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重陽 成龍
內容提要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成功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中國式現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也不同于蘇聯傳統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而是符合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對當今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獨特創造和獨特貢獻,其獨特性主要包括: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在經濟特征上表現為實現所有制結構與市場經濟的突破創新;在政治優勢上表現為確保人民當家做主權利的真正實現;在文化品格上表現為博采優秀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共促發展;在發展動力上表現為以改革開放創新引領國家持續發展;在世界構想上表現為胸懷天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勁動力,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中國式現代化深刻地表明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的現代化道路,不僅具有世界現代化一般意義上的共同性,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更具有中國式的獨特性,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②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偉大成就打破“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現代化的獨特創造,顯示出超越代表資本主義的美國式現代化和傳統社會主義的蘇聯式現代化的巨大優越性,凸顯出獨特的價值取向、經濟特征、政治優勢、文化品格、動力機制和世界構想。
在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圍繞資本、國家和人民的關系,先后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分別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美國式現代化、以國家為中心的蘇聯式現代化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
美國式現代化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③資本運行的競爭和增值原則就是美國現代社會的構成原則,在其價值取向上,首先強調資本至上邏輯。美國現代化發展堅持以資本為中心,資本則追求利益最大化。美國政治決策常常將民眾利益和資本利益本末倒置,更多偏向私營部門尤其是大型公司的利益,而忽視普通勞動者的利益。資本至上的現代化發展邏輯,因片面追求利益、狂于征服自然、熱衷過度消費等,撕裂了人與自然、社會乃至人與人的關系。其次是強調美國優先邏輯。“美國優先”深植在美國政治基因中。早在1891 年,美國共和黨就把“美國優先,世界第二”納為選舉理念。“美國優先”的實質就是美國霸權,其最終目標是要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美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本著優先美國的原則,加速全球擴張,不斷打壓和排擠其他國家,消極對待多邊合作。在社會蓬勃發展時期,美國將本國高污染產業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在遭遇經濟嚴冬時,又通過各種手段加速全球資本回流美國本土。美國作為壟斷資本主義的超級大國,其壟斷資本從二戰后一直主導著全球化的趨勢和方向,通過控制國際經濟貿易獲取資本的超額利潤。
蘇聯式現代化是國家主導的優先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國家政權為核心,權力高度集中于黨中央,以國家工業發展為首要目的。一方面,蘇聯對自身制度認識存在優越感。面對外圍帝國主義的強大軍事和經濟包圍壓迫,蘇聯采取高度集中的體制措施,開辟了不同于市場經濟的經濟體系和新的工業模式,這是一種“追趕跨越”式現代化之路。在蘇聯建立的早期,人民群眾的需求是比較單一的,也能從犧牲個人的角度來助力國家發展,他們積極響應國家發展的需要。“蘇聯依次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人口革命,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斐然,醫療保健日臻完善”④,制度優勢得到體現。另一方面,蘇聯未能及時認識到理論脫離實踐的錯誤。高度集中的制度在讓蘇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之路上展現了優越性。但是,大規模地、快速地實行農業集體化,不斷制定過高的目標,極大地遏制了農民的積極性。由于過度重視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民生問題,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匱乏,其他消費品嚴重不足,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民日益不滿,蘇聯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也無法持續健康前進。
中國式現代化在價值取向上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中,始終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充分尊重并發揮人民的創造精神,因此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忱和積極性參與到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活動中。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流血犧牲,建立了新中國。此后至改革開放前夕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奮發圖強,徹底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積極融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共產黨著力解決了人民群眾最關心和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實干興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成為國家的戰略目標。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James C.Hsiung)認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建立起了新中國,從此,中國人民的命運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而他們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中國重返世界舞臺中央;現在,實現國家復興的任務落在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新一任中國領導班子上,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了實現國家偉大復興的夢想”。⑤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由于人民“不是創造財富的工具,無須在資本邏輯的主導下服從于工具理性的控制,也從未被隔離于社會總體勞動成果的分配體系之外”,⑥人民在社會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的過程中能夠共享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在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從制度層面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所無法解決的財富異化問題,在價值取向上顯示出超越資本主義的優勢。
從國家性質的角度來看,現代化分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有別于資本主義的美國式現代化和傳統社會主義的蘇聯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無論是在所有制結構方面還是經濟調控手段方面都實現了創新性發展和超越。
