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小平
幼兒園“彈性作息”是指在保障幼兒餐點和午休基本時間的前提下,根據課程實施的需求,靈活、自主地安排一日活動時間。“彈性作息”有兩個維度,一是指幼兒園層面,幼兒園決定本園一日活動的時間安排;二是指班級層面,班級根據幼兒園基本要求和自身實際需求,調整一日活動。“彈性作息”需要“彈性思維”,幼兒園要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科學、靈活、適宜地安排一日活動,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
在“彈性作息”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我園引導教師要明確“彈性作息”與課程建設之間的內在關系,追尋其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軌跡,充分發揮“彈性作息”價值,增強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在實施“彈性作息”中,教師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分別簡稱《綱要》《指南》)出發,尋找其內在的生長點。“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科學、合理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是上述兩個文件中關于一日作息安排的關鍵描述,是“彈性作息”最有力的理論依據。教師認真貫徹文件精神,形成科學、合理的“彈性作息”計劃,支持和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促進幼兒有益經驗的建構,為幼兒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六個支架”中提道:“嘗試實行彈性一日活動時間安排表,除了餐點和午休時間,其他時間允許教師根據活動需要,靈活調配。”在保障幼兒園最基本的餐點和午休需求的情況下,班級教師有權根據幼兒的具體需求,靈活安排活動時間。教師是班級管理的主導者,在一日活動中與幼兒持續接觸,與幼兒建立深度的聯結。由于教師與幼兒這種特殊的關系,教師對本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最有發言權。
明確,學前教育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幼兒園課程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幼兒已經成為課程建構和實施的主體。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發生質的變化,從關注自己的“教”轉向關注幼兒的“學”,從關注“文本”轉向關注“生活”,從關注“知識”轉向關注“經驗”。一系列的改變讓幼兒的活動形式更為多樣化,活動方式更多游戲化,活動內容更為生活化。
在課程建設中,幼兒園要不斷調整一日活動內容,以滿足幼兒學習的現實需求。例如,在“是誰的嗯嗯”生成性活動中,教師基于幼兒行為的觀察,及時捕捉幼兒對桑樹周圍的排泄物的興趣,便于調整活動安排,給予幼兒更多觀察和探索時間,為活動持續推進創造了可能。在“地鐵行動”班本活動中,幼兒建構地鐵“實習場”時,需要以半日活動為單位進行長時間的持續建構。如果教師還是以傳統的一日活動流程安排活動,就無法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剝奪了幼兒的學習機會。
陳鶴琴先生指出:“一切課程,包括兒童全部的活動是可以變的,不是按幾位教師的想法而擬定的并且是多方面的,不是專一的,不是專門注意某部分,而使其他各部分向隅的。”
隨著課程建設的不斷推進,幼兒園課程越來越多樣化,往往不由教師預設,而是緊隨幼兒持續生發和發展的。由此,我園立足于一日活動安排的具體實踐性問題,大膽創新和改變,形成滿足園所需求的“彈性作息”實踐。
《綱要》中指出:“合理安排和組織一日活動,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行為和過渡環境,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傳統的一日活動為了方便管理和評價,幼兒園往往將一日活動細化和分割,各個環節有明確的時間要求。這樣的活動安排會給幼兒的學習造成極大困擾,不利于深度探究和學習。
為此,我園對一日活動安排進行調整,將一日活動分為戶外、室內、生活三個板塊。戶外板塊主要包括一小時的戶外體育運動時間和一小時戶外活動時間;室內板塊包括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游戲以及專室活動;生活板塊主要是指“二點一餐”、午睡等生活環節內容。
教師可以根據三個板塊的內容,在不影響幼兒正常用餐和休息的前提下靈活調整,以滿足班級課程實施的需要。例如,在不同的季節和天氣情況下,對班級幼兒影響最大的活動是戶外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教師會選擇入園后先進行戶外體育活動,減少幼兒在烈日下的暴曬;在寒冷的冬季,教師選擇先在室內進行集體游戲和區域活動,待氣溫上升后再進行戶外體育活動。通過對作息時間板塊化的嘗試,我園努力將幼兒零碎的活動整合起來。在一個時間段內,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按照自己的需求完成相應的活動任務,使幼兒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為持續的探究和學習創造可能。
在板塊化作息實施后,班級在游戲場地和時間上有了更多自主性,但新的問題和矛盾隨著而來,不同班級對場地的使用在時間和空間上會產生沖突。例如,在“生活中的交通”主題活動中,多個班級都需要在專用建構室完成計劃。有一次,一個班級將建構的地鐵半成品留在建構室,等下一次建構來完成。但是,其他班級進入建構室活動時發現材料不足,便把地鐵半成品拆開了。
為此,我園對場地使用時間進行了調整,但難以滿足課程實施需求。為此,基于場地使用問題,我園深入研討和實踐,從原來的編排式留白使用,到場地預約使用。同時,我園明確具體負責人員,加強場地的協調和管理。
在“彈性作息”實施過程中,我園注重過程性評價,組織教師和幼兒共同講述他們的學習故事和精彩瞬間,有效評價班級課程實施和幼兒學習情況。故事分享會逐步成為我園評價體系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方式。
“彈性作息”實施以來,我園立足于課程實施的需求,尊重和遵循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規律,不斷調整和優化一日活動安排,努力為幼兒創造更多機會和可能,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成長,更加專業、主動和自信。
在“彈性作息”實施中,我園聚焦問題、不斷實踐,逐步形成適合園所實際的“彈性作息”策略。教師穩步提升一日活動組織、支持能力,在與幼兒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中獲得了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借助“彈性作息”,教師能夠根據班級實際和幼兒的需求,靈活安排班級活動。例如,在種植活動中,大班根據植物生長的周期性,確定每周五為“種植主題日”。在這一天,幼兒可以在非集體活動時間,去班級種植地自主觀察、發現和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
“彈性作息”是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的。同時,傳統的教研方式難以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此,我園不斷給予教師更多主導權,讓教師成為教研活動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例如,大班年級針對場地使用問題,開展場地預約使用方面的研討,最終形成以場地負責人為協調者的場地預約協調機制。這種由班級指導的聚焦式的微型教研活動具有顯著優勢,靈活機動,滿足了班級差異化的需求。又如,在班級走廊空間使用過程中,同一條走廊只有一個有陽光的區域,三個班都想利用此區域作為班級自然角空間。
為此,三個班級進行了小范圍的研討活動,最終決定共建自然角,分時段、分板塊開展自然角種植與照料活動。
班級是課程游戲化建設的最前線,教師是班級課程建設的主導者和建設者。我園充分信任教師,賦權教師決定班級課程的走向。例如,在班級遇到場地沖突、活動時空不足等問題后,教師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向園部匯報,等待安排和調整,而是主動研討,形成共識。此時,管理者傾聽了班級反饋后,獲取了更多一線的有價值的意見和思考,讓管理者能夠更加理性地提出意見、做決策。只要幼兒園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和成長空間,教師就能夠在課程游戲化推進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我園在《綱要》和《指南》精神的引領下,經過多年的潛心實踐和研究,形成了切實可行、可供借鑒的“彈性作息”實施路徑。在區域課程游戲化建設專家的指導下,我園努力將“彈性作息”作為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與課程改造和審議相結合。
同時,我園將“彈性作息”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問題式微教研以及體驗式班級管理模式梳理形成典型案例,融入所在區多維課程資源地圖平臺資源庫中,給區域幼兒園學習、研討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