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椒瑾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信息化是數字經濟發展過程的基礎及重要形態。通過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各個行業中,可以對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等行業結構進行升級改造,讓這些具有傳統特點的產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日益凸顯,數字化、信息化將推動農業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有效融合。基于此,我們應該鼓勵以數字化改造農業產業,強化農業物聯網技術、遙感技術等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推進農業大數據的更新迭代,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1]。
1)數字經濟持續迭代性較為明顯。數字經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快捷性、高滲透性等特點無不讓人感到驚喜,以此作為基礎,可以促進數字資源真正實現融合化、互聯化,拓展行業、企業發展空間,推進產業結構、產品服務結構不斷升級與優化。同時,經濟活動的改進以及經濟環境的優化,也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持續迭代來實現的。
2)可持續性、創新性特點。數字經濟將實體經濟作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經濟業態創新等,將產業化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與高度,同時應用大數據以及信息技術推進基礎形態的改變,使數字基礎設施成為最新鮮的生產要素[2],以實現經濟的穩步發展。
3)互聯網互通性特點。數字經濟借用更多技術性的方法,讓數字核心生產要素將自身的優勢與特點全部發揮出來,以促進產業融合。通過具有先進性特點的科技,讓需求側和供給側實現有效銜接,為各行各業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經濟生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分配等方面都會對農業數字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同時會制約國家提升數字經濟的競爭能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要求,在鄉村經濟發展階段,應十分重視數據驅動和技術創新,大力推進農業的現代化、信息化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時間較長,無論是具有傳統特點的畜牧業、種植業還是農產品加工行業等,都需要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與新技術融合,最終實現智慧農業、品牌農業,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因此,農業數字經濟的價值不言而喻,需對數字經濟藍海進行深入挖掘,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增長率,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3]。
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相互融合,最主要的作用和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更多的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以此實現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是農村經濟發展階段非常關鍵且重要的力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電商平臺的興起,農村網絡商店的數量日益增多。現如今,互聯網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當中,并獲得了廣泛好評[4]。此外,許多農村為了推動當地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將農村中具有特色的區域打造成為旅游區域,秉承“高質量的服務、特殊的體驗、精美的產品”的原則,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我國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不少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距離較遠,農產品向外銷售需要很長的時間,同時也沒有辦法及時引進外面的商品。但是電商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這一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問題,農戶可以將具有特色的農產品放到網上進行售賣,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和束縛,電商在提高農產品知名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5]。
數字經濟、計算機技術為農業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特別是短視頻、直播等互聯網媒體形式的出現以及相關技術給予的幫助與支持,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將關注重點放在“互聯網+”上面,通過直播或者拍攝短視頻等各種新穎的銷售方式,既增加了收入,又豐富了生活。如今,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改變傳統的做事風格,正成為農業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農村經濟發展更具活力[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工人想要切實做好一份工作,首先需要保證他所使用的工具更加鋒利。基礎設施建設差是農村地區在發展過程當中的普遍性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是影響和制約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7]。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完善農村信息化建設。在信息高速發展的階段,農村網絡信息覆蓋范圍狹窄,當地政府部門應將自己的作用全部發揮出來,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入更多的人力資源,通過開發農業平臺,打造農業基礎數據庫,建立市場工作平臺,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信息不對稱的問題。2)加強對農業基礎數據、農業物聯網、公共服務等內容的關注與重視,與政府部門加強溝通與聯系,革新與優化傳統的生產結構,讓農業生產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8]。同時,還可以根據當地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特色農產品,以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3)政府部門應完善有關政策,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到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的融合發展中,政府部門還應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4)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在培訓的過程當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此加深農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其深入了解數字經濟與信息技術等的含義,讓每一位農戶都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軟件,以便能順利進行農產品網絡批發[9]。
在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站在戰略層面切實做好規劃與設計工作,加大推廣與實踐的力度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方法。大數據技術通過信息的匯集、處理、總結等,有效解決了農村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如,在水稻或玉米的種植期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手段對原本的農業展開革新與優化,將數字化技術加入農產品種植基地當中,形成一條全新的自動化產業鏈。同時,政府部門應從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讓更多機械化設備和先進技術加入農作物種植以及收割過程中,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和生產效率,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降低農戶勞動強度,為農業經濟的更好發展注入新動能[10]。
1)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農村勞動力結構單一是影響農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加強關注與重視,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重視農村經濟隊伍素質和業務培訓工作,通過對人才展開專業的培訓,建設出一支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人才隊伍,提高其信息素養,為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更好地結合添加助力。
2)激發農民對數字經濟的熱情。依靠農民的力量,為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更好地結合添磚加瓦。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較為保守,在對新鮮事物接受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畏難的心理和態度,這時政府部門需要發揮作用,加大宣傳的力度,讓每一位農民都能夠真正認識到數字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其發展意義[11]。
3)發揮科技助力作用。將無線傳感器、衛星等加入農村發展當中,在農產品種植、收獲、加工、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開展質量監督,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如果農作物在生長過程當中出現問題,系統會自動預警,對農作物進行24 h全面網絡監控,為農作物保質保量提供支撐[12]。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等拉近市場與農民之間的距離,使農民能夠全面掌握和了解市場的農產品信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豐富農業功能,延伸產業鏈。
4)重視數字經濟,推進農村的信息流以及資金流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合理規劃農村土地資源。
數字經濟是鄉村經濟向著高質量方向發展的重要推手,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普通大眾,都需要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關注和重視,政府部門應完善相應的政策和制度,縮小鄉村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差距,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營造更穩定的環境。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需真正認識數字經濟與農業經濟有效融合的重要性,不斷健全與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加大戰略規劃設計的力度,以幫助農村經濟更加穩定地發展。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農村發展的主要任務,數字經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必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