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俊
當前,全球正處于科技和產業革命深度融合,全球產業轉移、產業鏈重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深圳從1979年蛇口工業區成立,到1985年創辦了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園——深圳科技工業園,一方面,園區自身實現了從“生產要素集聚1.0”到“創新發展4.0”的變革,園區布局更加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加強,創新創業環境明顯改善;另一方面,深圳也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躍遷,從一個比拼廉價勞動力的加工裝配基地,到模仿性制造中心,再到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本文結合深圳市產業園發展現狀,深入分析產業園“載體轉型帶動產業轉型”“載體創新帶動產業創新”中出現的問題,從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四螺旋”模型的內在機理著手,提出“十四五”時期深圳產業園協同創新發展的路徑與策略。
國內外學者對產業園區創新發展進行了較多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包括增長極理論[1]、產業集群理論[2]、孵化器理論[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4]、人力資本理論[5]、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理論[6]等,這對園區的創新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因不同園區在資源稟賦、產業規劃、發展戰略等方面不同,這些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本文以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視角,運用“四螺旋”模型,來探討產業園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的路徑與策略。
在“四螺旋”協同創新生態體系里[7][8],通常有四個創新主體,分別為政府、產業集群、學研機構、創新平臺,因此也被稱之為“四螺旋”協同創新生態體系。在這個創新生態體系中,政府是政策的創新主體,產業集群是技術的創新主體,學研機構是知識的創新主體,公共服務平臺則將信息、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有效銜接起來,實現各創新主體價值最大化,從而在生態體系中形成螺旋式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作為政策的創新主體,政府在園區的全生命周期里都發揮著重要的導航者、服務者、協調者與監管者等職能作用。產業園區具有強烈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屬性,而且往往投資規模較大、運行周期長,倘若政府作為園區建設的主體,雖然可以調動各路行政資源,高效推動前期各項工作,而且在產業招商中可以選擇符合區域產業導向的優質企業,但政府作為園區投資運營主體,存在融資壓力過大、政企不分、行政意識較強、市場化運作不足等問題。因此,園區開發運營模式,應是具有一定的制度約束,在政府支持下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對于一些不能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園區,如定位為基礎科學研究、公共技術服務或者彌補產業鏈空白等的園區,則需政府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政府作為“四螺旋”協同創新生態體系中的政策創新主體,其最大的作用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構建產業園發展所需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作為技術的創新主體。相較于過去,“十四五”時期,園區產業招商有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更加重視企業之間的聯系,重視上下游供應鏈的打造。首先“聚核”,即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引進核心企業。園區的核心企業也被稱為奠基石、聚寶盆。其次“聚鏈”,即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協同和吸附效應,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園區,上下游企業圍繞“核”企業進行分工協作與互動。最后“聚網”,即園區引進生產性服務業,為“核”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外延支撐,以便更高效整合業務和資源,進一步降低生產和研發的成本。這樣打造出的產業集群,是企業鏈、價值鏈和空間鏈幾個維度相互對接匹配達到市場均衡的結果。
在“四螺旋”協同創新生態體系中,學研機構是知識、技術、人才的主要貢獻者。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大量科研成果因無法精準把握市場需求,或缺乏資金、缺少相關支持等,很難成功市場化,從而跌入“死亡之谷”,被束之高閣。這就需要增強學研機構與產業的聯動,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融合。學研機構應結合自身科研優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以此探索“聯產聯動”新模式,讓學研機構真正發揮協同創新作用。發揮學研機構知識創新主體的作用,需建設一批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如支持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創新資源,牽頭設立創新聯合體,建設若干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在產業園區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驅動因素。在園區1.0時期,廉價的土地以及優惠的稅收政策,是吸引企業入駐的主要因素。之后,園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是企業考慮的主要因素。而目前,除了上述因素,企業更加看重園區的運營服務,也就是園區搭建的各類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深圳“十四五”規劃也反復強調要建立與產業集群配套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搭建技術轉移、金融科技、政策輔導、人才引進等增值服務平臺,改變創新資源“碎片化”的分割狀態,從而實現各創新要素從“物理集聚”向“深度互動”轉變,讓企業不僅“引得進”,而且“留得住”“長得快”。因此,以產業培育為核心,與戰略支撐服務機構合作,搭建企業所需的各類創新服務平臺至關重要。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產業實現了“深圳制造——深圳智造”的跨越發展,隨著產業形態的演進和更迭,產業空間也經歷了從簡單的工業集聚到圍繞主導產業布局上下游產業鏈,再到集制造、研發、生產生活配套為一體的產城融合社區的轉變。