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艷
近年來,山東省微山縣將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融入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之中,創新“3456N”模式,即立足縣鄉村三級社工體系共建,推進社工站、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等四類站點相融合,探索“五社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六類專業人才作用,鏈接政府資源、社會資源等N項資源,項目化、品牌化運營,將社工站打造成黨和政府落實惠民政策、落細基層民政服務的一線陣地。
強化陣地建設。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制度、有項目、有服務、有成效”六有標準,推進社工站建設,以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和社工站“示范站點”為引領,充分整合社工站、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社會救助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四站工作場所和辦公條件,打造縣級社工總站、鄉鎮(街道)社工站、村(社區)社工室,構建縣鄉村三級社工服務平臺,實現四站合一建設。
優化人員配置。按照轄區人口比例,為每個社工站配備1名專業督導、1名站長和2名及以上駐站社工。明確民政業務負責人擔任站長,社會救助協理員、社工機構負責人等為副站長,通過購買公益崗的方式,配備社會救助協理員25名,充實基層站點工作力量。建立督導人員與社工站聯系機制,為駐站社工提供實務指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支持,駐站社工每年接受專業督導不少于30學時,繼續教育累計不少于90學時,培養駐站社工成為本土社工人才。
規范運營管理。實行鄉鎮(街道)社工站自營和專業機構承接運營兩種模式,微山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民政局和財政局四部門聯合出臺《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實施方案》,制定《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示范手冊》,形成“333”服務標準,即建立工作制度、服務清單、項目運營評估三大類標準,制定需求清單、資源清單和服務清單三張清單,完善評估制度、督導制度和培訓制度三項制度。各站點每年開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培育引領志愿者隊伍、孵化社區社會組織和培養本土社工人才等工作,因地制宜形成“一站一品”服務品牌,以點帶面推動社工站提質增效。
健全“五社聯動”工作機制。以城鄉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服務隊伍為依托、社會慈善資源為助推,聚焦“一老一小一弱一殘”等重點領域,為民政服務對象提供物資幫扶、資源鏈接等服務。
加強六類專業人才培養。著力開發和培養社工專業人才、本土社工督導、持證社工師、社工專業大學生、大學生志愿者和心理咨詢師等六類人才,為社工站發展提供專業支撐和智力支持。出臺《“微山湖和諧使者”選拔管理辦法》,從基層一線選拔優秀社會工作人才,每人每月享受人才補貼500元。建立社工人才信息庫,開發利用持證社工師和省市縣“和諧使者”等人才資源,開發和培養專業人才參與社工站項目策劃、實施和督導。
創新“社工+”聯動模式。實行“社工+社會救助”,在村(居)建立社會救助站(點),配備救助協理員,參與社會救助項目。探索“社工+養老護理員+志愿者”模式,開展“微愛至家”社會化照護和“金輝助老”等為老服務項目,為2663名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專業服務。采用“社工+兒童主任+志愿者”模式,構建起政府保護、家庭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網絡保護和社會保護“六位一體”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體系,實施“微愛兒童家園”“希望小屋”“雛鷹課堂”等未成年人服務項目。
實行“一核五化”。按照“凝結優勢、托底弱勢、系統輸送、治理共贏”的服務思路,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推動站點運營規范化、民生服務項目化、社會資源集約化、服務群眾精準化、社工隊伍專業化,提高基層民政服務水準。昭陽社工站、夏鎮社工站分別成立了“手編心”手編涼鞋生計小組及“巧手生花”面點技能培訓小組,推動農村留守婦女再就業。兩城鎮社工站聯合郝隆陽光志愿者服務隊,利用村級“農家書屋”“蒲公英小屋”“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場所,為農村留守兒童開設第二課堂,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和心理疏導等服務。
鏈接“ N”項資源。以社工站為平臺、以社工項目為載體,整合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N方資源,拓展社會支持網絡,打通群眾服務“最后一米”。昭陽社工站與縣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聯合,培育孵化愛湖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發動村民組建了“好媳婦”美麗家園行動隊、“新財富”興業幫扶指導隊、“愛上湖”平安工作隊、“老來樂”文化社4支村民服務隊,對接山東省紅十字會、華愛基金會等資源,開展“鄉村童伴365”等項目,形成了社工站、村、社會組織聯建的良好局面。
“一站一品”推進品牌打造。縣級社工總站打造“微愛兒童家園”項目,為轄區留守兒童、貧困兒童等提供物資幫扶、心理疏導和潛能開發等專業化社工服務,每年服務留守兒童5000余人次,被評為山東省兒童社會工作典型服務案例。昭陽社工站打造“我和我的家鄉”鄉村振興文化服務社會救助項目,被評為山東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優秀項目。夏鎮街道社工站開展“微愛·青聽”24小時心理援助項目,每年服務中小學生1500余人次。?
專家點評
“3456N”社工站發展模式的啟示
☉ 濟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 喬世東
山東省微山縣創新的“3456N”社工站發展模式,對于山東省鄉鎮社工站高質量發展乃至全國鄉鎮社工站建設均有一定的啟示和示范意義。
整合現有服務資源是加快推進鄉鎮社工站建設的有效途徑。微山縣的社工站建設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等3個陣地融合,形成了“四站合一”的服務局面。這不是工作平臺的簡單融合,而是包括職能、場地、設施、人員在內的系統集成、優勢互補和綜合提升,實現“一個平臺、四種職能、一套人馬”的高效融合。“四站合一”將分散在四個領域的資源進行整合,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體系。
大力培養專業服務人員是社工站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社工站建設的目標是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在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社工站建設的當下,社工人才短缺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微山縣建立了督導人員與社工站聯系機制,為駐站社工提供實務指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支持,依托專業力量發展壯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提升社工實務能力,同時也為社工站建設提供專業人才保障。
品牌化是宣傳推介社會工作的有效手段。社工站服務的品牌化,有利于社會各界在短時間內增進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了解,從而使社工站在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更多資源的支持。微山縣在社工站建設和推廣過程中,利用村級“農家書屋”“蒲公英小屋”“留守兒童服務站”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服務,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服務品牌,被廣大群眾認可和接受,促進了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對社工站建設的重視,在人力、物力、財力、場地和技術等方面獲得了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