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副教授 戴明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應用型高校作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支重要組成力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類新型院校。雖然目前此類高校的定位與發展已經基本成熟,但其適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還處在各自探索階段。應用型高校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為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不僅要落實專業知識教育,使學生能熟練運用未來職業所需的各項技能,還應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其成為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大學生。
應用型高校應認真研究自身“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實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開放并拓展育人場域,突出實踐育人地位,從強化和深化實踐主題、內容,到細化和豐富實踐載體、形式,建立“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完整運行機制,凸顯實踐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指向性意義。
在“第二課堂”運行上,要以“應用型”學生為本,注意“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的校本化和個性化、差異化,針對學生職業素養習得、興趣愛好培養、身心健康鍛煉、意志品質養成等需要和目標,通過教學組織、學生管理、自主選擇等方式,搭建校內實踐活動平臺。既從專業延展角度的學科競賽、“大創”訓練等學習實踐活動入手,又從校園文化建設角度的社團活動、素質拓展、志愿服務、文體活動等校園實踐載體切入,并強化其在學生群體中的感染力、吸引力,不僅拓展學生的工程實踐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涵養職業品行、踐行職業追求,更提高學生在工程實踐活動中的情緒管理、溝通和表達等可塑性、競爭力,提高自覺自律能力和堅韌不拔的耐力,錘煉品格修養、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等大學生基本素質。
在“第三課堂”運作上,要始終注重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必須緊密結合,搭建以社會參與、社會觀察、社會調研、實習實訓為實踐要素的校外實踐育人平臺,基于學生應用型技能與素養在生活中的再現、遷移與應用,利用“第三課堂”所具有的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組織、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在“三下鄉”活動、公益服務等各類社會實踐,特別是實習實踐、生產實踐、勞動實踐、就業創業實踐實訓等與職業相關的實踐活動所創設的職業道德、意志品質養成情境中,通過親手做、親眼看、親身體驗和實踐,讓學生在看、學、思和環境情境介入中學習提高,感知、體驗和理解職業與生活,豐富社會閱歷、積累工作經驗、拓展工程素質。同時,學生在實踐中看到、聽到,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技術能夠改造世界,能夠給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讓自己得到應有的社會尊重和地位,會使學生獲得職業自尊、自豪和自信,從而對職業未來充滿期待。
應用型高校與產業是互為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要想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必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協同,實現高校與產業一體化育人模式新生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實施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對傳統育人渠道、場域、內容的深化和變革。
實施“企業思政”。應用型高校要精心謀劃產學合作、產教融合,各方不僅在專業技術領域,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實現協同育人。建立企業引入機制,引入企業優秀人才,以特聘教授身份進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環節,把企業成功發展案例、企業先進文化內涵、企業優秀職業精神等,直接或間接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使教學環節呈現濃郁的產業色彩,激發學生學習的真實感和積極性;利用企業資源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并發掘企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學生進入企業參觀、考察、調研等實踐環節中,組織他們與企業精英或勞模進行交流互動,使他們更多接觸企業的先進理念、發展價值,以及企業與高校產生職業銜接的實踐基礎,在專業素養和思想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關聯企業進行的專業實習中,要與企業攜手,改變以往專業實習單一注重或過于注重專業技能培養、職業道德教育被邊緣化的傳統,把企業管理、操作工序、企業文化中涉及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養成,作為共同的、并行的實習目標,在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熏陶。
實施“行業思政”。應用型高校要著重建設由行業領導干部、企事業優秀管理者、科學家、行業先進模范、技術骨干以及名師大家等組成的“大思政”隊伍,將企業、行業、產業、市場等作為思政要素提取的有效載體,深度挖掘并梳理產業行為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操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深化思想引領;搭建展示平臺,宣傳行業成就和行業中應用型人才的發展成績,強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引導學生認同并融入行業發展,建立行業從業榮譽感,激發在行業中實現個人發展的使命感;強化人文關懷,與行業協作建立養成機制,貼近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從教育取向上教會他們認知職業、了解行業、把握產業發展形勢的能力,培養和提升他們的就業親和力和吸引力,強化他們職業持續發展的能力和信心。
應用型高校要堅持和強化富有取向性、針對性、創新性的具有應用型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要素,緊密貼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強化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工程文化、區域文化的熏陶。
注重企業文化熏陶。與行業、產業合作,利用應用型高校特有的產教融合機制,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觸角,搭建“以文化人”的特色應用型校園文化平臺,助推企業文化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既“走出去”,組織學生走進行業、產業進行實習、實踐活動,又“請進來”,開展企業精英、模范、成果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盡早感知優秀企業在生產實踐中凝練、形成的先進的企業愿景、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等企業文化,使學生增強對優秀企業文化乃至企業本身的認同和向往。同時,促使學生根據企業文化需求,明確自己應該具備的基本職業素養,有意識地打造自身適合企業文化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乃至行為方式、生活方式。
注重工程文化培養。應用型高校要從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定位取向,積極引入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工程實踐體現的工程文化現象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積極構建針對工程文化的課程教學、現象研究、基地建設、環境塑造、活動開展、文化傳播等“六位一體”的工程文化育人體系,使學生明確工程活動作為復雜的系統的社會現象,不止于技術維度,還有經濟、管理、生態、社會、倫理、歷史、哲學等多個維度;也不止于技術要素,還有包括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知識和文化等諸多非技術要素,懂得從文化的角度完善工程的運作,并學會自覺運用關于工程的工程思維、決策程序、設計規范、建造標準、管理制度、施工程序、操作守則、勞動紀律,甚至環境和諧、審美取向、習俗習慣,更好地為未來的工程決策、規劃、設計、生產、建設、運行和管理等環節服務。以此,引導學生聚焦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技術文明所需的勤勞、勇敢、專注、細致等品質,形成對工程文化、技術理性應有的敬重與追求;啟示學生在注重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強化一絲不茍和敢于擔當的工程態度、固化精益求精和精雕細琢的工程理念,以及對事業的認同感、責任感,并將其在職業化的工程實踐活動中內化成個人品質,成為工程技術人才自身的主觀精神狀態和人格特質,從而在未來的工程實踐中能夠自覺地成為優秀的工程應用型人才。
注重區域文化感召。應用型高校要基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向,注重發揮區域文化資源的優勢,強化區域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積極開發利用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或特色文化資源,既側重區域文化的教育與影響,使文化熏陶體現本土特色,將其與學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同頻共振,又積極汲取區域文化所蘊含的精髓和特質,以及其傳達的正向的理念、價值、方法,將其與學生的個人發展形成緊密關聯。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區域文化相關選修課、開展系列區域文化講座、舉行大學生區域文化知識競賽和地方文化品牌創意大賽,特別是組織豐富多彩的參觀考察、社會調查、民意調研、實踐采風、文化交流等活動形式和渠道,突出省情、社情、民情中的地方特色,彰顯地域魅力,使濃郁優秀的區域文化,包括具有典型地域特質的革命精神、典型人物,以及熱情、淳樸、友善的民風,乃至具有獨特地域和民族風情的歷史、風俗、景觀、非遺、音樂、藝術、美食、節慶、傳說等,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吸引和影響,從文化感召角度,提高學生對區域經濟社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激發他們立足地方,為區域社會積極貢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