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坤
(融水縣國營貝江河林場,廣西 柳州 545300)
楠木作為珍稀品種,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但由于楠木生長速度相對緩慢,而且對于立地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為確保楠木種植質量效果,加強對于良種繁育與林場栽培技術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作者系廣西柳州融水縣國營貝江河林場工程師,從事杉木、楠木良種培育技術研究工作。林場建有杉木、楠木良種基地,于2017年8月確定為國家良種基地后,加大了楠木良種選育和示范推廣工作,營建有楠木種子園20.67hm2,每年生產楠木苗種子1800kg、楠木10萬株。通過營造閩楠人工純林,與杉木等樹種混交造林,杉木林下套種等模式,共營造閩楠人工林249hm2。作者從楠木自身生長發育特點入手,深入探討了楠木良種繁育技術以及栽培技術,明確了相應技術實施要點,對于楠木種植栽培有著積極意義。
楠木也稱為楠樹,是樟科楠屬和潤楠屬各樹種的總稱,常見的楠木品種有香楠、金絲楠等。楠木屬于大型喬木,成熟情況下,樹木可高達30m,樹干筆直,木材堅硬,是很好的建筑、船舶制造材料,因此價格也十分昂貴。楠木幼苗喜蔭,野生楠木多見于海拔1500m以下的闊葉林當中。在我國,楠木多分布在湖北西部、四川、湖南等區域。
楠木良種繁育多采用輕基質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該技術措施有著較好的繁育效果,能夠有效保障楠木質量。
在選種階段,需要選擇基因優良、種子品質較高的品種,在漿果采收之后,選擇外形飽滿的種子,對其進行脫皮處理,然后陰干,通過濕砂隔層的方式進行儲藏,直到次年1、2月份,將處理保存后的種子,播種在溫室大棚當中。在此過程中,應對容器苗床進行精細處理,去除其中的雜草、碎石等物質,并分設苗床,設置好排水溝,在苗面覆蓋黑色地膜。
在準備基質的過程中,應將泥炭、木屑和珍珠巖,以3:5:2的配比搭配到一起,制備苗木基質,并根據楠木種類以及實際生長發育需求,加入適量緩釋肥。在移植階段,需要在4、5月份,天氣稍暖的季節,將具有2~3片葉子、高度在3~5cm左右的苗木從苗床當中,移植到營養杯當中。需在營養杯容器中央設置一個小孔,將苗木栽入,再填充基質,然后根據楠木實際生長發育需求,及時澆水,并將營養杯緊密排列起來。當營養杯中的苗木生長到10~12cm左右時,可根據苗木大小進行分盤、分級培育。
苗期管理環節,為確保楠木培育質量,應確保除草、澆水及時。在進入10月以后,逐漸可以開網煉苗。冬季管理過程中,應加強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霜凍情況導致苗木死亡。
3.1.1 種子采集
楠木成熟期通常在秋季,甚至部分地區的楠木在霜降前后成熟,因此人工采種難度相對較大,需等到種子自然成熟脫落之后,通過地面收集的方式進行采種。楠木種子采集時間通常在10月下旬~11月末之間,采種期間,需要在林木下方鋪設塑料布,以便撿拾。在此階段,楠木的結實量相對較大,需要2~3d左右收集一次。
3.1.2 種子處理
在完成采種之后,為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保障種子品質,還需進行種子處理。常用的處理楠木種子的方法包括以下幾種。(1)脫水法,主要是通過對種子進行脫皮處理,楠木種子油脂豐富,不易酸敗,能夠長期儲存,可將其保存到冬季,以冬播育苗的方式進行處理,能夠有效提升種子的萌發率。(2)沙藏法,先鋪設7~8cm厚的沙土,然后在第一層沙土上方鋪設種子,再覆蓋一層厚度為2~3cm的沙土,以此保持濕度,最后在最上方覆蓋3~4cm的沙土。(3)去皮法,通過去除楠木種子上的革質皮層,覆蓋厚度3cm左右的清水沙,然后采用粒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每個坑約25~30粒種子,并做好灌溉工作,此方法的種子發芽率高達65%。