美國作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其經濟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其主要特征體現在以自主經營的自由企業為主體,忽視國家調控作用,依賴自由市場的調節;利益集團占據主導地位,公私并存的產權結構中國有經濟占比較小。在經濟運行方面,首先是推崇自由市場,主張放任自由。美國是典型的“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干預限于宏觀經濟目標,其宏觀經濟政策建立在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基礎之上。在主要利用金融市場來獲得資本的美國現代化經濟模式下,金融資本的獨立性、逐利性和貪婪性不斷暴露,實體經濟利潤趕不上虛擬經濟,虛擬資本的數量和實體資本的數量背離,極易產生金融泡沫,導致虛假繁榮,產生周期性的金融危機。其次是壟斷壓迫民生,有序管理缺乏。生產模式以競爭為主導,本質上充滿無序性、盲目性。由于缺乏政府有序、統一的監管,市場中的利益集團、壟斷組織不斷積累資本,肆意擴大,威脅行業健康發展。“看不見的手”終被利益集團控制,市場無法預測、不可控制。再次是財富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嚴重。私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和成果成為一小撮壟斷寡頭所有。自由市場經濟忽視社會整體利益,勢必造成財富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懸殊。市場趨勢見好,獲益最大的是富人;而市場低迷時,失業潮席卷而來,影響最大的是普通百姓。財富兩極急劇分化問題的凸顯最終將指向社會對立,引發社會動蕩。
蘇聯作為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體表現在推行計劃經濟、實行生產資料的單一公有制、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資本、市場、貨幣的作用。蘇聯經濟體制的長期運轉不但沒有帶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發展成果也沒有在社會各階層中進行合理分配。首先,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扼殺了市場活力。蘇聯的經濟政策否定市場機制以及價值規律的作用,利用政治手段、行政命令強制地管理經濟,將經濟政治化,使資源得不到合理分配,市場缺少活力、創造力,最終導致經濟結構僵化失衡,經濟效益低下。其次,生產資料的單一公有,制約了生產活力。無論是工廠、企業、土地皆屬國有,財富、資源由國家統一分配,企業沒有自主經營權。現代化的建設成果更多惠及官僚階層,廣大人民的利益被忽視。勞動者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被扼殺,經濟發展日趨緩慢。再次,片面重視發展重工業,扼制了其他行業。為迅速增強國家軍事實力,蘇聯突出強調發展重工業,造成輕重工業比例失衡,也犧牲了農業的發展,導致國民經濟失衡、國民生活質量下滑。在特殊時期,蘇聯模式確實可以迅速集結國家資源以達到某一領域的突破,但這種模式并不能長久可行,也不是真正從人民角度出發。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前提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的描述中,分配關系是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分配的結構取決于生產的結構。中國式現代化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的實際國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方向,又堅持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提高各種生產要素擁有者的主動性,形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在調控機制和手段方面,正確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⑦在分配方式方面,歷經多次改革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注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按勞分配原則有利于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則有利于調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擁有者的積極性,更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實踐證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結構,符合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加速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民主是現代化的產物,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不同于美國式現代化的程序民主和蘇聯式現代化的政治集權,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
美國實行兩黨制和三權分立制,這種政治體制,表面上實行分權與制衡原則,實際上利益集團對美國政治過程進行全面滲透,對政府的決策廣泛介入,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少數資本家控制和管理國家的機器,背后隱藏的是資本邏輯。美國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首先表現為政策延續性不強。美國常出現一個政黨上臺,推翻前一任政黨制定的政策的現象。歸根結底,這是因為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都代表著不同集團的資產階級利益,兩黨的政策分歧很難消除。其次表現為運行效率低下。美國的民主制度看起來非常健全,大到國家安全,小到公民的舉手投足都寫進了法律條文,但運行緩慢,程序繁瑣,司法救濟成本高昂。美國的立法、行政、司法都各自獨立,看似互相制約,實際上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集團而互相拆臺,相互推諉扯皮,導致效率極低。“一向自認例外和優越的美國,不僅自身疫情失控,而且與之相伴的還有政治失序、種族沖突、社會撕裂,留下了‘山巔之城’‘民主燈塔’侵犯人權的新紀錄。”⑧
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績,但是由于無經驗可循,加上當時國內外斗爭的環境極其復雜,蘇聯共產黨還未成熟時就面臨各種困難,后來逐漸脫離了人民,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也不走民主平等的路線,為它日后的解體種下了禍根。其政治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集中向極權演變。從斯大林時代開始,蘇聯的民主集中制度逐漸僵化,特別是樹立個人崇拜導致民主法治受到踐踏,長官意志、官僚獨裁加深了社會矛盾。黨內黨外搞肅反擴大化,使得人人自危,極大地損害了蘇聯共產黨的聲譽。盡管赫魯曉夫實施了改革,但仍未能使國家發展進入正道。其次是中央和地方矛盾突出。蘇聯是加盟共和國,最初實行中央集權和地方政府管理相統一,但后來發展到中央管理一切,不能有效地激發各階層和各地方政府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他們對蘇聯共產黨的不滿情緒不斷滋長,各種矛盾消耗了蘇聯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再次是腐敗嚴重阻礙發展。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形成了壟斷的官僚特權集團,形成特權腐敗。早在列寧時期,官僚主義、腐敗問題就有所滋生和蔓延。安德羅波夫上臺后主張整治腐敗問題,但是蘇聯腐敗現象已經根深蒂固。由于腐敗和官僚主義現象嚴重,導致百姓越加不信任、不認同自己國家的制度,人心渙散,最后給了西方國家和平演變的機會。
