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曉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什么樣的音樂活動更適合幼兒且更易引起幼兒共鳴,是我園亟待破解的問題。在《指南》精神的引領下,我園對音樂活動深入思考,不斷修正教育行為,支持幼兒在音樂上的學習與發展。本文主要從音樂活動價值的探討、實施策略的改變、教師理念與行為的轉變三方面闡述藝術同構視域下我園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筆者前期對宿遷市城區和鄉鎮12所幼兒園的音樂活動現狀進行了調研。當前,幼兒園音樂活動中音樂教學行為模式化、教學內容無趣、教學方法形式單一,教師更多關注幼兒是否學會歌曲,其動作和教師教的是否一樣等問題。這種只重知識技巧、輕感受、輕創造的現象與《指南》精神背道而馳,讓幼兒對音樂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我園從音樂對幼兒的發展意義、音樂活動的目標以及音樂的特質等方面,重新思考音樂活動的價值,力求消除當前音樂活動中存在的弊端。
幼兒園音樂活動是幼兒的一種精神成長性需要的滿足。音樂活動不再是簡單地給予幼兒音樂技藝和知識,而是通過活動喚起幼兒對音樂的積極態度,會用音樂表達自己的一份情感,能通過音樂調節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例如,大(一)班幼兒雨桐發現自己心愛的蝴蝶狗走失后非常難過。于是,大家一起商量,給雨桐演唱一首《你笑起來真好看》。真情流露的歌聲安撫著雨桐,帶著她走出消極情緒。
音樂活動帶給幼兒快樂,對幼兒的發展無疑具有獨特的價值。一是在感受中體驗快樂。例如,欣賞美妙動聽的音樂、優美的舞蹈,讓身心處于愉悅狀態。二是在表現中體驗快樂。例如,用樂器演奏音樂、在集體中表演歌舞等,在他人的贊揚中獲得成功的快樂。三是在合作中體驗快樂。例如,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中,我園創設多元的音樂環境,提供多種多樣的樂器、道具和樂曲等材料,支持幼兒自主表達新年到來的喜悅,體驗同伴合作帶來的快樂。
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除了有其本體的審美價值,還有其衍生價值,主要指音樂活動使幼兒獲得社會、科學、語言等領域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態度等。例如,在歌曲《夏天的雷雨》學唱中,幼兒不僅學會了唱歌,還在理解歌詞中獲取關于閃電、雷雨的科學知識,并掌握了一些雷雨天氣避險的技能,豐富了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層面。
《指南》中指出:“藝術教育要順應幼兒發展的特點,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關注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注重各領域和目標的相互滲透與整合。”在音樂活動中,我園踐行藝術同構理念,突出幼兒活動的主體性,使他們能真正融入音樂,引發積極的情感共鳴、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
幼兒天生喜歡音樂,對音樂有著較強的敏感性。藝術同構視域下的幼兒園音樂活動,倡導運用美術、文學、韻律等表達形式,喚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真正喜歡音樂。我園從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入手,逐漸轉向詩情畫意的情趣培養,激發幼兒的審美意趣。例談,在“小樹葉”音樂活動中,教師將小樹葉擬人化,講述秋天小樹葉飄離樹媽媽的情景。幼兒在音樂中想象、模仿樹葉飄、飛、旋轉等優美動作,感受和體驗小樹葉離開樹媽媽時的傷感,以及春天重回樹媽媽懷抱、打扮樹媽媽的喜悅之情。從秋天的飄離到春天的回歸,音樂與故事的交融勾畫出一派秋與春、愛與被愛的美好景象,從而幫助幼兒感受和理解作品蘊含的美好情感,激發了幼兒在表達、創造音樂中以情入境、因境生情的審美意趣。
