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益陽 張雪文
職業教育是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一種類型教育,其辦學離不開企業主體。職教20條明確提出要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同時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釋放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巨大潛能。職業學校要準確應變,更新思想理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益陽職業技術學院主動求變,對接省內外產教融合型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過程,為社會培養了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
產教融合型企業是指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經過政府和相關機構審核認定的有引導性、推廣性和示范性的各類企業。其內涵至少應該滿足以下條件:一是企業資質方面,要求企業擁有獨立民事經濟活動能力、資質齊全、各項規模指標符合所在行業的基本標準,具有參與教育培訓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二是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基于資本、技術、設施、設備、場地和管理等要素,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技術研發、教學實施等方面與職業院校合作,積極參與合作院校的實習實訓安排,定期派遣技術骨干進行實訓指導。三是培訓內容方面,聚焦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重點將先進制造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社會領域的新知識、新規范、貫穿到教學實訓中。四是企業投入方面,企業投入一定資金,用于采購實訓設備、建設教學資料源等;設立一定數額的資金,用于購買實習責任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產品、支付工資薪酬;設立一定數額的獎學金,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加學生企業文化認同感。
自2019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來,有63家企業入選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一些省份已相繼公布了省域產教融合型企業名單,但產教融合型企業遴選培育還有欠缺。一是遴選條件要求較低,以中部某省份為例,該省只要求具備9個條件之一,且個別條件的標準還不夠精細化。二是培育政策制度不完善,當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完全是自愿行為,其給予財政、金融、稅費減免等政策仍未真正“落地”。三是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大,對于產教融合型企業這一概念,社會上不是很知曉,有些企業甚至是由學校多次邀請才去申辦的。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突出教育與產業的融合。兩年多的時間里,課題組成員調研了超過20家學校企業,發現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一是激勵政策不具體,各級政府很少制定支持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具體措施,行業參與也不夠,大多停留在學校與企業直接談判的基礎上,企業也很茫然。二是培養目標不清晰,依然采用傳統的做法,是當企業有用人需求時,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會與學校聯系,爭取到一定數量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實習內容根據企業生產需求臨時制定,缺乏系統思考和長遠打算,造成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三是企業內生動力不足,沒有及時轉變用人觀念,將招生招工、育人就業一體化考慮,甚至認為與其花大力氣培養不如直接引進,擔心“賠了夫人又折兵”。學生到了企業以后,企業師傅也是“看菜下飯”,教了些最基礎的技能,擔心學生干不長久。
近年來,益陽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省內外產教融合型企業,按照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訂單式”培養模式,真正實現了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課堂搬進生產車間、企業師傅走上講臺、教師下到生產一線。產教融合型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以產教融合政策為依據,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指出,對符合認定條件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土地、財政、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減免及其他稅費優惠,旨在充分發揮企業在深化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主體作用,促進校企協同中優化人才、技術、管理等創新要素供給,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開展涉及多元主體,包括政府、園區、企業和學校等,各主體間應相互協調,統一培養目標、明確合作方式、創新合作模式,落實產教融合政策。如益陽市人民政府、益陽高新區管委會聯合行文,出臺《關于加強園區企業產教融合的若干指導意見》,明確了產教融合各主體的責、權、利,從政策上保障產教融合的推進。由益陽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轄區內學校,以益陽現代制造職教集團名義,制定了產教融合育人實施方案,要求專業負責人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元素,重構課程體系、開發課程標準、優化教學內容,在專業核心課或專業拓展課中開設2~4門企業課程。
2.以整合信息資源為基礎,搭建人才培養平臺。①搜集信息。政、校、園、企應順應時代發展變化,運用信息技術,搭建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信息平臺。產教融合信息平臺包括基本信息、教學實施、教務管理、畢業審核、就業信息五個組成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校企開展教學活動所需的學校信息、企業信息、教師信息、學生信息、政策文本、行業產業資訊。教學實施包括在線教學平臺、校企合作教學資源、教學場所等。教務管理包括專業信息、課程信息、課表信息、教學形式(理論、實操、理實一體)、考試管理等。畢業審核包括成績管理、學生崗位實習考核、學生畢業設計質量與完成情況等。就業信息包括用人單位信息、畢業生就業狀態、畢業生就業意向、就業薪酬等。②用好數據。從多個維度抓取、篩選和分析各類數據,為政府、學校、園區、企業及相關業務部門提供直觀、準確的數據信息。通過平臺,構建產教融合綜合考核評價模型,挖掘產教融合典型案例,評選產教融合優秀企業,充分發揮優質企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形成產教融合閉環。目前學校與三一中陽機械有限公司、奧士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控股集團、中南電商產業園等多家園區及企業實現了信息互享互用。