中國政治制度具有特殊的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的民主制度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來的,實現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由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實踐中體現出強大的優越性:首先,人大代表具有廣泛性,社會各行業、各階層的利益都能得到體現,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通過收集民意、反映民聲的機制確保人民實現當家做主,避免了任何利益團體干涉國家事務;其次,人民代表大會領導并監督行政權、司法權和監察權的運行活動,確保全國人大與“一府一委兩院”之間不會發生相互掣肘和推諉扯皮,實現國家各機關政令統一,顯示出非常高的行政效率;再次,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政府在任期內能集中精力做好各方面的建設工作,不會出現頻繁的更迭,使政策能夠保持較強的連續性,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創造了非常重要的條件。實踐證明,黨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促進社會更加公平、有序,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等國家重大事項決策方面,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認真履行參政議政職能,積極建言獻策,使黨和政府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方針政策。我國建立并完善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加強了民族間的交流,促進各民族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我國實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使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真正實現。
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加強了各國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如何對待本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彰顯了不同國家在現代化歷程中的文化特征。
美國社會奉行個人至上、私欲至上和個人享受,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物質的過度依賴和追求形成其貪婪、自私、傲慢的文化特征,生活富裕的群體往往懷著優越感俯視比自己貧窮的群體。美國社會主張個人絕對自由,個人只需對自己負責,強調個人的財產、權力不可侵犯,政府或國家不得妨礙、損害個人自由。對個人的過度縱容往往會觸碰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使社會的整體利益受損,損害最大的往往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美國沒有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堅信“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為了成功和利益不擇手段。在國際上,美國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大使”的角色和現代文明的形象,把資本主義的文化輸出作為國家戰略,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不遺余力地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推廣西方文明樣式,放大美國的優勢,通過各種手段宣揚其價值觀以吸引其他國家民眾的向往。這種文化殖民主義披著光鮮的外衣,以救世主的名義出現,但因其目的是維護美國的霸權主義,通過軟實力的滲透和顛覆,阻礙其他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因而逐漸被人唾棄。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這種文化殖民使被輸出國家的傳統價值觀出現混亂,甚至造成國家分裂和動蕩,因而遭到更多國家的禁止和抵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防范和反抗美國的文化殖民,進一步削弱普通民眾對美國政治體制的認同感。⑩
蘇聯的文化建設經歷了從思想文化專斷到意識形態多元化,逐漸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放棄了黨對文化領域的領導權,導致一個建設了70 多年的社會主義大國頃刻間分崩離析。第一,實行文化專制主義。通過大搞個人崇拜,斯大林成為真理的化身和當時意識形態的最高權威。“領袖真理化”還不斷被泛化,各地區各部門的一把手理所當然地成為所管轄范圍的真理化身。文化專制主義還排斥文化的群眾性和民族性,開展了一系列文化大批判和大清洗,對本國的精神文化遺產采取一律否定和強行禁止的態度。這種僵化凝固的理論教條和意識形態,嚴重歪曲了馬克思主義的本意。第二,采取盲目排外的文化方針。斯大林時期,蘇聯否定文化的開放性,對待外來文化、外來文明一概加以排斥和丑化。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時期,雖然糾正了斯大林的錯誤態度,在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環境,但是并沒有擺脫已經固定形成的偏見。第三,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混淆。斯大林常常采用行政方式直接介入思想文化領域的各項工作,用政治手段干預學術問題,嚴重阻礙了學術的創新和發展。第四,全盤西化顛倒是非。戈爾巴喬夫時期,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干部均以“西化”聞名,反蘇、反共、反社會主義宣傳肆意泛濫,致使黨員和群眾思想日益混亂,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和信念危機。
中國現代化的文化特征表現為以馬克思主義為魂、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體、以西方現代文明成果為用,在實踐中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時重視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又善于從世界的其他文化中吸取精華,使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可持續性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困境,走出了一條現代化的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經過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的淬煉和發展,誕生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曾展示出良好的勢頭,后來由于思想文化領域“左”傾錯誤蔓延發展,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被迫中斷。改革開放以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國文化又開啟了現代化之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實現了文化理論創新和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進入新時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中國的文化發展進入新境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是中國近代以來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實踐,厚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孕育的歷史文化,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天人合一”、“民為邦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寶貴的思想內容和價值理念,吸取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西方的現代化實踐造就了人類的現代文明,所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觀念,在戰勝封建主義文化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西方現代文明中的法權制度、憲政制度和代議民主制度,在與封建制度的比較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對西方文明采取了有選擇地學習借鑒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
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推動現代化的動力可能來自外部,也可能來自內部,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與美國式現代化和蘇聯式現代化有著本質的區別,體現出獨有的特征。
