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曉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歷史思維作為一種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能讓龐雜的歷史知識更加系統化、邏輯化和體系化,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學習能力。只有具備了高水平的思維能力才能辨析現象、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也才能正確評判各種思想和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一線教師會注重調動學生的感性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興趣等,這些因素能給思維提供強大的動力。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就會跳脫現實束縛建立思維的高度;想象力愈豐富,愈有利于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于思維的擴展;意志力愈堅強,愈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并善于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是能喚起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才能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但這些因素能調動的思維還是淺表性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系統性的發展,達不到高水平的思維。區分個人思維層次和智力層次的有效指標是思維品質,這是發展思維能力的突破口,體現在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創新性這幾個方面。本文結合多年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可以通過題型總結使歷史思維能力在這四個層次上遞進。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對感性材料進行一系列的系統性思維過程,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里的程度。思維深刻則思維抽象邏輯水平就有廣度和深度,按照辯證邏輯思維抓住規律和本質。培養概括能力是發展思維深刻性的重要方式,可以把語文學習的概括方法遷移到歷史學習中,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和歸納推理,深化至本質后再分類和理解語句。我們一方面對材料的理解立足于概念,分析材料類屬后抽象概念,再由各層次的含義分析概念的要素及結構。材料層次可分為語法結構、表面結構(人物、時空、評論)和深層結構(因果、個體整體)。而另一方面對材料的闡述,不是照搬階段特征也不是照抄材料描述,而是能夠解釋材料概念的實質和結構關系。這樣層層遞進式地分析概念將材料解讀透徹,思維能力隨之深刻化。以2019年全國卷Ⅱ第42題為例,題目史料節選于美國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的《世界:一部歷史》一書,作者梳理了19世紀到20世紀世界歷史的自然進程和人文進程兩條時空坐標圖示,設問要求就圖示提出自己的見解。
此題難度較大,材料題材新穎、術語型語言表述、涉及的史實時空跨度大、學術觀點晦澀難懂,這種情況下學生是非常緊張的,如果沒有一套扎實的審題技巧是無從下手的。所以復習備考中側重訓練學生審題模式的建立,立足于建構概念理解結構的步驟。首先,略讀材料。題材屬于權威史家的學術觀點,涉及的史實是通史型跨階段史實,宜進行整體總結不宜局部分析,因為不論引用哪部分斷代的國別史可能都不能準確對應整體型觀點。其次,理解材料。專題大概念一目了然是“歷史進程”,兩個角度兩層結構“自然”的和“人文”的,這樣分析概念的結構簡潔明了。最后得出整體性見解“自然進程和人文進程共同構成人類歷史發展”“自然進程加劇文明沖突”等,論述史實抽取材料中呈現的三個階段的自然角度和人文角度相互關聯的史實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審題模式所用方法是理解概念的分析法,建立在概念式教學模式基礎之上。在題目題材新穎、觀點陌生、表述復雜的情況下,是不能過度糾結材料的,而分析概念的角度就使得思維跳出干擾,只要能歸納簡潔明了的概念和結構即能答題。