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將深圳產業園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基本上每十年是一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要素驅動階段(1978—1986年)。改革開放初期,深圳承接了香港轉移而來的大批“三來一補”企業。這些企業就近布局在蛇口和羅湖地區,利用政府的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利用便捷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不斷聚集逐漸形成一個個工業區。此階段的產業園主要生產五金、電子、塑膠、工藝品、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的小商品,沒有明確的產業定位,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低。由于沒有統一的管理,園區極少布局公共生產和生活配套,除了零星的零售商店,園區建設主體主要為廠房和工人宿舍。這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園區有早期的蛇口工業區、沙河工業區、上步工業區、八卦嶺工業區等。
第二階段:產業主導階段(1987—2000年)。20世紀90年代,“三來一補”企業達到深圳市引進項目的一半以上,這時深圳主動放棄工貿紅利,以市場為導向開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1987年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1993年底出臺決議,停止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以此確立了“科技興市”的方針,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中心工作,有針對性布局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逐漸形成第二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因此,在產業主導階段,一方面,第一代工業園區開始轉型,如上步工業區開始向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和專業貿易市場轉型,逐漸成為著名的華南地區電子數碼產品集散地。另一方面,深圳市由點及面布局科技園區,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1996年,深圳市整合中國科學技術開發院、深圳科技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村,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園。1997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發展規劃》提出對現有低能級產業進行清退和轉型升級,大力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第三階段:創新轉型階段(2001—2010年)。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面臨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的嚴峻考驗,其中土地資源緊缺問題尤為突出,亟需轉變空間供給模式,重構產業空間。為此,2001年,深圳市發布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規劃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對產業帶內各片區進行合理分工,明確定位,建成交通便捷、通信發達、功能完備,集高科技產業化、研究開發和高等教育于一體的產業密集區。其中,繼續鞏固信息產業的主導地位,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計算機、網絡與通信、光電子、數字視聽等信息產業。同時,為了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鏈的優勢,2009年出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規劃(2009—2015)》,規劃范圍包括深圳灣、留仙洞、大學城、福永北——沙井等區域的園區,著力推動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切實加快新型高科技園建設。這一時期是產業園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技術產業帶逐漸成型,形成了數字電視、通訊設備制造、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軟件開發等六個比較成熟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同時,產業園走向了功能復合化發展之路,承擔創新、研發、制造等功能,具有代表性的園區如:蛇口火炬產業園、深圳文化創意園 、平湖現代物流基地 、中海信工業園等。
第四階段:產城融合階段(2011年至今)。作為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不斷對創新載體進行轉型升級。一方面,依托重點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園區,加大國際創新創業資源的集聚,積極搭建“全球創新創業直通車”。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或者產業帶的布局,而是依托重點園區,積極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即發展以先進制造為主體的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從而構建全產業生態創新體系,實現由“點——軸”式的帶狀發展轉變為“創新核心區+高新制造”多層級、多形式的產業創新網絡。這一階段,深圳產業園區逐漸向產城融合社區轉型,在產、城之間統籌兼顧,園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同時搭建金融、技術等創新平臺,注重教育、醫療、商業等的配套,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至此,深圳產業園發展實現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到“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轉變。
目前,深圳各類產業園多達10000多家,且75%以上的企業和80%以上的工業產值都集中在產業園區,可見園區經濟是深圳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在產業空間日益緊缺、產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發揮產業園強產業鏈、育創新鏈、優服務鏈的平臺載體作用,也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
一方面,全市部分區域產業用房很難滿足高端智能制造企業的用房需求。如根據近期龍崗區產業用房普查數據,龍崗區具有獨立邊界和管理主體的產業園區共有1084個,占全區產業用房的43.64%,總建筑物數量32968棟,總建筑面積約1億m2,共入駐企業136773家。八成以上產業用房建成年限超過10年,其中建成年限大于15年的占49.72%,10~15年的占32.91%,10年以下的產業用房僅占17.38%。調研發現,目前龍崗區最稀缺的產業用房是圍繞50億元以上級企業需求的大平層(單層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高層高(單層層高6-9米)、寬柱距(大于10米)、大載荷(2000kg/m2)、大電梯(載重5噸)的工業廠房,而龍崗區單層面積5000-10000m2的廠房占比較少,六成以上廠房單層面積不足1000m2。另一方面,全市普遍出現產業用房與商業用房混用的現象,一部分制造業企業分布在辦公、商業等用房中,又有很多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入駐在廠房之中,存在安全隱患,同時也不利于產業的集聚。