美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對外侵略擴張,二是貿易保護主義,三是美元貨幣霸權。美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熱衷于軍事侵略與版圖擴張,通過各種手段侵占了遼闊的土地,不斷擴大國土面積,并使美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美國建國240 多年,但是沒有打仗的時間卻不到20 年,美國現代化的歷史基本就是一段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侵略史和干涉史。直到今天,美國依然沒有拋棄擴張掠奪的本性,在零和博弈和文明沖突思維的誘導下,為了維護其霸權地位和打壓競爭對手,屢屢發動直接參與的局部戰爭和代理人戰爭,干涉別國內政,進行不光彩的侵略,破壞世界的和平與安寧。在國家戰略利益的驅動下,美國長期實施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利用關稅和非關稅的壁壘阻止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商品與服務進入美國。另一方面,美國強制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為美國的商品和服務進入提供便利和優惠條件。美元霸權是美國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體系”的不同時期,美元霸權日益強化。美國通過資本輸出和美元綁定石油結算等手段,加緊對各國經濟的滲透,確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利用貨幣體系優勢對他國進行控制、剝削和掠奪,并通過貨幣金融權力屢屢向他國發動貨幣戰、金融戰,嚴重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
蘇聯式現代化的發展動力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的絕對支配權,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現代化的推進特別強調國家的絕對支配權,國家集中力量和資源優先保證國家在重工業方面的發展,通過強大的工業體系支撐打退法西斯的進攻。但是在戰爭結束后,原有的生產關系并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所實施的“新經濟政策”沒有實行多久就被中斷。高度集權的產業之間嚴重失衡不但沒有及時進行改革,反而被教條化為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并強加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之后,針對蘇聯式現代化的弊病,“蘇聯領導人展開了系列改革與探索,但由于缺少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指導思想的混亂與改旗易幟,終于使蘇聯在劇烈的動蕩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最終背離改革的初衷,導致國家解體”。?蘇聯現代化進程嚴重受挫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通過舉國體制來推動某一個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國民經濟嚴重失衡,特別是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高度的集權在戰時共產主義和農業集體化時期埋下了重大隱患,而且通過削弱農業來補貼工業,農業嚴重滯后,農產品供應短缺,鄉村經濟走向凋敝,造成社會動蕩和民心渙散,為解體埋下了伏筆。
改革、開放、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首先,改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不斷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從而為現代化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當代中國最根本和急迫的任務是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的改革對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效應,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為解決其他領域發展中的矛盾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更好地拉動上層建筑和各個領域的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穿到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其次,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活力。中國現代化建設堅持自力更生與對外交流相統一。江澤民曾指出:“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絕不是要閉關鎖國,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把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在立足自身的基礎上,不斷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增強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既堅持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的優勢,珍惜并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大同各國的互利合作,深度參與國際分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六大原則之一。再次,創新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共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經濟主戰場,加強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等領域創新活動的全鏈條部署,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中國不斷優化完善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和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馬克思主義構想未來的社會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這一宏偉目標指引著中國式現代化沿著正確的目標前進,不斷探求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促使人類永續發展。
美國的現代化強調以美國利益為核心,長期奉行“國強必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試圖建立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謀求世界霸權和單邊獨大,限制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首先,美國的現代化并沒有消除國內矛盾。馬克思認為,雖然南北戰爭加速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并沒有改變工人階級受剝削和壓迫的命運。其次,美國的現代化也沒有帶來世界共同繁榮,反而加速了貧富差距和兩級分化。馬克思曾尖銳地指出“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過程,就是在全球范圍內加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掠奪的過程,是在軍事力量的干預下對其他國家進行“割韭菜”“剪羊毛”的過程。再次,美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斷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打壓其他國家的科技進步。美國以各種名目打壓和制裁世界其他各國高科技企業,對中國、歐洲的企業實施最嚴厲、且莫須有的制裁,從而阻礙世界文明的發展。
