在學習和就業期望上產生偏差。自我認同的迷失使得學生對自己進行誤判,造成了“慢就業”的發生。
高校畢業生作為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波動,必然影響著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改變。受社會發展變革、經濟產業轉型、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整體速度放緩,我國的經濟增速進入中等發展速度的新常態且處于進程平穩時期,經濟增長轉向基于企業內部創新、結構優化等形式的創新驅動[3]。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國民經濟呈持續復蘇態勢,這也就導致了企業用人需求較之前有所放緩,可提供就業崗位減少,社會有效就業需求拉動能力降低。產業結構轉型和高校畢業生供給的矛盾造成社會新增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的比值為近年以來的最低值,高校畢業生供給與社會需求錯位,畢業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矛盾之下,“慢就業”現象出現愈演愈烈的局面。
如今的“90后”“00后”有著較為富足的生活條件和物質基礎,很多家庭可以為子女畢業后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和財力援助,家長也不需要其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而即刻步入工作崗位。問卷調查顯示,影響“慢就業”的因素中有將近一般的學生比例回答是家庭經濟狀況,通過訪談以及在日常的采訪中,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慢就業”現象嚴重,他們不愁找工作,家長不是很注重學生立即找到何時的或高質量的工作,更多的學生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道路自己做主即可,使得學生立即找工作的心理不迫切。這也與“追求穩定”“結合國家需要”的就業觀念相沖突,發揮社會價值也難以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考量因素。部分畢業生會因為沒有生存壓力而選擇慢下來,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慢就業”群體。
藝術類專業就業工作認識上存在“短視化”,一方面體現在“高就業”導致對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高校的就業考核體系重視就業率,而忽視就業質量,就業率高則代表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高,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矛盾被掩蓋。重視數量而忽略質量,重視就業率統計而忽視就業跟蹤服務。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多采用目標責任制,量化考核指標,對下級單位全年工作進行測評。就業工作與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相比較,其在領導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如后兩者重要。使得領導對藝術類專業的就業發展整體狀況把握不到位,難以系統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就業指導工作理論性偏強,一方面,體現在就業指導多大班進行,人數較多,難以細化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多采用公共課教材,宏觀把握就業指導工作相關政策,內容偏理論化。另一方面,體現在內容設置不合理,過多地介紹就業形勢和政策,就業實踐能力的指導和培養相對較少。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偏理論化,課堂的理論化教學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不相符,缺少全程的生涯跟蹤服務。
就業指導工作形式“單一化”主要體現在缺少頂層設計,缺乏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整體安排和指導思路;另外較少關注學生綜合成長所需,與專業發展結合度不夠緊密。
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兼職化”主要體現在就業指導本身涉及面較廣,對授課教師要求高,需要具有一線工作經驗,最好有實戰經驗,對就業政策理解也要到位,能把理論與實踐兩相結合。而學生班級數量較多、授課教師需求量較大等均導致難以實現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專職化。我國大部分的高校就業指導多由輔導員兼職承擔,輔導員工作繁重且時間有限,大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需求難以滿足。
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性的工程,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中,要結合藝術類專業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4]。
4.1.1 構建多層教學體系
就業指導工作的主戰場在于課堂教學之中,注重就業指導工作的普適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細化指導,為學生提供多層次的就業幫扶。構建多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即“必修+選修”“培訓+實踐”“課程+講座”,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作為必修課程開設;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程,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抓手,人才培養方案要涵蓋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課教學中,要貫穿有創新創業的內容,要將創新創業的思想融入到專業課程之中。
4.1.2 創新課程教育模式