思維靈活反映智力與能力的遷移,它表現在既能從不同角度考慮同一問題,又能從同一角度考慮不同問題,還不會過度糾結非主要問題,還能運用規律組合分析問題。不同歷史階段的相近社會現象會被不同解讀甚至界定矛盾,這就需要解讀者轉換角度、立場,增強思維的靈活性。相同設問角度不同結構材料一樣的需要靈活作答,如同是原因類設問,材料主體是現象的社會背景就要答階段特征根本原因,材料主體是現象描述就答直接原因,材料主體是現象的后續表現就推理其前身表現。還有不同題材的材料要注意不同側重點,文字類材料要注意語法和語氣,圖片類材料要注意時空背景審主體,地圖類材料注意不同區域特點,數據類材料要注意數據突變點和趨勢。以2019年全國卷Ⅲ第41題為例,此例節選于陳白塵、董健主編的《中國現代戲劇史稿》,以文字型表格羅列了20世紀美國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成的三出話劇,設問要求提出論題論述。
同樣按照概念化審題的步驟解析此例,從題材到概念再到結構最后論述成文,詳答不再贅述。我們此處討論的思維靈活性的重點是要區別不同角度,對比不同題型。此例與前一例不同,首先,材料題材不是學術觀點而是文學作品,這種題材迷惑性很強,學生很容易陷入文學的思維按語文科目作答,成為論述“湯姆叔叔”的故事,完全脫離歷史。如果材料是社論、政令文件等題材,都會出現脫離歷史的狀況,因此要訓練學生保持歷史思維應對不同題材的靈活性。其次,材料中出現同一作品在不同時空被不同解讀的現象,如果學生不具備時空素養也會脫離時空空論改編的“湯姆叔叔”的故事,這就要訓練學生不同時空不同立場應對同一問題的靈活性。最后,兩個例題的設問一定要嚴格區分,論題的表述是結論性觀點,見解的表述是自我主張,這就要訓練學生應用不同語言風格表述的靈活性。12分論文題的題型每年都會變型,學生只能以不變應萬變,盡可能全面地總結區別不同題型。
敏捷性體現思維的效率,思維缺乏敏捷記憶總是很慢總要反復記憶,閱讀速度概括速度都會慢,有的學生會歸因為自身的慢性子,實際上是閱讀記憶效率低、思維程序混亂。敏捷性是訓練的結果,在規定時間內對大腦又快又準確的訓練就能提高記憶力,可以結合節奏頻率技巧訓練。審題敏捷則是速讀材料、迅速提煉關鍵詞、熟練概括概念要素,最后熟練掌握歷史闡述的方法。為說明思維由深刻到靈活再到敏捷的遞進,再以2018年全國卷Ⅱ第42題為例。題目史料節選于陳真等主編的《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一書,提供了張之洞創辦近代企業漢陽鐵廠進程的案例,設問要求提煉啟示予以說明。
依然按照概念化審題的步驟,題目題型分析如下:1.材料題材是常規史料,論述時直接歸納材料時空特點。2.材料概念“現代化”在設問中直接提到,而且是常規概念,可以避免作答偏題。3.啟示類表述為對當代的影響,論題類表述為對應時空的階段特征,二者要靈活區別。所以雖然依據的是同一種審題模式,但不同題型從題材到設問再到語言表述都要靈活區別。當然初始階段只能較慢地按照步驟進行分析,但經過有序強化的訓練,解答步驟會轉化為潛在認知機制,能夠直至做出快速的反應。思維既規范又敏捷不僅推動學生思考的進程,還會促進學生構建概念的網絡結構體系。
具備了上述三個層次的思維,已經是邏輯嚴謹、規律有序的思維,但要達到高級的思維,還應使思維具有創新性。思維創新是以感知、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思維主體提出新的假說,創見新的理論,形成新的概念,基本形式包括辯證思維、想象思維、逆向思維、直覺思維等。
再結合前述例題來說明如何運用創新思維尋找新穎的審題角度,如辯證思維就可運用于第一例。第一例中根據材料直接得出結論“自然進程帶來文明沖突”,材料中的論據資本主義侵略、一戰及二戰等是高中階段世界史部分側重講解的內容,是“根據材料”的作答。若具有辯證思維的話,這些論據稍作發散就可聯系到文明沖突后人類社會秩序的不斷規范,如一戰后國際聯盟的產生、二戰后聯合國及貨幣市場等其他體系的建立,然后得出結論“歷史在規范中進步”。這一結論雖不是材料作者主要傳遞的信息,但世界體系的內容也是世界史學習的重要部分,屬于“聯系所學”的作答。再如第二例中學生具有想象思維的話解題角度就能抓住三個時間點,根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思潮想象出人物的不同時代形象,最后得出論題“文學創作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比如逆向思維可運用于第三例,材料中表述細節多,歸納概述啟示還是有難度的,這就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從設問切入。設問要求作答現代化的啟示,可以根據產業現代化的概念要素列出答案要點,如生產組織形式、能源結構、資本結構、市場需求等,再用材料中對應的表現充實要點即可。
綜上所述,思維是否深刻、是否靈活敏捷以及是否新穎是區分學生思維的指標,同樣的班級、同樣的教師之所以呈現出了不同發展層次的學生,就是因為固定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所有學生的思維層次。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不同學生不同的思維優勢,因勢利導地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歷史學習提出明確要求,即利用分析、綜合以及比較的方法給出最合理的推論,這就是對思維的要求,不再只是對知識的要求。所以缺少思維的歷史課堂教學,只能是過往歷史事實的堆砌,喪失了學習歷史的實際效能。只有發展了思維能力,具備了研究能力,才是高考選拔人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