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勇麟
《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的《三進下黨》《飲水思源,勿忘老區》等篇章,生動描繪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深切關心老區蘇區人民,不管是“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下黨,還是水土流失嚴重的長汀,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福建省共有70個革命老區縣、中央蘇區縣,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在我黨的革命建設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贏得了“紅旗不倒”的美譽。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老區蘇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歷史、自然等種種原因,老區蘇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滯后。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到任三個月就走遍了九個縣,后來又跑遍了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三進下黨”“三上毛家坪”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主政福州后,習近平同樣情注老區蘇區,強調關心支持老區的建設與發展,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到福建省委工作后,習近平下基層的第一站就選在革命老區閩西,他先后19次到閩西,瞻仰革命遺址,追尋革命足跡。在2019年兩會期間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盵1]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要求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2]。他多次強調在加大老區蘇區扶持力度的同時,“老區人民要繼續發揚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鐵心拼搏,盡快走上致富之路”[3]。
習總書記惦記老區蘇區人民,為福建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指明了高素質的發展方向。福建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相繼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中共福建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關于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條措施的通知》《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福建省高度重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鄉村振興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進福建省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發揮多區疊加優勢,強化統籌協調、頂層設計、政策支持、督促落實,研究提出推動福建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舉措,形成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共促發展的合力,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2021年1月5日至6日,省委書記尹力在三明調研時特別指出:“不要忘記老區蘇區人民,進一步加快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更好地造福老區蘇區人民。”“要加強我省文物和八閩文化的文創綜合開發利用,用現代文創產品讓沉淀的歷史說話,宣傳悠久的中華歷史包括福建歷史?!盵4]
一
福建老區蘇區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呈現種類多、藝術性高、民間傳承好等優勢特點。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生態文化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不可復制性,在全國的文化資源中獨具特色,是轉化文旅產業的有利條件。文旅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能融合發展,撬動城鎮化、鄉村振興、現代化建設等重大戰略,有利于形成新發展格局。
但是,福建省老區蘇區文化資源向文旅產業轉化仍存在不少難題:
一是傳統產業為主,經濟實力偏弱。福建省老區蘇區整體以傳統旅游、紅色文化培訓為主,文化旅游、音樂演藝等產業發展水平亟需提高;優勢產業在周邊區域的輻射性和競爭性不強,整體偏弱。在文旅產業經濟方面,仍然呈現“小”“弱”“散”的形態。
二是產業品牌散亂,整體影響不足。福建省老區蘇區文旅產業知名品牌除了“印象大紅袍”“福建土樓”等少數品牌在全國較具影響力,大部分文旅產業品牌建設還相對滯后,品牌影響力相當有限,未能形成真正的經濟轉化優勢。規模以上的文旅企業數量偏少,實力偏弱,產業集群效益不明顯。
三是產業融合不足,創新創意較少。文旅產業與新技術的融合還處于探索階段,文旅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也亟待加強。存在對文化資源轉化的簡單復制,缺乏獨創性產品,缺乏對“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產品的挖掘轉化研究。在文化與旅游融合方面,各地文化體驗游、鄉村民宿游、休閑度假游、生態和諧游、研學知識游、紅色教育游、康養體育游、自駕車房車游等文旅融合產品體系有待完善,“體驗經濟”深度設計和挖掘不夠。
四是高端人才缺乏,產業經營困難。對愛鄉愛土的優秀鄉賢的挖掘培育不夠,對在地人才的培育較為粗放,缺乏經營復合型人才和創意人才,尤其是文旅產業實業家或帶頭人,難以適應文旅產業向文化經濟轉向發展需要。企業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處于粗放階段,缺少強有力的企業家和經營者來整合運營。
五是政策前瞻不足,缺乏互相聯動。存在主管單位權責不明、頂層設計缺乏、出臺的文件落實不夠到位、對文化資源認識不清、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的內驅動力認識不足,措施和思路存在各自為政的缺陷等共性問題。個別地方對文化的理解比較片面,認為只要是文化資源就能夠向文化經濟轉化??图椅幕?、紅色文化、朱子文化等都分布在好幾個設區市,缺乏統一協同開發,尚無有效的聯動協調機制。
文化資源是指以知識產權的形成和應用為載體,將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創新創意,通過科技的支撐作用和市場化運作可以被產業化的活動的總和。就文化的存在價值而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屬性,還可衍生出重要的經濟價值,包括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和間接的經濟效益。換言之,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產業價值。文化資源同時是一種特殊資源,每個區域包括老區蘇區都有自己的優勢文化資源,實現從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經濟優勢的轉化,充分發揮區域特色文化優勢,能夠推進區域經濟增長,并產生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我們要充分認識新舊動能轉換時期的文旅產業現實,要高起點做好頂層設計,立足當前文旅產業發展的趨勢,發揮老區蘇區在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獨特優勢,找準文化資源向文旅產業轉化的著力點。
二
打造“高品質”紅色文化。
文旅產品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為靈魂,以旅游商品為載體進行的創意性設計,它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表,通過展覽展示、產品化及銷售等一體化推進,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時更是目的地獲得有力推廣的重要渠道。