蘇聯曾長期面臨惡劣的國際環境,冷戰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再加上對馬克思主義某些教條化的理解,蘇聯的現代化建設在很長一段時間采取了封閉政策,遠離世界市場,在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采取簡單抵制的做法。其典型的表現是,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提出了“兩個世界、兩個平行市場”的理論。?在斯大林看來,統一的世界市場的瓦解和兩個平行市場的形成既是資本主義總危機的必然結果和表現形式,同時又進一步加深了這一總危機,并且將一直推動資本主義世界走向滅亡。斯大林的“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理論有其產生的客觀國際背景,但這一結論忽視了世界市場的主導作用,無視戰后世界經濟發展國際化的趨勢,使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禁錮在封閉的市場內搞社會主義范圍內的自給自足。“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在處理社會主義與全球化的關系問題上,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過去的簡單抵制全球化到陷入了盲目迎合全球化的泥潭”,?最終使改革變為改向,偏離了社會主義軌道,陷入四分五裂境地。
中國的現代化是合作共贏的現代化。“中國所構想的21 世紀人類新文明,將突出表現為從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占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轉向社會主義思路指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既沒有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也沒有對外的剝削和奴役,而是通過和平方式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并倡導構建天下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包括堅持對話協商,建設持久和平的政治共同體;堅持共建共享,建設普遍安全的安全共同體;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經濟共同體;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文明共同體;堅持綠色低碳,建設清潔美麗的生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形態是從“自然共同體”到“虛假共同體”,最后再走向“真正的共同體”。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階段,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化解分歧”。?“和合”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著“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諧”“融合”之意,這些理念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淵源。中國近代的歷史發展和當前世界形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現實背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曾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削和壓迫,因此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友好相處。1953 年12 月,周恩來總理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緊抓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始終堅守不稱霸、不搞擴張的承諾,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全人類共同價值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本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把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連接起來,共同創造人類文明的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走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更不會給世界造成混亂。”?進入21 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更加凸顯,公共衛生事件、金融危機、地區沖突、冷戰思維、貿易保護主義等不斷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時回應了全球治理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發展的深刻關切,為建設和平、安全、繁榮、包容、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歷程表明,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現代化模式這一條道路,每個國家都可以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但仍處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之中,以中國式現代化繼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堅持人民主體思想,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改革開放走向縱深,充分釋放體制機制的活力和紅利;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在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引導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注釋:
①②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 年10月26 日,第2 版。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 頁。
④阿·弗·格魯別夫、張廣翔:《蘇聯時期現代化若干特征》,《北方論叢》2010 年第3 期。
⑤James C.Hsiung,The Xi Jinping Era:His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ward of China Dream,Bei-jing Times Chinese Book co.,LTD.Press,2015,p.10.
⑥劉同舫:《在比較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 年第4 期。
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12 頁。
⑧2020 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21-03/24/content_5595357.htm。
⑩張青衛、高琳:《和平與對抗:中美戰略抉擇與未來展望》,《重慶社會科學》2021 年第6 期。
?《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8~709 頁。
?成龍:《從世界現代化發展模式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性》,《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 期。
?《改革向更深層次挺進》,《光明日報》2022 年2 月23日,第4 版。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71 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 頁。
?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539 頁。
?李偉:《全球化背景下的前蘇聯模式和 “中國模式”》,《理論學刊》2011 年第4 期。
?陳學明:《走向人類文明新形態》,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3 頁。
?譚鵬:《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邏輯、基本特征與多重意義》,《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1 年第5 期。
?《習近平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人民日報》2018年6 月28 日,第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