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江
黨的二十大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全面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新的認識,為新征程上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奮斗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一次把三大戰略擺在一起,進行專章闡述、一體化部署,既把“教育、科技、人才”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又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系統觀念的總要求,充分彰顯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是黨中央提出的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也都是事關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縱觀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總是與世界人才中心的轉移和科學中心的轉移相生相伴。從深層次來看,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孕育未來的事業;科技產出創新成果,是創造未來的事業;人才蓄積創新動能,是把握未來的事業,本質上都為“創新是第一動力”服務。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不斷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三項重要事業之間的辯證關系,不斷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匯聚成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強大合力。
教育是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靠什么樣的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中國大學人才培養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大學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使命,將“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建設、人格養成”融為一體,努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吉林農業大學在辦學實踐中,一是堅持把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作為全省首批改革試點高校,全力建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區,依托全省首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全方位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術、進學科、進課程、進培訓、進讀本、進頭腦。獲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全省首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二是堅持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圍繞吉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了糧食工程、動物科學等15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打造了智慧農業、智能農機裝備、菌物科學與工程等一批新農科專業,組建了以國家級參茸道地藥材現代產業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現代產業學院,形成了新農科“一流專業方陣”和“一流課程方陣”。在全省率先開展跨專業門類大類招生培養改革,實現教風、學風、考風三提升。首批實施訂單農科生培養改革,建立起專業教育與崗位實踐“雙線融合”培養模式,近三年,為全省九大地區20余個縣市培養訂單生398人。成立省級新農科建設試驗平臺——吉林省新農科長白山創新學院,承辦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國新農科建設工作推進會,打造和推廣了引領全國的科教、產教、中外融合,身份、成果、經費互通的“三融三通”新農科協同育人模式。三是堅持推進“創業有你、就在吉林”“奮斗有我、就在吉林”。積極探索具有農業高校特色的“雙創”教育實踐體系,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近五年,畢業生留省比例超過40%,吉林籍學生留省比例近70%,大批農大學子已成為吉林振興發展的生力軍。
未來,學校將持續打造高水平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平臺。發揮吉林省新農科建設全國第一方陣優勢,全面深化協同育人改革、耕讀教育改革、雙創教育改革、智慧教育改革,打造師資團隊、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四個特區,形成一批全國示范、區域引領的教育改革實踐成果,完善建立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著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卓越農林人才和有本領、用得上、留得住的緊缺型實用人才。
科技是教育、人才的重要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當前,我省“三農”事業發展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現有耕地面積很難大幅增長的情況下,要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必須向科技要效益,必須向良種、良法、良田、良機要產能,必須發力突破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種子安全等農業關鍵領域“卡脖子”科技難題。這些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吉林農業大學在辦學實踐中,一是堅持對接農業產業提升創新能力。圍繞農業三大體系,打造了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為引領的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家中國工程院地方研究院建設依托單位,成立全省首家吉林鄉村振興研究院、東北首家智慧農業研究院,打造了以30個國家和部委級科研平臺和70個省級科研平臺為依托的創新集群,為吉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二是堅持聚焦農業“卡脖子”難題開展源頭攻關。圍繞糧食安全,大力開展種質資源保育創新,實現了主要糧食作物國審品種全覆蓋。圍繞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創建了松嫩平原黑土可持續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圍繞畜牧業發展,成立現代肉牛產業學院協作體,聯合打造了“樺牛”區域品牌。圍繞特色資源開發利用,培育人參新品種13個,良種豐產性和抗寒性超過了韓國,新增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創建了中國藍莓新興產業,全國80%的藍莓技術源于吉林農業大學;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主持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企業轉化效益超60億元。三是堅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團長單位,與60余家政府、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每年派出260多名科技特派員和專家服務農業生產一線,110人次承擔國家三區人才計劃任務。學校獲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榮獲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
未來,學校將持續打造高水平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圍繞千億斤糧食、千萬頭肉牛、千億級特色農業產業,以支撐吉林建設全國和東北地區“大糧倉、大肉庫、大廚房”為目標,在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種質資源保育創新、糧食增產與安全生產、畜禽安全健康養殖、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特色動植物資源綜合利用和農業全程智能化等領域進行源頭攻關,力爭取得重大科技進步。發揮國家級、省級高端智庫集群作用,為吉林振興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決策咨詢。進一步強化橫向科研體系建設,拓展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渠道,實現科技成果規模化轉移轉化。在吉林省不同生態區域布局一批、建設一批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站和科技小院等基地,打造在區域具有重大示范意義、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建好鄉村振興學院,努力培養感黨恩、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和創新創業帶頭人。
人才是教育、科技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一支政治強、水平高、干勁足、潛力大的農林人才隊伍是吉林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的關鍵所在。
吉林農業大學在辦學實踐中,一是堅持把師德師風擺在人才隊伍建設首位。充分發揮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引領作用,堅持圍繞名師建團隊、立足特色建團隊、建好團隊促整體的人才隊伍發展思路。打造了堅持立德樹人、勇于科技創新、助力“三農”發展成效卓著的“尖刀”隊伍。李玉院士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連續2批入選教育部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二是堅持加快引育一流科技領軍人才。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人才新政,制定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等系列政策,大幅提升人才發展基金。2017年以來,全職引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高端人才17人,柔性引進35人,新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國家級專家12人次,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3人次,為吉林建設全國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積極貢獻。三是堅持激發人才隊伍的內生動力。以一流人才、一流業績和一流報酬相統一,正向激勵和負向約束相結合為導向,不斷深化機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并不斷深化績效工資改革,探索開展職稱分類評價改革,建立健全崗位設置與聘用制度體系,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優勞優酬”的考核評價機制。
未來,學校將持續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堅持從戰略高度認識人才隊伍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圍繞“雙一流”“雙特色”建設需要,全職引進一批高層次領軍人才,柔性聘用一批高水平著名學者,儲備補充一批高素質青年人才。圍繞重點學科、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建設,造就一批優秀學科、學術帶頭人,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打造一批高質量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同時,進一步努力營造尊重人才的文化環境,科學評價的制度環境,舒心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全面發展的成長環境,推動人才隊伍健康發展。
吉林農業大學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秉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不斷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