基于楠木自身的生長特性,在進行造林栽培的過程中,應根據楠木生長發育需求,合理選擇種植場地。(1)優選靠近水源、土層深厚的種植區域,種植地的砂質土壤占比應盡量較大,土壤pH值應控制在5.5~6.0之間。(2)苗圃種植地應選擇具有良好排灌能力的區域,以微酸性沙壤地為優,并合理進行整地處理,確保土質疏松、濕潤,以免出現爛根情況,保障楠木成活率。(3)在進行苗木移栽之前,應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可以使用3%硫酸亞鐵溶液消毒,并對苗圃進行深耕處理,最后整平;也可以在雨天使用3%硫酸亞鐵粉劑,制作成藥土,進行土地復耕,以此達到消毒效果。(4)完成消毒之后,方可進行做床施工,楠木種植床面通常整為龜背型,床面高度為15cm,寬度為120cm,中間步道寬度為20cm,并在整形過程中,對床面進行刮平處理,為保障排水正常,避免內澇,需要在苗圃周圍設置排水溝。(5)苗床施工完畢后,需要施加基肥,將腐熟肥均勻撒在苗床上,平均使用600kg/hm2即可,再進行深耕,最后對苗床進行整治,確保苗床高度在15~30cm之間,寬度在1~1.5m之間,為楠木的健康生長奠定良好基礎。
此次研究以常用的容器育苗法為例,針對育苗管理工作展開詳細探討。
3.3.1 播種
在進行播種的過程中,為保障楠木培育效率,可選擇散播或者條播法播種。(1)需先設置播種溝,壟距和寬度分別在20~30cm和8~15cm之間,整平床面,并進行覆土處理,土面厚度大約在0.5cm左右。(2)結合計劃產苗量以及60%~80%的播種保存率,合理設置播種量,以此保障種植目標得以有效達成,例如,當計劃產苗木4~5萬株左右,那么種子撒播量應控制在20~25kg/hm2,若采用條播種植技術,則播種量應控制在15~20kg/hm2之間。(3)在對種子進行覆土的過程中,應避免種子裸露,并在覆土層上方,鋪設保水基質,如松針等。
3.3.2 除草
為避免雜草與楠木苗爭奪養分,在育苗過程中,還應進行除草管理。(1)第一階段除草管理在播種覆土之后,通過噴施二甲·唑草酮、二甲·滅草松等除草劑的方式加強育苗地管理。(2)第二階段的除草管理營造出苗前的15天左右,通過噴施藥劑的方式,提高苗木發芽率,并通過松土等方式進行除草,保障苗木健康成長。
3.3.3 補苗
在育苗管理期間,為保障楠木質量,應及時將苗圃當中的弱苗、病苗等不良苗木清理干凈,并根據楠木自身生長發育特點以及適宜栽植的密度,合理進行補苗。楠木苗栽植密度應控制在9cm×10cm左右,為避免苗木死亡、失水過多等不良現象,應選擇陰天或者小雨天進行補苗。補苗方式通常為撒播,每穴補植1~2株即可。
3.3.4 施肥
為保障育苗期間苗木得以健康、茁壯成長,應做好施肥工作,確保楠木所需養分供應充足。為避免對苗木、環境等造成不良影響,施肥應以生物有機肥為主,并適當搭配過磷酸鈣,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控制生物有機肥和過磷酸鈣配比,二者比例可為9:1、8:2或者7:3。對此,在實際進行施肥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幼苗實際生長情況,篩選合適的施肥方案,確保楠木生長發育過程中,營養均衡、充足。
為保障種植效果,控制楠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營養吸收、光照、以及林地通風,應合理控制栽植密度,科學選擇定植方法。當苗木發育到一定階段之后,需要對種植密度進行重新調整,若林地土壤較為肥沃,適宜楠木生長發育,建議采取穴栽的方式進行,將株行間距控制在2m×2m,密度控制為3000株/hm2,穴的直徑和深度分別為40cm和30cm,并將優質復合肥與回填表土攪拌均勻,進行回填,以此為苗木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在定植的過程中,為保障楠木質量,應選擇生長健康、健壯的一年生楠木定植,并通過分級栽植的方式進行處理,為保障苗木成活率,應選擇陰雨天或者雨后進行定植,確保苗木端正,在回填土的過程中,采取分層壓實措施,培土高度應找過容器袋3~5cm左右,確保苗木穩定,以免出現倒伏等不良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當土壤過于干燥,或者是大風、大雨天氣時,不適合移栽。
3.5.1 除草除雜
在楠木林生長初期,其生長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外部環境對于楠木長勢情況影響較大,因此,需要加強撫育管理,維護好外部生存環境,做好除草除雜工作。在楠木種植后的5年時間里,應定期進行除草除雜,以免雜草叢生,搶占楠木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除草除雜的時機十分關鍵,需要在楠木生長高峰期前以及草籽成熟之前,進行除草,通常每年除草時間在4~5月和9~10月之間進行。為避免林木被太陽灼傷,除草應選擇在陰天進行,以防水分過度蒸發,同時,為避免對楠木幼苗造成損傷,除草時應與楠木保持距離,避免傷及樹根、樹干。
