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街初級中學 陳于青
在頑固僵化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作業(包括但不限于初中數學作業)在師生、家長的認知中,儼然已經形成了“書面化、計算式、唯答案、課外性”等呆板印象,特別是數學視閾下的家庭作業設計,普遍存在“重量輕質”的題海思維.如此一來,初中數學作業如同牢牢套在初中生身上的枷鎖,既不能發揮學生與教師交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橋梁作用,也不利于初中生數學興趣、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初中數學作業設計亟待制定新的策略.
一言概之,雙減政策的內涵為“書面作業減量化、校外課業校內化”.其中,書面作業減量化是一個硬性要求,雙減政策中有著清晰的界定,如初中階段學生的書面作業設計要求“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根據相關解讀,“不超過90分鐘”的要求涵蓋了各科書面作業的總時長,具體到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方面,控制作業量是一個必然的舉措[1].而校外課業校內化是一個柔性要求,雙減政策杜絕的是學科類輔導,并不限制文體藝術等方面的校外培訓行為,但要求各地嚴格審查審批,確保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資質,倡導非盈利運營模式,同時嚴格杜絕資本化現象.在校外培訓方面的“節流”基礎上,雙減政策要求“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由此,一部分初中數學作業必須改變形式、創新內容,以適應課后服務環境.結合雙減政策內涵的解讀,不難發現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傳統場域發生了巨大嬗變,教師身兼數學作業的設計者、引導者、管理者、評議者等多重身份,理應在初中數學作業優化設計、履行雙減政策要求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以“初中數學作業設計適應課后服務環境”為前提,經過優化的初中數學作業,應符合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首先,多元化形式.直觀上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仍以書面形式為主,為了實現有效優化,可在書面作業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摒棄單一的“數學題目”,轉向數學隨筆、數學日記、數學評論、數學調研報告等多元化形式,避免學生陷入“被動答題”的狀態.其次,多主體參與.傳統的數學作業設計,出發點是學生獨立完成,期間可獲得的外部協同、協助較少.多主體的參與能打破“作業孤島”的現象,強化數學作業的媒介作用,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長、學生之間的互動.再次,多途徑實現.除了書面作業一種途徑外,口頭表達、社會實踐、演講辯論等也可以作為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方向,在學校課后服務場域內展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最后,多角度評價.消除教師評價數學作業的唯一性,將評價作為一種權利,釋放給學生、家長及其他社會主體,這樣可以從多重立場檢驗數學教學效果[2].
從數學的本質出發,可以將數學這門學科看作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轉化”.相應地,初中數學作業作為初中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也應該強調“對抽象內容的生活還原”,即在優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知行合一為目的,引導初中生數學思維逐步從淺層表象向高階深度躍進.例如,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開篇的主題便是“我們與數學同行”,第一部分全面建構起“生活·數學”的聯系,整個單元數學作業的設計,都可以跨過單一的“書面做題”形式,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發掘數學要素.具體策略實踐中,依據循序漸進的作業設計理念,如第一階段側重于“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第二階段側重于“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第三階段側重“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思維,還能夠強化“抽象-具象”思維的轉換能力.
核心素養凝聚了一個學科的價值,是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必須重視和遵循的要素.以核心素養為目標,數學作業設計不僅要考慮常規的“數學運算”,還要將直觀想象、數學建模、數據分析等核心素養滲透到作業中,以此來豐富數學作業內容、提高作業價值密度;結合蘇科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部分,在作業設計中突出對“直觀想象”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陷入勾股定理簡單應用的桎梏[3].比如,采用“調查報告”的形式設計數學作業,允許學生自由組建調查小組,自行篩選生活中“從直觀上看存在直角”的物體,再利用勾股定理驗證結論.采取類似的數學作業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向深度學習狀態發展,即不滿足于“已知條件下的求解”,而是通過自行觀察、提出假設、建立模型、收集數據、嚴謹計算等一系列流程,最終驗證結論.對比傳統數學作業僅僅是“提出問題”的方式,這種作業設計相當于建構了“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展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本質上是對學生數學差異的尊重,因為每個學生的天賦(即“優勢性智能”)是不同的,故個體維度所喜歡的數學作業形式也必然存在差異.根據加德納提出的八種智能,教師可以在設計初中數學作業的過程中,采用開放性、多途徑的表現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最大程度發掘學生的智力潛能.例如,依據蘇科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8頁“7.1 普查與抽樣調查”的課后練習,將原題目改造成“調查我班同學最喜歡的影視劇”,具體調查內容、指標設計、工具選用等交給學生自行設定.這樣設計的好處在于,學生對什么感興趣、在哪一方面更擅長,就會自覺選擇哪一類指標和操作形式.再例如,常規的調查方案中,一般是按照影視劇的類型(言情、動作、文藝等)設定指標,但如果學生觀察能力很強,可以按照“道具種類多少、主角臺詞功底、戲劇情節沖突”等設定指標.
此外,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有利于他們契合自身優勢和興趣,更有創意地完成數學作業.例如,一些學生日常操作電腦的機會較多,熟練掌握了各種作圖軟件、辦公軟件,這樣就可以允許學生利用表格、圖例或報告等各種形式展現作業內容;又如一些學生演講口才較好,可以將自己的調查、分析、統計成果轉化成視頻,提交作業的方式轉化為“錄視頻報告”,上傳到班級公共溝通平臺上(如微信群).
作業具有橋梁、媒介的作用,在家校合作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應積極引進多主體評價機制,形成多立場評價體系,這也是打破“教師獨大、唯答案論”的有效手段.在具體策略的制定上,一方面可利用互聯網平臺渠道,消除多主體評價的時空隔閡,這樣即便教師評價缺位,學生的作業成果也不會被埋沒[4].另一方面,要明確不同主體的評價范圍.教師主要從數學專業角度,對數學答案、過程、方法等進行分析,加強作業評價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引領作用;而家長主要從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總結,提出學生數學作業的優勢與不足.
立足雙減背景,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的“份內任務”是通過控制作業總量、完成作業時長、作業結構及難度等指標,有效減輕學生負擔,以此保障學生身心健康,避免家長陷入教育焦慮.但同時,雙減政策也強調了“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這意味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與踐行,并非是對數學作業“一減了之”的簡單操作,而是要進一步優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以達到“控量減負”和“創新增效”的協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