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產業結構也不斷做出調整,其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較為突出[1]。相比之下,農業因受地域、環境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產業結構調整較為局限。在經濟模式不斷變革的新時代,農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亟需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種植業。農業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技術的支持,因此,需對農業技術推廣給予充分重視,并不斷應用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種植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業技術為種植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可以提升種植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種植業生產實踐也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如何為公民提供營養價值更高、更具安全保障的食品,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目標。種植業需在播種、種植、收割、儲存等各個環節做好質量安全保障工作,這樣才能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農產品。種植人員要挑選優質的種子進行播種;利用新型農藥消滅植物病蟲害,同時保障農作物安全;利用機械化手段進行農作物收割,提高收割效率,降低人力勞作成本;利用科學的農業技術正確儲存農產品,確保農產品安全、優質[2]。在農業種植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技術為農業種植業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有效提高了農業種植業生產效率,保障了農業生產質量。
農業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助力,利用現代技術發展農業種植業,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開發特色農業,提高種植業發展水平與效率。首先,可以幫助種植業更新發展理念,摒棄傳統的發展思路,應用先進的發展模式。除了種植糧食作物外,農戶還可以種植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等。農戶還可以更新種植工藝、合理選擇新型農藥等。
如何生產出匹配用戶需求的農產品,使農產品在銷售終端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十分重要。在農業種植業發展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農業技術優化選種工作,提升產品種植效能,提升農產品價值。農作物品種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在發展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充分利用農業技術選擇農作物品種,對不同品種農作物進行分類栽培,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農業種植業不同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它與自然條件緊密關聯,氣候、地域、海拔等因素均會對農產品種植產生影響。在農業種植業發展過程中,需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選擇合適的農作物進行種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型農作物不斷涌現,在農業種植業發展過程中,可以鼓勵農戶選擇新品種,發展特色農業。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要對農戶給予種植技術培訓指導,幫助農戶充分利用農業技術。同時,建立生產、銷售、售后服務一體化管理流程,實施科學的管理方法。
在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充分應用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3]。農業應面向市場需求,結合自身發展條件,在政策、專家指導下確定發展方向,形成規模化效應,打造農產品品牌,提升農業種植收益。例如可以形成年度規劃報告,根據當地條件和市場導向規劃下一年農產品種植方向,明確農產品種植品種,對農產品種植季節、種植區域給予技術指導,形成規模化產業,打造農產品品牌,最終形成“智慧農業”、“智慧鄉村”等口碑效應。
針對農業種植業工作體制問題,可以從2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革。首先應通過溝通、協調,全力解決種植業職能交叉問題,保證管理體系更加科學、規范,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主要針對管理、權責模糊、責任界限不清等問題,通過建立新的管理體系,推動工作順利運行。
組織有關單位完善農業種植業生產規章制度和檢驗標準。明確生產責任,理順生產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落實監督責任,保證農產品品質,保證農業種植業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