位于壽寧縣西部、閩浙邊界處的下黨,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牽掛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在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于1989年7月19日、26日,先后兩次攀爬崎嶇山路,深入下黨調查研究、慰問群眾和鄉村干部;在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期間,于1996年8月7日,第三次來到下黨鄉看望干部群眾,調研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叭M下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心懷百姓的一個縮影。下黨著力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在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經濟轉化的舉措方面有以下特點:
一是準確定位,走好路子。下黨鄉以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為主線,以講好“下黨故事”為抓手,打造“中國·下黨紅色旅游新地標”,致力將下黨建成黨的作風建設的展示基地、群眾路線的教育基地、擺脫貧困的實踐基地;開設“重溫三進下黨歷史,感悟習總書記為民情懷”“三進下黨彰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的實踐與探索”等30個課堂與現場教學課程,量身定作“五個一”(即重走一段路、重溫一段歷史、上好一堂黨課、舉辦一個儀式、夜談一次心得)活動內容,不斷提升下黨紅色旅游內涵,讓下黨在“紅色旅游熱”中煥發新生機。
二是挖掘資源,講好故事。以習總書記“三進下黨”的故事為統領,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貫穿鄉村旅游全程,讓游客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滴水穿石”“弱鳥先飛”“久久為功”精神?!霸趤韺幍鹿ぷ骱蟮牡谝黄{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中,他用‘弱鳥’來形容貧困的閩東,用‘弱鳥先飛’來強調貧困的閩東要來一個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要有‘先飛’的意識,要有‘飛洋過海的藝術’。這樣,就可達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盵5]
三是規劃先行,完善設施。按照旅游標準要求,注重規劃先行,堅持“修舊如舊”的規劃思路,完成《下黨傳統村落保護性修復規劃》,對下黨古村明清古民居和古廊橋鸞峰橋進行保護性修復和開發,推進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2014年11月,下黨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以下黨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為龍頭,整合全縣紅色資源和鄉村資源,引進高端旅游規劃設計團隊編制《下黨及周邊鄉村旅游總體規劃》,以規劃作為頂層設計、行動綱領和發展目標。利用省文旅廳結對幫扶下黨村有利契機,有效推動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廁所、停車場、農家樂、民宿、“下鄉的味道”一條街、旅游標識標牌等;從國家農發行貸款1.9億元,投入黨的作風建設教育基地、下黨紅色旅游景區等項目建設,下黨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不斷完善。
四是旅游引領,精準扶貧。下黨將“特色民宿+”“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多元素融入旅游,形成多產品組合發展的文旅經濟新模式。下黨采取村社合作經營、村企聯辦、“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提高精準扶貧、科學扶貧效益。以旅游為引領,下黨成立夢之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主營鄉村旅游產業,取得顯著成效。注冊“下鄉的味道”公共服務品牌,在全國品牌中第一個植入“消費扶貧”的理念,策劃實施“下鄉的味道”全國第一個可視化扶貧定制茶園,組建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茶農納入合作社管理,簽訂茶青保底價包銷協議,實現茶農收入翻番。成立了下黨民宿專業合作社,將下黨村民宿納入合作社統一管理,提出“旅游扶貧+民宿”的新模式,有效帶動村民參與農家樂、民宿的經營管理,使建檔立卡扶貧戶精準脫貧。
下黨先后被評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中國千千萬萬鄉村旅游品牌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福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寧德市十佳旅游特色村”等榮譽,“從壽寧的‘西伯利亞’到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新地標’”,探索走出鄉村旅游促鄉村振興的新業態路子。2019年8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親回信,“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念、埋頭苦干、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6]。
三
唱響“最強音”鄉村振興。
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屏南縣,曾經面臨人口外流,產業凋敝、老屋荒廢、村落衰敗、文化式微等挑戰。屏南在樹立新發展理念,結合全域旅游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等有利契機,以村落為平臺、文化為基點、創意為關鍵,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新路徑,構建“黨委政府+藝術家+村民+古村+互聯網”運行機制,打造文創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在傳統村落保護活化、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示范村落文創旅游、培育鄉村新型業態、改變村民精神面貌、對外樹立文創品牌等方面均產生積極影響,文創村落逐步成為有情懷有活力的鄉村家園。
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歷史較悠久,文化底蘊較深厚,自身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潭“四平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屏南紅粬制作與黃酒釀造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列為福建省傳統村落、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通過“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電影人”等文創項目,建設了公益藝術教育中心、美術館、博物館、酒博館、圖書館、音樂吧、民宿客棧等各種公共空間和旅游基礎設施,催生了生態農業、文創旅游、休閑度假、旅居養生、農家樂、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
龍潭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做法特色在于“三引三創”?!叭保骸耙M高人”專家學者、“引回親人”實施文創“種子”工程;“引來新人”成為新村民,將鄉村振興工程落細落實?!叭齽摗保阂皇莿撔鹿芾磙k法,出臺《熙嶺鄉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實施細則》《熙嶺鄉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財務核算實施細則》《熙嶺鄉人民政府關于規范村級自建工程材料采購票據使用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創新運作機制,打造“以村委會為中介平臺,由村委會分別與屋主和‘新移民’簽訂租賃合同,由‘新村民’出資、村委會代為修繕”的模式;三是創新修繕模式,通過聘請當地傳統工匠按照工料法進行施工,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老屋保護與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的雙贏,留住鄉村韻味。