藝術同構視域下的音樂活動,通過對不同藝術類型中的共同審美要素的整合,把需要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師幼之間共同發現、遷移、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各種感知渠道,積極感知音樂、表達音樂,獲得智慧。例如,在音樂游戲“小精靈的魔法湯”中,幼兒將音樂的速度、力度和曲式的變化,與做魔法湯的過程結合,通過畫一畫、說一說、玩一玩,不僅感受了音樂的美妙,還獲得了關于做湯的經驗。另外,我園將音樂活動與文學、美術、戲劇等有機結合,從不同角度喚起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愿望。例如,在音樂活動“夸家鄉”中,幼兒要仿編快板詞,這就要求他們專注傾聽、探究歌詞的規律,調動已有的詞匯,仿編出符合節奏與句式要求的歌詞。因此,音樂活動中多藝術類型的共同參與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聯想和思維等活動,從而將語言、動作、色彩等因素結合起來,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相較于過去內容單一、形式呆板、方法固化的音樂活動,我園注重在多種藝術元素互通、融合運用下,探索生動、有趣、多元的游戲化音樂活動,深化幼兒的音樂體驗,讓幼兒獲得“和玩一樣的感覺”。例如,在“春天,你好”音樂活動中,幼兒聽著春天的音樂、看著春天的美景、思考著春天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在隨后的創作中,幼兒小組合作,選擇彩泥、紐扣、顏料、樹枝、貝殼等多種材料,借鑒繪本、名畫等創作出一幅幅美麗的畫作、一首首可愛的小詩、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展現幼兒獨特的審美視角。這個活動搭建起幼兒個體與作品、個體與團體之間多方位、多層次交流的平臺,從一個音樂作品中拓展出各種幼兒感興趣的學習活動。
幼兒對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是多緯度的,體驗不能只停留在音樂表面,而要通過各藝術元素之間的情感,深入感受理解音樂作品。在歌曲《小烏鴉愛媽媽》學唱中,幼兒聽故事、唱歌曲,感受小烏鴉和烏鴉媽媽之間濃濃的愛。教師還結合這首歌曲,開展了“我為媽媽做件事”“畫一畫我的好媽媽”“送給媽媽的祝福”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感受關愛家人、尊重生命、幫助他人的快樂。
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課程通過整合音樂與文學,讓幼兒在不同情緒音樂的感染下,深切感受小女孩的不幸和美好生活的可貴,激發同情弱小、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指南》藝術領域的目標傳達出一種價值理念,即改變幼兒園藝術教育領域的小學化、學科化傾向。在課程改革中,我園堅持“幼兒為本”,不斷提升音樂活動組織能力,充分發揮音樂的育人價值。
藝術同構教育理念,能夠讓教師拓寬視野、激發思維。長期以來,教師往往習慣于模式化音樂教學,不敢創新課程內容。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將幼兒放在主體地位,追隨幼兒的發展需要,引導幼兒積極感受、理解、探索音樂。同時,教師不斷提升音樂素養,深入思考音樂活動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創新幼兒音樂活動組織形式,努力做到理念更先進、思維更發散,活動組織更有趣、靈活。
教師要始終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從音樂教育的功利性中走出,既不拿唯一的標準評判幼兒的表現,又不將成人的審美標準強加給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我園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尊重、鼓勵幼兒獨特的有個性的表達,將更多空間還給幼兒。例如,在音樂活動“布谷鳥”中,幼兒認為在音樂的休止符上模仿布谷鳥叫聲會更有趣,教師尊重幼兒的這一想法并給予鼓勵。師幼的相互尊重、有效互動為教師在音樂活動中賦能幼兒奠定基礎。
一是創設豐富、開放的物質環境,為幼兒音樂活動提供多種可能。例如,教師在班級、走廊、大廳、戶外等區域設置開放的音樂區,投放適合幼兒年齡特點、便于幼兒使用的樂器、樂譜,支持幼兒探索、學習;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樂譜、繪本、音樂、視頻等,讓幼兒可以隨時隨地感受、表達音樂。
二是創設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積極為幼兒創造個別化表現的機會。例如,在節奏活動“有趣的聲音”中,有的幼兒用刮奏洗衣板表現海浪的聲音,教師對其獨特的創意給予鼓勵與肯定。幼兒因此非常自豪,在活動中始終充滿自信。
在《指南》精神指引下,我園將繼續探索、實踐藝術同構視域下的音樂活動,不斷放大音樂的審美價值,讓音樂充盈、豐富幼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