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艷芳 沈軼敏
疫情的沖擊以及為阻擊疫情擴散蔓延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對農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鏈條和各個領域帶來顯著影響,對我國農業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給造成較為嚴重的沖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作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重點任務。農業全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農資供應、農產品生產、倉儲、物流、加工,到農產品品牌營銷及銷售等多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系統。農業全產業鏈經營是指農業企業通過內部化管理,進行組織協調,有機整合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主體,實現整個產業鏈貫通和控制。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有賴于產業鏈上各經營主體的協作來實現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用最大化。
本文通過對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下屬488個涉及農業、農產品加工、食品制造、農產品和食品批發零售等企業進行調查,分析了集團產業鏈各環節上、下游的基本情況、產業布局和發展水平情況,并針對目前存在的瓶頸,提出了發展建議,有利于形成更穩定、更安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現代農業涉及36個行業小類,共156個產業單位。其中,種植業57個產業單位,包括從事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種植的產業單位18個,從事玉米、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種植的產業單位39個;養殖業51個,包括奶牛、豬和雞的養殖;水產養殖和海水捕撈的產業單位共21個;從事農業輔助性活動的產業單位共27個。現代農業產業中,種植業資產總額占現代農業板塊資產總額的26.2%,營業總收入占現代農業板塊營業總收入的16.3%;養殖業資產總額占現代農業板塊資產總額的30%,營業總收入占50.8%;漁業資產總額占農業板塊資產總額的35.3%,營業總收入占28.4%。2016-2019年現代農業營業總收入在101億元-118億元之間,變動幅度不是很大,農業產業穩步發展。
集團涉及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制造的企業共123個,行業小類53個。其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65個,包括糧油飼料加工、制糖和屠宰肉制品等。食品制造企業47個,包括乳制品、糕點、糖果、米面、罐頭、調味品、營養和保健食品等。酒類及飲料、飲用水加工企業10個。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業板塊的資產總額占集團資產總額的11%,營業總收入占集團資產總額的33%。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業板塊中,農產品加工資產總額占制造業板塊資產總額的24.7%,營業總收入占33.9%。食品制造的資產總額占制造業板塊資產總額的66.1%,營業總收入占60.1%。
集團涉及農產品和食品批發零售企業有209個,其中農產品和食品批發企業174個,食品零售企業31個,互聯網零售企業4個。2016-2019年,食品零售利潤總額從-0.9億元扭虧為盈至3.8億元,部分境外企業食品零售利潤總額貢獻較大。互聯網零售企業包括菜管家電子商務公司、農信電子商務公司、一米生活企業服務公司、正廣和網上購物公司等。
企業關鍵設備主要涉及農業板塊、食品制造板塊、倉儲物流板塊。農業生產設備總數3883臺,設備種類主要包括耕整地、播種、收獲、飼養、水產捕撈等,其中,國產化設備總數3632臺,農業生產設備國產化程度為93.54%,少量水產捕撈關鍵設備來源于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
大豆、飼料等大宗產品主要依賴境外,其中,大豆對進口的依存度達到30%以上;奶牛養殖的苜蓿草90%左右來自境外,主要進口國是美國。大部分產業不涉及境外關鍵技術和服務,但是農業種源對外依賴度較大。其中,100%的奶牛胚胎主要來自于法國、美國等;原種豬和配套系種豬主要來自于法國、丹麥等;80%的花卉種源主要來自于荷蘭、智利等。下游關鍵客戶大部分集中于境內。
集團產業涉及的企業數量和行業較多,從行業大類來看,批發零售板塊涉及的機構數量最多,共261個;制造業板塊共153個;現代農業板塊共117個。集團主要產業的原料、人工等綜合成本高于行業水平,國內外行業政策的變動、國際貿易保護的加劇、農產品價格波動、市場需求多元化等因素都會影響集團產業的發展,尤其對制糖業、農產品批發轉型較慢的傳統產業來說,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內陸養殖、食用菌等產業受外部環境、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產業鏈穩定性不夠。
多邊國際貿易關系敏感復雜,大豆、原糖、粳米、小麥、玉米、飼料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大。其中,中美貿易戰造成進口初加工業務大幅虧損,美國大豆關稅從3%提升至33%,儲備大豆采購由美國轉向巴西,導致質量安全的維護成本大幅上升,增加成本約合134美金/噸;奶牛飼養大量依賴美國進口苜蓿草和豆粕等,美國苜蓿草關稅從7%提升到32%,奶牛養殖成本上升。大部分企業處于上海,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對較高。養殖業方面的環保整治要求從嚴、加工業方面的技術改造壓力提高等導致綜合成本上升。