3.以打造教師隊伍破瓶頸,夯實人才培養團隊。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改到痛處是教師。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教師數量不足、教師隊伍不穩定、結構不合理、優秀人才難以引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行業領軍人才、技術能手奇缺等比較突出的矛盾。因此,學院制定了《“雙師型”教師建設與管理辦法》《專業帶頭人遴選和管理辦法》《教學名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3個文件,構建學院和行業企業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建設優秀教師團隊。一是共建互用,企業大師到學校傳授技藝,學校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到企業開展科研技改,實行校企人才雙向互動。如校企共建名師工作室、大師工作站、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學校在楚天科技建立了“鄧劍鋒名師工作室”, 參與企業設備技術改造,企業在學校設立了“龍定華大師工作站”,企業技能大師指導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競賽、畢業設計等。二是內引外培,學校引進高層次人才參與學術研究,指導專業建設,教師定期到公司實踐。如學校引進太陽鳥游艇有限公司劉衛斌副總裁擔任兼職教授,講授專業核心課程、指導學生技能競賽等;船機系教師利用寒暑假期參加楚天科技合作項目培訓,教師獲得企業職業資格認證。三是培育團隊,讓行業企業領軍人才或教學名師作為教師團隊帶頭人,在領軍人才或名師的帶領下,從團隊成員年齡、學歷、職稱、專業、學緣結構等方面考慮,組建并培育專業化教學團隊。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學校教師隊伍水平取得了明顯進步,近3年來,教師參與企業技改項目16項,企業培訓教師120余人次,教師參加省級及以上職業能力競賽獲一等獎7項、二等獎18項;成立院級專業教學團隊10個,立項省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團隊1個。
4.以改革教材教法為載體,提高人才培養水平。①開發新技術新形態教材。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改到深處是教材,教材是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礎,教材建設是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開發產教融合教材既要考慮學生職業道德、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養,又要考慮企業文化、工匠精神和質量意識等的滲透。以學校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該專業與偉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訂單式培養,學校邀請偉源公司技術經理、車間技術主管、人力資源部總監、一線技術骨干,組建教材開發團隊,團隊成員依據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崗位標準和技術發展趨勢,分析課程對應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工作過程與職業能力要求,共同開發了《數控銑削編程》課程教材。課程內容包括數控銑床操作基礎、數控銑削加工編程基礎(FANUC系統)、應用子程序編程加工、輪廓加工、腔槽加工、鉆孔加工、非圓面加工7個模塊。教材框架包括導語部分和學習任務部分。導語部分包括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學習評價4個方面;學習任務部分包括學習情境、咨訊計劃、任務分組、任務實施、評價反饋5個方面。由于該公司數控銑削機床全部采用FANUC 系統,在編制教材時,著重強化了FANUC編程基礎這個模塊,使之完全適應企業的要求。同時該專業教師還與偉源公司共同編寫了《機械制造技術》《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注塑工藝與模具》等8本新形態教材。
②創設新場景新理念課堂。傳統課堂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上完課學生一頭霧水,教學效率低下,新形態課堂應該是虛擬、現實二重湊,可模擬可實操,教學直接、效果明顯。借助于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法也要突破傳統課堂的做法,大力推進改革,創設新場景新理念課堂生態。近幾年來,學校多措并舉,助力教師改變課堂形態,一是大力加強數字校園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部分專業課程實行線上教學;二是加強虛擬仿真實訓室建設,滿足耗材成本高(如焊接)的課程教學;三是在產教融合型企業獨立開設或建設微型生產線,滿足學生實踐操作。以焊接技術專業為例,全部專業核心課程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切實提升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5.以完善評價體系為抓手,夯實人才培養質量。現行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存在著評價機構不健全、評價指標不科學、評價形式較落后、評價主體太單一等問題。因此,構建政府推動、園區參謀、行業指導、企業主導、社會參與、學校實施的多元評價體系,科學設置評價指標和權重很有必要。
①科學設置評價指標。課題組成員通過跟高職院校的領導和師生代表、企業的高管和員工代表進行訪談,最終確定了產教融合質量評價指標。評價指標包含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包括學校、政府、園區和行業企業的實質性推動或指導作用,微觀層面包括實習實訓條件建設、專業教學標準建設、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師(師傅)發展、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生評學、就業質量、畢業生評價、社會(第三方)評價等12個方面產教融合質量評價指標。
②合理設置評價權重。權重分配最終反映了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以楚天科技國際合作班為例,各微觀層面指標權重分別為:實習實訓條件建設占10%、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建設占4%、專業規劃占3%、課程設置占5%、教材開發占15%、教師(師傅)發展占4%、教學設計占4%、教學實施占12%、學生評學占10%、就業質量占15%、畢業生評價占8%、社會(第三方)評價占10%。企業根據產業鏈、需求鏈與學校商討專業設置、共建實訓基地、合作研發職業崗位標準、共同開發課程教材、參與教學過程、跟蹤就業形勢,極大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近幾年來,企業投入2600余萬元支持學校完善實習條件,合作共建專業(方向)18個,合作開發專業教學標準18個。學生專業水平、社會認可度大幅提升,學生參加省級及以上技能競賽獲一等獎10個、二等獎33個;學生參加省級及以上創新創業大賽,獲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創業規劃大賽國賽三等獎2次;學生畢業后留在產教融合型企業就業的達93.76%;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0.22%;學校獲批湖南省就業創業“一把手工程”優秀單位。
1.健全融合機制,暢通信息渠道。長期以來校企合作機制僵化,學校辦學呈現出對內教學資源封閉、對外服務區域經濟能力不足、教產兩張皮的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聲譽。政校園企只有通過建章立制,才能掃清制度壁壘,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暢通信息渠道,服務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2.建好產業學院,協同校企利益。學校應抓住產教融合政策大好環境,主動與行業內上規模、有影響力的園區及企業合作,積極推進產業學院的建設。校企應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原則,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協同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為園區及企業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技能人才。
3.建設師資隊伍,提升教學水平。教師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引導教師參加企業項目開發研究,特別是要消化企業高新技術,呈現到課程開發、教學資源建設上來,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和人才培養水平。
4.培育工匠精神,強化價值認同。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企業應該讓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深入學生頭腦,學校應該將產教融合型企業的企業文化、質量安全、品牌意識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增強學生對企業價值認同感。
利益共同體的建立是產教融合的基石,基于產業發展需求,政府、園區、學校和產教融合型企業必須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解決傳統產業人力過剩而新興產業人才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