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杰
(遼海出版社,遼寧 沈陽 110003)
2022年4月《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強調要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作為推進新時代古籍整理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見》多處提到科技古籍的相關內容,不僅對其價值予以肯定,而且也對新時代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作為中華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卷軼浩繁的科技古籍記載了前人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蘊藏著相當豐富的科學技術成果,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加強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對于賡續中華文化、汲取科技和文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科技古籍卷軼浩繁。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對科技古籍的分類及整理。如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漢成帝時,“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其中,“數術”“方技”,顏師古分別注曰“占卜之書”“醫藥之書”,即屬科技古籍的范疇。歷經數千年的時代更迭,雖古籍多方散佚,但流傳至今的科技古籍仍蔚為壯觀。據管學成先生統計,其《中國古文獻大辭典·科技卷》中開列的有關科技辭目就有近4 000 條,再加上《醫藥》《地理》兩卷的6 000條,我國現存科技古籍近萬種。考察《中國古籍總目》,我國現存的古籍大概有20萬種,其中與科技古籍相關的,大致包括地理、考工、水利、農家、醫家、天算、新學等類屬,數量在11 000種左右,由此可見科技古籍存世數量之多。
然而從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層面而言,則與其數量狀況頗不相符。1981年發布的《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工作”“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由此開啟了新時期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92年,《中國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將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專門分為一類列入規劃,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日益受到重視,整理出版了《中國農學珍本叢刊》《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中國科技典籍選刊”“中國醫學大成”“廣陵醫籍叢刊”等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叢書;整理出版了以《黃帝內經》《齊民要術》《夢溪筆談》《本草綱目》《九章算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著作,取得了不少可圈可點的成績。但與文學、歷史等其他門類古籍的整理出版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肖炎明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古籍整理論析》中統計,截至2011年,科技古籍中占比較重的農學古籍整理出版有106種,不同版本的農學古籍整理出版物189種;整理最為系統、全面的醫藥學古籍,數量達581種;其他占比較小的如天文歷算類古籍整理近30種、工藝類古籍33種。在這些整理出版成果中,醫學類古籍因應用廣泛,所以整理數量最多,估計超過存世數量的10%,農學次之,其他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則十分有限,估計不超過2%。由此看來,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近年來,國家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和規劃,尤其隨著《意見》的發布,使得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更是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意見》不僅從強化古籍工作部門職責的角度出發,指出中醫藥、農業、林草、水利、科學技術等工作主管部門要加強本領域古籍整理工作,提升古籍整理出版能力,更是特別強調,要求“深度整理研究古代科技典籍,傳承科學文化,服務科技創新。梳理挖掘古典醫籍精華,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傳承中華農耕文明優秀成果,服務鄉村振興”。這既是對科技古籍,包括醫學、農學古籍重要性的揭示,更著眼于現實,將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與文化傳承、科技創新、人民福祉、社會發展等結合起來,對于認識科技古籍的重要性、做好其整理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新的時代特色。
以科技古籍中的“大宗”——中醫藥古籍的整理出版為例,“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了《中華醫藏》的編纂工作,計劃通過6年左右的時間,對2 300種中醫藥古籍進行系統調研選目、書目提要編纂及原書影印出版。《意見》發布后不久,《中華醫藏》出版簽約儀式暨出版工作啟動會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召開,首批74種養生類中醫藥古籍率先完成編纂工作進入出版程序。《中華醫藏》是中國醫藥史乃至世界醫藥史上絕無僅有的巨著,它的順利推進拉開了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的帷幕,也必將為其他科技古籍在新時代的整理出版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最新公布的《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指出,要著眼于服務科技強國建設,推出一批科學技術類出版精品。而浩若煙海的科技古籍,正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如《中國科技典籍選刊》《中國珠算典籍匯編》《中醫名家珍稀典籍校注(第二輯)》《歷代中醫古籍圖像大全》等一批大型科技古籍整理項目得以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古籍出版規劃》,正顯示出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的蓬勃生機和美好前景。
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回顧過去、總結經驗,我們發現科技古籍的整理出版還存在一些困難與不足,亟須解決和改進,以便更好地適應新要求,創造新成績。
首先,科技古籍整理出版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從廣度方面而言,目前仍有大量科技古籍有待尋訪挖掘、整理出版。如《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收錄了541種科技著作,然而其中絕大部分尚未被系統整理過;再如對于現存有多種版本的科技古籍而言,有不少珍稀、寶貴的版本被束之高閣,散落全國乃至海外圖書館及收藏機構,需加大尋訪挖掘力度,擴大整理出版規模。從深度方面而言,目前已經出版的諸多綜合性叢書中,影印出版占了絕大多數。影印雖然在保存原本面貌等方面有著明顯優勢,但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經過標點、校注等深度整理的古籍圖書,閱讀明白、使用方便,顯然更符合當今人們的閱讀習慣。同時,經過深度整理的科技古籍,對于做好傳統科技文化知識的傳承及普及工作,以及將其與新時代社會發展、文化需求相結合,進行創造性轉化也有著重要意義。