要唱響鄉村振興“最強音”,應該充分挖掘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如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畬族文化等。要推動傳統文化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文化、旅游、科技、互聯網平臺(旅游營銷與旅游電商等)的深度融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開發衍生品,延伸產業鏈,使民間藝術、工藝品等實現商品化、產業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培育有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創意知名品牌,鼓勵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相關單位到非遺文化創意項目集中的老區設立工作站,幫助當地非遺文化創意企業和從業者解決工藝難題,提高產品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老區文化旅游與休閑農業,依托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和美麗鄉村,在城市和景區周邊持續創建一批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旅游村,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農業體驗旅游活動。通過影視作品助推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標志性文化品牌,帶動鄉村文化旅游和農產品、旅游產品銷售。
四
拓展“高顏值”生態文化。
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早在2001年,習近平任福建省省長期間,就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2014年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福建省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確定的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二十多年來,福建省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福建作為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2020年,成為全國唯一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的身份;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領先全國,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6.8%,并連續43年保持全國首位?!案=ㄊ橇暯缴鷳B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創新實踐地。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廈門筼筜湖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木蘭溪治理等多項重大生態工程,彰顯著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制定建設生態省的戰略目標,為福建發展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抉擇?!盵7]
福建是生態大省,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寧德、南平、三明、龍巖等地的生態文化資源更是豐富,充分利用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文旅產業,是福建老區蘇區進行經濟轉化的重要著力點。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周寧調研,了解到這里有個鯉魚溪,自然生態很好。鯉魚溪有一個傳說:幾百年前,沿岸有兩個村莊結了怨,經常發生械斗,因為擔心對方在水里投毒,就想到在溪里養鯉魚,如果魚被毒死,也就知道水不能喝了。漸漸地,隨著村鄰關系的和睦,械斗早已絕跡,整條溪里卻有了成千上萬尾鯉魚,就變成了鯉魚溪。聽了這個傳說,習近平指出:“鯉魚溪有文化、有傳統,可以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發展?!盵8]
1997年4月9日至13日,習近平同志到沙縣、泰寧、將樂、明溪等地調研,強調:“現在的青山綠水,似乎看起來沒有多少價值,但從長遠看,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無法估量。要保留山的優勢、水的優勢,做好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才能促進內地的崛起?!盵9]作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和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泰寧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規劃“濱湖休閑、古城開發、高山安養、鄉村旅游”四大板塊項目,發展“休閑、健康、安養”三大新業態,著手打造“靜心泰寧”品牌,培育“森林康養、特色民宿、影視文化、研學培訓、運動休閑”5種業態,有效推動旅游產業與多業態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業帶動,多業增收”的良好局面。夜游九龍潭、全域化寫生基地、福建(泰寧)影視基地、景陽書院、境元森林康養園、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閩臺美麗鄉村交流中心、“耕讀李家”研學營地等多種舉措,將紅色文化與綠色優勢相結合,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的重要著力點。
五
近日,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了創意設計、演出產業、音樂產業、美術產業、手工藝、數字文化、其他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等8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明確了具體路線圖。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的必然選擇?!拔幕衽d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有其獨特優勢,文化產業具有融合性、創意性特征,附加值高、吸納就業廣,挖掘鄉村特色文化成就特色產業,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10]我們要借助鄉村振興大背景、全域旅游規劃等政策合力,以村落為平臺、文化為基點、創意為關鍵,打造文旅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積極探索福建省老區蘇區文旅產業長效發展機制。
注釋:
[1][3][5][6]本書編寫組《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2頁,第66頁,第30頁,第38-39頁。
[2][8][9]本書編寫組《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47頁,第417頁,第585頁。
[4]周琳《尹力在三明調研時強調總結推廣“三明經驗”書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三明篇章》,《福建日報》2021年1月7日。
[7]《求是》雜志社、福建省委聯合調研組《山海聚力,推動福建高質量發展》,《求是》2022年第15期。
[10]張雪《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經濟日報》202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