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擘畫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是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文獻。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論斷、新闡釋,廣大專家學者反響強烈,紛紛從不同視角進行解讀和思考,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為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新視野、新思路。本刊將部分專家學者談及與民政業務有關的觀點摘編如下,供學習參考。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構成了中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時代背景。在此背景下,推動中國社會救助制度的創新發展,關鍵要做到四點:一是要將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共同富裕的大局加以考慮,要做到兜底保障“萬無一失”和救助水平的“水漲船高”;二是適度擴大覆蓋范圍,進一步發揮維護底線公平的作用;三是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救助制度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做到現金救助、實物救助和服務救助三位一體;四是重視社會救助的積極功能,構建完善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和配套機制,實現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論述,在宏觀上為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要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辛勤勞作和互相幫助,要靠科學的、制度化的惠民政策及其有效實施。對于困弱群體來說,不但要有科學、積極的公共政策和社會政策,而且要使這些政策能有效實施。社會工作是有深厚的為人民服務理念和為困弱群體服務情懷的專業,也是有豐富多樣的服務方法、強調服務效果的專業。我國已經確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和時間表,社會工作界應該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需要,強化為困弱群體和廣大群眾服務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為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切實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作出專業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發展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養老服務領域也不例外,也應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和指向,重點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始終堅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中心,增強政策及服務的精準性、有效性;第二,加快出臺國家層面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及清單,進一步推進我國基本養老服務規范化、跨越式發展;第三,大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推動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范互助養老服務發展,加快優化農村養老服務供給;第四,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領域的法律政策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基層力量,加強養老服務質量管理,通過體制改革、科技賦能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 東北大學教授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促進共同富裕,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在共同富裕導向下,基層治理工作必須推動城鄉發展從低水平不平衡向高質量相對平衡方向發展,重點解決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增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強化城鄉基層治理中的要素聯結,堅持把因地制宜與突出農村特色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