其次,科技古籍整理出版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除了各級科研單位、高校承擔的相關項目外,許多出版單位也自主策劃、出版了不少科技類古籍圖書選題及項目。由于相關學者學術能力、古籍整理能力以及出版單位編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整理出版質量差異很大。尤其當下不少出版單位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或一心追求圖書的經濟效益,或一意追求古籍項目資金政策的扶持等,可能出現了“出書快”“立項快”“編校快”等現象,導致科技古籍的整理質量不高或低水平重復出版。如管學成先生在其《建國后科技古籍整理述略》《淺談科技古籍的翻譯》等文中所揭示的,以往的科技古籍整理出版中存在不少錯誤,如被業界視為古籍整理代表性著作的《舊唐書》《清史稿》中,即存在一些科技文獻標點斷句的錯誤。再如對“東方藥學巨典”《本草綱目》的整理出版,據初步統計,目前市場上相關圖書已達數千種,單就2022年6月而言,市場總體分類就達941種,其中醫學類537種、生活類384種。這近千種圖書中既有經過深度整理的標點本、校注本以及深入研究的學術專著,但更多的是所謂圖解、精編、白話本,這些層出不窮的“圖解”“精編”“白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內容粗糙甚至剽竊等質量問題。
最后,科技古籍整理出版的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當前科技古籍整理出版之所以存在廣度深度不夠、質量不高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人才隊伍建設不夠。科技古籍是古籍中比較特別的一類,它知識龐雜、涵蓋甚廣,涉及農學、醫學、物理、天文、數學、化學等諸多專業知識。從事科技古籍整理出版的人才,必須既懂科技又懂古籍。簡單來說,就是既需要具備一定的科技知識及素養,又需要具備相當的古代文學、文獻學知識。而在擁有深厚的古代文學、文獻學功底的同時,掌握精深的科學技術知識并非易事。早在30多年前,就有專家在談及科技古籍的翻譯問題時說道,“翻譯科技古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獻知識和古代科技知識”“古文獻知識與古代科技知識是翻譯古代科技文獻的兩翼,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懂科技不懂古籍,缺乏版本、校勘等方面的古籍知識,那么就很容易出現類似將清代《律例館校正洗冤錄》誤以為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這樣的錯誤;而如果只懂古籍不懂科技,那么為數眾多的醫學、數學、天文等專業文獻,則與“天書”無異。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視,這方面的人才隊伍建設雖然有所加強,但整體上尚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加之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是一個不可速成的過程,這更加劇了人才缺失的問題。
當前,科技古籍整理出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雖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經過長期實踐及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尤其隨著《意見》的發布及貫徹落實,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必定取得新的成就。本文就做好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第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指導思想,加大重要性宣傳力度。正如《意見》所指出的:“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科技古籍作為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整理出版工作對于傳承科技文化、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理應得到充分的重視。要做好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首先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深刻理解《意見》發布的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讓更多人認識到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古籍整理出版的隊伍當中,努力形成關注、重視、支持古籍整理出版的良好局面,讓科技古籍在守正創新、服務時代中發揮活力,作出貢獻。
第二,堅持科學的工作原則和方法,提升整理出版的質量。堅持科學的工作原則和方法,一方面要堅持統籌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部署,通過編制實施科技古籍工作規劃,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推進科技古籍的分類、分層次整理出版;另一方面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推進科技古籍深度整理出版,提升出版質量,防止低水平重復。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項目立項、成果出版的推薦及評審制度,確保整理出版的規范性、科學性以及高水準、新特點。如《中華醫藏》項目啟動后,即成立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明確和完善項目編纂工作架構和機制,先后多次召集專家審議方案,聯合多所高校、研究機構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為整理出版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體制、人員、技術保障,充分體現出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的科學性規范性,為提升整理出版質量提供了生動借鑒。
第三,堅持專業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強化整理出版的工作保障。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古籍相關學科專業布局,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如“鼓勵在文史哲、中醫藥等相關學科專業教學中增加古文獻相關教學內容”,通過推進學科建設、加強學科交融,努力培養“既懂科技又懂古籍”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建設古籍人才培訓基地以及科技古籍整理研學培訓平臺等,提高人才專業素養。例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加強與科學史系及相關國家社科創新基地的合作,以科技古籍整理為特色,通過《中國古代科學史要籍整理》《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總目匯考》《海外珍藏中國科技典籍集成》(校點本)等大型科技古籍項目的整理出版,成為有全國影響的科技古籍整理出版人才培養基地,有效促進了專業人才的培養及人才隊伍的建設,為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有效路徑。
當然,要做好新時代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還應努力完善科技古籍工作體系,充分挖掘、匯聚行業力量。同時,還要積極探索科技古籍數字化路徑,加速推動古籍整理利用轉型升級。從國家及地方層面完善法治保障、加大權益保護力度等,這些都是需要努力付之于實踐的有效對策。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以《意見》發布為契機,科技古籍整理出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不斷推進科技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