積極邀請企業專家到校授課或開設講座,將企業新知識、新技能和企業文化融入教學全過程。推出“1+N企業課程班”、企業定向培訓項目,在教學中將專業知識與企業實際有機結合,創設了“做中教”“做中學”理實一體學習情境,生動活潑,情景育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教學的效果大大提升,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和專業教學的創新。為學生逐步從“學校人”轉變為“企業人”奠定了良好基礎。
4.1.3 優化課程設置方式
針對一年級剛入學時的茫然狀況,開設專業介紹、大學生涯規劃指導等講座或課程,幫助學生明確專業方向,穩定專業思想,助力大學生成長。在二、三年級,在學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就業指導課》等課程的基礎上,結合藝術類專業具有較強實用性的特點,設立就業實訓課,在實訓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提升實操能力和綜合素養。大四重在就業實習,就業創業技巧指導,調整心理,適應社會。這種多層聯動、上下互動模式的課程設置方式,為畢業生端正就業觀念、熟知就業技巧以及熟悉就業流程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1.4 創新活動開展途徑
(1)開展就業指導模塊講座,定期舉行就業創業專題模塊講座,覆蓋到每個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效果明顯。(2)企業設計師講座,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充分挖掘企業資源,邀請知名企業的人事負責人和設計師來校交流講座,通過多角度的就業職業指導。(3)校友講座,“校友大講堂”主題就是“抓學風、塑品質、促就業”,旨在通過校友們的豐富閱歷、社會資源和成功經驗,助推畢業生就業創業。(4)推出創業實踐活動成果展,為學生團隊搭建追夢、筑夢、圓夢的舞臺,使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創業項目運營模式,更全面的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切實提高了大學生對創新創業項目的關注和激情,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4.2.1 以課程建設為根本引領培養質量
以專業建設為重點系統推進教學改革,以學科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切實加強課程建設。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實踐”的教育教學理念,整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推進并不斷深化課程建設,尊重學生興趣,立足人人成才,全面實施因材施教,持續創新培養過程,不斷擴大學生的選擇空間,使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核心就業競爭力切實得到提高,力爭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4.2.2 以專業工作室為載體引領就業實習
以專業工作室為載體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引進更好的就業創業項目,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就業對位能力;通過各專業老師以及專業工作室成員相互學習配合,更直接的接觸社會服務項目,積累經驗,深化改革,讓專業工作室成為用人單位的“人才蓄水池”,讓“幫、傳、帶”精神代代相傳,有助于提升就業實習能力。
4.2.3 以專業競賽為抓手引領創新創業
充分發揮各專業工作室在學生創新創業中的引領作用,逐步形成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基地平臺為支撐、實踐鍛煉為手段,專業賽事為抓手的創業教育模式,以賽促學,以賽促創,做到創新與創業的深入結合。
4.2.4 以實踐考察為手段引領實踐素養
“藝術實踐考察”是藝術類專業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通過專業實踐,使學生初步了解社會,拓寬視野,認識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激發設計靈感,探尋多種形式的設計元素,增強實地實物的感性認識,深化專業理論學習,強化實踐技能培養,提高人文素質,培養審美意識和科學精神,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素養。
4.2.5 以社會服務為媒介引領就業能力
通過社會服務,引領質量提升;通過社會服務,拓展生存空間;通過社會服務,開辟發展渠道。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切實加強校企合作,加強社會服務,促進學生人人成才、才盡其用。通過諸多服務項目,始終堅持厚基礎與明確就業導向的有機結合,檢驗課堂教育成果,鍛煉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
總之,在新時代,面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出現的新特點、新問題,高校要努力探索建立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和服務體系,在全過程育人理念的指導下,進一步更新觀念,總結經驗,不斷強化全員參與的主體意識,形成滲透學生全面成長成才需求全過程的育人模式,積極搭建“精準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在畢業生“好就業”的基礎上,真正做到“就好業”,全面提升就業工作質量,全面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引用
[1] 陳亮.突破藝術類高校“慢就業”困境的對策研究[J].未來傳播,2021,28(5):98-105.
[2] 秦奮.小議高校藝術類本科生就業難問題——以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園林學院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4):72-74.
[3] 王瑰曙.運用“招-培-就”系統思維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N].中國勞動保障報,2021-05-11(003).
[4] 劉海濱,楊曉慧.高校大學生智慧就業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