各區域環境治理要求趨向嚴格,行業標準日趨規范,養殖業配套的土地資源缺少,環保壓力較大。生豬跨地區運輸政策變化風險大,非洲豬瘟在一定時期已對生豬養殖造成持久影響。入漁國政策的收緊、漁業資源配額的變化等,都造成遠洋漁業行業的不利因素。我國對燃油補貼政策的變化,造成補貼金額減少。國家層面出臺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意見,集團原有的儲備糧油購銷機制迎來重大變革。國際糖業政策復雜多變,各國政府支持度高、進口壁壘高、出口補貼高,主要食糖進口國政策變化對食糖市場的影響很大,而我國糖業價值鏈更加向擁有進口糖配額的企業傾斜。國內農業項目收緊和農業補貼力度減小,種植效益持續下降。
我國食品產業占國民經濟的9%,預計未來10年中國食品消費將增長50%。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年輕人成為引領消費創新、擴大新興消費的主力,老年人和嬰幼兒群體消費也不斷成為消費市場的亮點,為消費擴張和創新提供持續動力。居民消費總體更加注重品牌和品質,中高端商品及服務消費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新亮點,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向綠色、有機轉變,加工與半加工品消費快速增加。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和深度應用,深刻改變了居民消費方式,極大推動了供應鏈流程再造、商業模式創新。商品消費的升級換代、消費品市場的不斷細分,對農產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也日益增強。
在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國內經濟從原來的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戰略,轉向擴大內需的經濟戰略。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產業鏈安全成為新的發展模式選擇。把沉淀的生產要素配置到更有效率的領域,依靠技術創新能力、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供應鏈體來打通市場的關鍵環節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食品產業處于“安全健康”為主線的轉型階段,休閑食品、冷凍食品、健康食品、老年食品、孕婦食品、嬰兒食品等發展迅速,健康轉型、價值提升成為食品產業發展的方向,價值、健康、創新成為今后5年的關鍵詞。上海是中國食品工業的搖籃,是對食品時尚最敏感的城市,最具產業發展的差異化特征和價值提升的空間,以“價格戰”為主的終端競爭向以誠信與創新為主的品牌競爭和以健康與安全為主的價值競爭轉變。盤活存量資源,關停退出持續虧損、無法扭轉的企業,重塑老字號品牌美譽度,拓展下游市場,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行業影響力。
圍繞高質量蛋白產業,重點聚焦乳業、豬肉、牛羊肉、深海產品、禽蛋等優勢品類。圍繞民生和城市保障,重點聚焦糧食、蔬菜、面粉、油脂等優勢品類。圍繞集團核心競爭力,重點聚焦物流及冷鏈體系建設。加強上下游企業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積極推進產業鏈從低端到高端的逐步轉型,合理布局養殖、屠宰、加工、渠道等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牢固樹立食品安全觀,擴展上、下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不斷嘗試新的銷售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產業要先進,先進體現在產品、品牌、形象、技術、工藝、設備,支持應急加工企業,做持續性投入。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培育中央廚房、預制菜肴、無接觸服務等新產業和新業態。
集團的產業和資源呈現“碎片化”,需要對原料基地、種養基地、加工基地、倉儲物流、流通、零售終端等全產業鏈進行協同。實行現代化采購管理,適應市場的需求變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細分零售終端市場,從而更貼近受眾群體,結合各類商業大數據和市場化運作進行便利店布局。發展食品冷鏈產業,聚焦上海,布局長三角重要節點,做好城市配送業務,拓展倉配一體化服務,延長農產品銷售半徑。積極拓展物流、金融、信息、倉單等各種配套服務功能,不斷優化提升服務能力,提升企業自身的資源儲備、生產加工儲備、技術儲備、信息儲備等方面的能力,加強線上線下渠道和倉儲冷鏈物流共建共享。
花卉、種豬、奶牛胚胎等農業種源對國外的依賴性較大,乳制品加工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大,應加大科研投入,加強關鍵技術的創新,降低集團產業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優質農產品供應商,發揮“一帶一路”國家與國內的協同發展作用。充分發揮全球食品集成分銷平臺的作用,引入更多的進口商品,豐富國內市場的供應。
加快集團內部農業產業資源整合,優化產業鏈結構與產業布局,發揮全產業鏈的集合優勢。加快治理虧損企業的步伐,提高集團資源的增值能力。果斷關閉長期無法扭虧的企業,適時退出弱勢產業。促進農場由“區域”發展向“領域”協調發展,有序釋放光明田原、花博園、特色小鎮等殷實農場建設重點項目新優勢,進一步提升和拓展殷實農場建設新內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