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俊
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民政部門以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目標,重點在打造“一刻鐘”養老服務圈上下功夫,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多措并舉、綜合施策,不斷推動全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提質增效,為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邁出關鍵一步。
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提升“覆蓋率”。2022年,自治區本級安排財政預算資金1億元、福彩公益金439萬元,按照每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補助40萬元、每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補助20萬元的標準支持各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全區已累計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26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932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73個,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等13個盟市已實現“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任務。烏海市通過劃撥、租賃、改造、共享等方式合理整合國有資產,有效解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問題,在自治區率先實現城區農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功能,努力提升“滿意度”。不斷健全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政策體系,頒布實施《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推動各地逐步建立形式多樣、覆蓋全面、功能完善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在街道層面建設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對下指導等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中心,在社區層面建立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或日間照料中心,大力發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助行、助急等服務。二連浩特市創新發展“居家社區+機構護理+旅居養老”三位一體養老模式,與海南三亞市、蒙古國中央省養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兩國三地”異地養老項目,為全市7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提供24小時居家養老服務和家政服務,著力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優化養老服務機構運營模式,努力提升“持續力”。在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中,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多元發展”的思路,堅持“開放、競爭、公平、有序”的原則,通過免費提供場所、稅費減免、運營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支持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運營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發展,在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養老服務市場活力,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融合發展。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和平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以“免費+公益+低償”的服務方式,通過聘請專家顧問、委托第三方運營、與興安家政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推出為老餐廳及醫療康養等服務,很好地解決了老人吃飯難、看病難、家務難的三難問題。
搭建智慧養老信息管理平臺,努力提升“精準度”。積極推動基本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依托各地已有“智慧養老”信息管理系統,不斷完善老年人基礎信息,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等信息化場景應用,促進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軟硬件產品的深度應用,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服務并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2022年,自治區民政廳協調通信管理部門為全區各盟市、旗縣開通“96111”便民為老服務熱線,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詢、信息查詢、業務辦理、預約服務等便民服務。鄂爾多斯市建成全市一體化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配建養老服務信息數據庫、呼叫派單系統、應急救援服務網絡,實現“線上”監管調度與“線下”提供服務實時聯動,打造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的“虛擬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