為了提高工業用地的使用效率,2013年,深圳市首次在工業用地門類下增設M0新型產業用地。與傳統形態的工業用地相比,M0新型產業用地可以更好地融合研發、創意、設計、中試、無污染生產等新型產業功能。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M0過度地產化,M1走樣為辦公樓宇或商業用途的現象。調研發現,隨著樓市的調控升級,一些傳統房地產商轉型為產業地產商。產業地產以產業為主導,以產業孵化與產業投資為核心搭建產業生態,地產只是形式,本質是產業。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產業地產開發商以工業項目立項拿地,拿地后進行土地用途變更,轉變為商用或者住宅項目,即明為產業地產,實則為了便于獲取土地,更多的是“房東”模式,導致園區住宅化、睡城化。根據相關調研數據,“十三五”期間,深圳市改造完成的綜合整治園區,相當部分園區私自改成了文創或辦公用途,擠占了制造業發展空間,這也是近年寫字樓宇供大于求,空置率攀升的重要原因。
招商是園區發展的關鍵,園區招商需要有頂層設計和前瞻性,需要結合實際和自身優勢,以此確立園區的主導產業。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園區依然存在“有園無業”“有業無鏈”的困境,部分龍頭企業也沒有發揮輻射和牽引作用。一些園區在建成之后,招商引資吸引來一些企業,但這些企業沒有明顯的上下游關系,沒有形成產業鏈條,園區僅靠收取房租來維持運營,其本質是地產化;一些園區招商工作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缺乏周詳規劃,最后以不了了之告終;一些園區在招商時不考慮園區實際情況和產業稟賦,定位雷同,招同類高科技、高新產業,致使園區之間陷入惡性競爭;也有一些園區迫于盈利的壓力,“騰籠換鳥”過程中,放寬企業入園的門檻,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園區發展除了追求經濟效益之外,在園區運營上也需深耕細作。園區發展經歷了1.0到4.0 的演進,與之相對應園區的運營服務也在不斷升級。園區4.0產城融合社區階段,以產業創新生態運營為核心,構建產業資源平臺,通過園區創新服務平臺,提供線上線下的政務、金融、人才、商業等增值服務。而全市特別是原關外地區很大一部分園區還停留在傳統租賃經濟階段,租賃收入仍是園區運營方最主要的收入指標。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市有三成產業園為個人運營,無法人運營主體,甚至無物業管理公司。許多產業地產園區,產業運營團隊還是清一色的地產背景人員,其專業性和產業視野比較欠缺,園區運營、公共服務基本停留在概念上。這種運營模式則需通過不斷提高租金水平來平衡園區運營管理成本,致使園區租金不斷上漲,超出多數企業可承受的范圍。
在“四螺旋”協同創新生態體系里,政府作為政策的創新主體,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在園區的全生命周期里發揮著重要的導航者、服務者、協調者與監管者等職能;作為技術的創新主體,創新型產業集群通過“聚核”“聚鏈”“聚網”三步驟來打造,從而實現企業鏈、價值鏈和空間鏈等維度相互對接匹配[9];學研機構作為知識的創新主體,則結合自身科研優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為企業解難點、破痛點、供支點,需以產業培育為核心,與戰略支撐服務機構合作,改變創新資源“碎片化”的分割狀態[10]。因此,如何破解深圳市產業園發展面臨的問題,需要發揮不同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作用,真正做到多方協同和深度融合,實現全創新價值鏈的共贏。
一是根據空間載體與產業相匹配原則,通過政府新建、國企合作新建、國企統租改造、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等方式,多途徑籌建一批高標準產業用房,滿足高端制造企業的用房需求。二是探索推廣“國企+社區+民企”的合作模式,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園區改造運營。通過社區、民營資本與政府投資相結合的形式,對老舊工業區進行聯合改造運營,降低對國有資本統租模式的依賴性。三是對于不同階段企業的空間需求,打造專業化、多元化的眾創空間。積極與高校、企業、投資機構等主體合作,實施“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鏈式孵化服務體系,積極打造既符合初創型企業,滿足快速成長企業的空間需求和資源,以此構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特色眾創集群,培育深圳特色的創新型企業。
一是加大產業空間整體統籌規劃力度,嚴格把關M1轉M0,保障基本工業廠房供給。同時,對于產業園的目標定位、配套商服比例、自持以及最高銷售面積等予以明確規定。二是進一步優化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對產業園區進行分區、分類、分級管控,對于符合政府產業引導規劃的星級園區,給予稅收獎勵或租金補貼等政策性獎勵。三是嚴格規范產業用房租賃市場,嚴厲打擊違規收取水電費用、虛增面積、收取高額物業服務費、隨意轉租分租等增加承租人用房成本的違法違規行為。
一是根據《深圳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和《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等文件,結合園區產業定位,實施靶向定向招商,圍繞“鏈主”企業布局產業用地和空間。以實體制造業為重點,引進“鏈主”企業。重點支持系統集成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拉動作用大、年產值不少于100億元的制造業企業作為鏈主企業。二是注重與周邊園區協同發展、差異化發展,通過聚核、聚鏈、聚網的方式,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形成產業生態為基礎、自然生態為保障、社會生態為支撐的“一體兩翼”創新生態體系。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園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打造屬于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一樓一產業、一園一品牌、一區域一特色的產業集群。
一是重視產業園運營、服務人才的隊伍建設。組織園區運營服務骨干人員的專業培訓、外出考察交流,同時對優秀的園區運營人員給予獎勵。二是搭建智慧化公共服務平臺,為園區企業解難點、破痛點、供支點。搭建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市場服務、人才服務、信息服務、經營管理服務等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提高管理效率及服務水平,為企業全生命周期保駕護航。三是創新園區服務模式。由傳統的“物業租售模式”向“投資共生模式”“服務模式”轉變,為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科技、人才、咨詢擔保等增值服務。如建立產業配套服務體系,通過成立產業投資基金,入股園區企業,共享園區企業的成長收益,使資產增值,提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