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慶偉 ,魯玉蓮
(昭通學院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涉及鄉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等多個層面,意在彌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鄉村短板,破解新時代“三農”難題,推動鄉村全面發展。作為依托于“三農”資源的新型業態,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人居環境改善、鄉土文化傳承和發展、鄉村治理新體系的構建和農民增富。金沙江下游流域長期積淀而成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以及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資源。近年來,該區域鄉村旅游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課題組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從鄉村生態環境、人文、經濟發展三方面,分析金沙江下游鄉村旅游研究現狀,以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指導。
生態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建設中,需要認識到鄉村發展的差異性,合理配置旅游資源,強化生態保護意識,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則,避免出現鄉村旅游產業與鄉村環境承載力不協調的問題。
謝雯等[1]從經濟、區位、市場和社會投資環境四個方面闡述了昭通市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優勢,提出了全市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四個功能分區和三種發展模式。王亦秋[2]從生態資源評估、開發規劃、資金投入和服務管理角度剖析了昭通市在發展旅游產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樹立環保意識、加強生態建設、實施資源保護性開發、堅持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等對策。黃河[3]提出在推進溪洛渡、向家壩以及白鶴灘水電站的水電資源開發中,大量的建設與資源投入將極大地改善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劉云等[4]指出金沙江下游庫區發展生態旅游具有資源、區位和政策上的優勢,開發旅游農業利于調整庫區土地利用結構、安置庫區移民并進行農村扶貧,同時要根據獨有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設計富有庫區特色的生態旅游產品。王靜等[5]在選擇昭通市作為金沙江下游流域旅游增長地并對其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可依托昭通市多樣的地理環境優勢和品質較高的生態資源,開發生態旅游、探險等特種旅游模式。楊宛青等[6]以昭通市大關縣羅漢壩為例,深入剖析在生態環境脆弱及經濟欠發達區域發展生態旅游的可行性,從土壤、空氣、水、動植物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代俐[7]分析指出生態旅游是金沙江下游梯級水電站庫區發展經濟的最優選擇,但庫區旅游開發須與生態環境協調統一,以維護庫區環境和保障庫區生態安全為前提。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為旅游發展注入新的精神內涵,旅游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目前,學界對于金沙江下游流域鄉村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文化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以及鄉村振興的實踐價值兩方面。
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鄉村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資源[8]。金沙江下游流域因聚集眾多的少數民族,具有形式多樣的文化特征,獨特的文化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為鄉村旅游提供增值。依據昭通市聚集彝族、苗族、回族三大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昭通市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有三種形式:1)少數民族風情游。依據昭通市農村的男子集體舞蹈四筒鼓,彝族的火把節,苗族的踩花節,回族的圣節、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體現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特色,由此可見,發展少數民族風情游的市場潛力巨大。2)名勝古跡游。昭通市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燦爛的朱提文化,為發展名勝古跡游奠定了基礎。3)地方風俗文化游。通過紡線、刺繡、手工陶等當地鄉村特色手工藝,開設鄉村工藝作坊,利用當地特色美食和鄉村集市來拓展旅游,開展地方風俗文化游[1]。
文化具有公共性和外溢性,培育地方特色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業,將有助于扭轉當前鄉村空心化的格局,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李希強[9]以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為基點,指出鄉村旅游資源的挖掘和開發應注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結合,挖掘鄉村天象、地文、生物、水域風光等自然景觀及遺址遺跡、建筑等人文資源。張業梅等[10]基于對宜賓市部分農村的觀察,分析了宜賓市農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加大文旅投入、建設文旅專業人才隊伍、創新宣傳推廣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等建議,為促進宜賓市農村文旅融合發展、弘揚農村文化、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效助力。
鄉村旅游能夠將鄉村資源稟賦與旅游業相結合,綜合鄉村的自然優勢與旅游業的服務優勢,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關于金沙江下游鄉村旅游和經濟發展的研究,學者們大多基于“問題—策略”的思路,再對具體案例進行實證分析。方丹等[11]以宜賓市珙縣玉和苗族鄉為例,探討了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產業、生態農業的聯動效應,提出了鄉村旅游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思路與模式,指出基于產業聯動的少數民族地區在鄉村旅游開發時,通過將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能極大地凸顯少數民族地區的區位優勢,有力地促進鄉村旅游與區域產業的協調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雙贏,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李雪等[12]提出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因地制宜,找到適合當地的發展路徑,對于宜賓市金秋湖鎮而言,應當利用好當地“茶”資源優勢,深挖“茶”文化特色,走茶旅融合的特色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學界在金沙江下游流域鄉村生態資源開發和保護、鄉村文化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鄉村振興的實踐價值以及鄉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現有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1)金沙江下游流域鄉村旅游實證研究不足,缺乏對多案例不同模式的深入研究;2)相關研究大多采用質性研究,單純停留在對鄉村旅游的宏觀分析上,缺乏典型案例的支撐和微觀層面的深入探討。目前,國內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熟,可以在借鑒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金沙江下游流域鄉村旅游的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效益評估和環境 保護、鄉村治理路徑、鄉村文化傳承和重構等問題,以助力金沙江下游流域的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