3.5.2 水肥管理
為保障楠木的正常生長,確保營養充分,應做好水肥管理工作。首先,在幼樹郁畢之前,進行松土,避免土壤板結,影響根系吸收營養,同時還能夠提升除草效果,有利于根部呼吸和吸收影響,松土范圍應以植株為核心,半徑0.5m內進行松土處理,松土深度應在10cm左右,培土高度應在5~8cm之間,避免松土過程中傷及根部。其次,合理控制灌溉水量,結合楠木生長發育需求,以及實際氣候環境和降雨量,科學灌溉,干旱天氣應及時澆水,避免苗木枯死,洪澇天氣應及時進行排水處理,避免爛根。最后,科學進行施肥,根據楠木生長發育需求,在造林第一年和次年,結合松土追肥,每株楠木追加復合肥0.1~0.2kg左右,在林地郁閉之后,還需要根據實際生長情況以及培育目標,適當進行追肥,對于大徑材楠木而言,應采取深耕施肥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追加復合肥。
3.5.3 撫育間伐
為保障楠木林健康生長,還需對其進行修枝整形和間伐處理。修枝整形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楠木能夠通直生長,因此,修枝整形應在幼林階段進行,以此為后續楠木的生長奠定良好基礎。實際修枝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點:(1)剪除底部全部萌條;(2)當整個楠木具有多個萌條的時候,應僅保留其中生長旺盛,干形筆直地進行培育,清除其他多余萌條;(3)結合樹高、冠幅以及生長情況,適當剪除主干1.3m以下的輪枝,以此為楠木的通直生長提供充足養分;3.5.4修枝的過程中,剪除位置應盡量貼近主干,避免留下節疤
當楠木林完全郁閉時,會出現明顯的林木分化情況,影響木材培育,因此需要適當進行間伐,以此保障楠木培育質量。楠木林栽培過程中,應至少進行兩次間伐。第一次間伐是在造林9~10年之后進行,間伐強度應控制在20%~25%之間,保留密度為 125~140株/hm2。第二次間伐則應在造林14~15年時進行,間伐強度應提高到30%左右,間伐后楠木密度應為80~100株/hm2。若楠木林主要為培育大徑材楠木,則需要進行第三次間伐,保留50~60株/hm2楠木。間伐過程中,應根據培育目標,將所選木材周圍的競爭樹木、伴生樹木等優先處理掉,然后再清除被壓木以及細弱楠木等,以此保障木材培育效果。
3.6.1 病害防治
立枯病是楠木栽培種植過程中的常見病害,感染立枯病的楠木植株,其表面會相對較為粗糙,而且生長發育較為緩慢,該病還會隨著雨水和風進行傳染擴散,因此多發生在雨季,在30℃以上的溫室中發病率較高。對此,在進行苗木栽培的過程中,應適當降低苗床溫度,做好通風管理,還可采用植立安生物真菌藥劑等進行化學防治,以此降低病害發生概率。
梢腐病主要是危害楠木樹梢、枝條以及葉片,多發于潮濕環境下,會在病部越冬,并在次年產生分生孢子,危害楠木。對此,在實際進行楠木種植栽培的過程中,應選擇具有抗病性的品種,加強腐熟肥的使用,維持好溫室的溫濕度,定期進行通風、透光,并在林間撫育的過程中,做好修枝整形和間伐處理工作。在必要時還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等藥劑進行防治。
3.6.2 蟲害防治
楠木栽培過程中,常見的蟲害包括蛀梢象鼻蟲等。該蟲害主要發生在3~6月期間,以幼蟲危害最大,主要危害葉片,實際進行防治過程中,應加強對于防治時機的控制,可在3月產卵期使用樂果乳劑減少產卵,或通過煙熏法熏殺成蟲進行綜合防治。在實際選用防治藥劑的過程中,應優先選擇生物源農藥,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
綜上所述,楠木良種繁育多采用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該技術能夠有效保障根系的完整性,提高苗木成活率。在實際進行楠木林場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先進行種子的采集和處理,提高種子萌發率,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然后進行容器育苗,做好播種、除草、補苗、施肥等工作,再進行出圃整地、合理栽植,施加基肥、控制好楠木栽植密度,然后進行林間撫育管理,合理進行苗木移栽,定期進行除草除雜,結合實際需求和環境情況,控制好灌溉施肥的時間和用量,確保林間排水順暢,并及時進行苗木修枝整形、撫育間伐和病蟲害防治處理,為楠木健康發育奠定良好基礎,全面保障楠木林種植栽培質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