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 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開始全面部署,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歷史、立足當下、面向全球、著眼未來,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提出了應對人與自然新型關系的新戰略新思路新策略;回答了許多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態問題。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最大生態問題是,工業革命以來發展引起的氣候變化后果越來越嚴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緊迫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負責任大國領導人的胸懷,積極推動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提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雙碳”目標,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走在了世界前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的情況下,發展經濟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改革開放后的較長時間內,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大量投入勞動力和資源粗放型增長方式來實現。資源大量消耗并低效利用,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對此,黨和政府在上個世紀90 年代中期就意識到要轉變發展方式,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敏感的意識再加上資源環境問題的逐漸突顯,最終促成了對生態認識的徹底轉變,形成了生態文明戰略,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提升到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并列的戰略層面,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黨的十八大之后,生態文明理念在我國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共識,我國的生態文明實踐受到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研究生態文明發展規律,對我國生態文明發展乃至人類生態文明發展予以高度概括,形成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概括出“八個全面”和“十四個堅持”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略。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提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綠色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了科學而系統的回答。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形成了面向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包括生態的發展戰略、發展路徑、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等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采取綠色發展方式來推進,堅持綠色發展必須適應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需要對自然界有新的認識,在確立綠色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要建立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等觀念的基礎之上,需要將綠色發展拓展為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堅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深對自然規律認識,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發展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規劃,用更高標準去實現,需要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新歷史階段,將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生態文明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需要貫徹四大核心理念,即樹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生態自然觀;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新經濟發展觀;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系統觀;樹立環境就是民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政績觀。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握了現代文明和科學技術發展規律,揭示的是現代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因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生態文明發展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
生態文明發展的關鍵在于補齊生態系統的短板。當下的生態系統最大短板是來自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全球氣溫升高,極端氣候頻發,成為對人類生存最大的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緊迫課題便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當前人們對氣候變化認識越來越趨向溫室氣體排放,碳減排成為關鍵點以及行動的主要方向。然而,碳減排并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自然選擇,而是一種目標導向的理性選擇,也就是說,不進行碳減排并達到減排目標,那么因碳排放引發的溫度上升和氣候變化會成為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要制止這種情況發生就必須進行碳減排。盡管如此,在碳減排問題上還是存在一些矛盾或困境,如由誰來率先或高強度地進行碳減排?怎樣對待碳減排引發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
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借助化石能源消耗來實現的,因此,碳排放實際上就是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長方式尚未轉變的情況下,碳減排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這使得在碳減排問題上各國之間產生了博弈,主要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博弈。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一方面有對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面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難題。因此,讓發展中國家進行高強度的碳減排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還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大碳減排力度是比較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向世界承諾實現“雙碳”目標,其背后最重要的理論支撐是對經濟發展的新認識,對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新認識。這種新認識最集中地體現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表達了對良好生態的追求,而且闡釋了生態即生產力的觀點,為碳減排和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依據。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這一新發展觀,是迄今為止對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最重要的詮釋,為可持續和綠色發展提供了一條現實的道路。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到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就是我國向世界承諾的“雙碳”目標。能夠向世界莊嚴承諾要實現“雙碳”目標,體現出的不僅是一種大國的責任和擔當,而且還有很強的底氣。這種底氣來源于對碳減排的認識,來源于對碳減排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的新發展機遇的認識。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挑戰和機遇并存的戰略選擇,短期內挑戰大于機遇,長期則機遇大于挑戰。因此,實現“雙碳”目標必須處理好這一短期和長期的辯證關系。要處理好這一關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具備有戰略眼光和把握全局能力。對于我國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如果沒有對該問題的深刻認識,那么很難作出這樣的選擇。我們提出在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特別是在《巴黎協定》對發展中國家規定的碳中和達成時限范圍內實現該目標,足見中國的擔當和自信。根本來說,這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作出的選擇。
實現“雙碳”目標已經成為我國的發展戰略,推進該戰略實施必須全國整體協調行動。黑龍江省是生態大省,在實現“雙碳”目標上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要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作出更大的貢獻,必須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指導本省找到有效實現“雙碳”目標的途徑。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把黑龍江省的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冰天雪地也變成金山銀山,是黑龍江省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黑龍江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實現了這樣的轉變就有了達成“雙碳”目標的基礎和保障。
依靠科技進步支撐把生態文明發展落到實處,就要把黑龍江省實現“雙碳”目標的突破點立足于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基礎上。無論發展生態文明,還是實現“雙碳”目標,都必須以創新發展方式為前提,都必須建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的基礎上。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形成和發展,這是種歷史性機遇。把發展生態文明和實現“雙碳”目標作為突破口,可以贏得綠色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雙未來。
要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描繪好美麗龍江壯麗畫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倡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一個宏偉目標,也是一個重大戰略目標,是實現永續發展和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支撐。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思想,把建設美麗龍江作為理想目標,不僅是對建設美麗中國所做的貢獻,而且也是龍江振興的著力點。在這一目標引導下,推進黑龍江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本省的“雙碳”目標,不僅有了明確的方向,而且也有了巨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