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秀麗
(1.新疆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2.新疆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走過百年奮斗歷程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2],可以說,這深刻揭示了歷史主動精神是我們黨取得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成就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寶貴精神財富。不妨把歷史的鏡頭不斷向前延展,把歷史主動精神置于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實踐中加以審視和理解。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歷史主動精神是我們充分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的精神氣質和實踐品格,是我們弄清楚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的邏輯主線。因此,對歷史主動精神出場邏輯的深刻把握以及對其認識維度的系統考辨是我們理解其本質內涵的邏輯前提,對這個前提的理性審視和科學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增強歷史自覺和使命自覺,從而更加自覺地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趕考之路”。
任何全新政治話語抑或是理論概念的出場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生成往往有著特定的出場邏輯。歷史主動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意向、價值立場、精神境界和奮斗狀態的表達載體和敘事符號,必須要從理論基石、歷史積淀和文化基因中系統追溯和探究其出場淵源,這是我們科學理解和系統掌握其本質內涵的邏輯前提。
理論上的自覺是主體實踐自覺和精神主動的邏輯前提,要充分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就必須要系統地追溯其理論源頭。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其歷史主動精神需從馬克思主義的邏輯主線和理論結構中探尋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原點。馬克思始終站在無產階級政黨的價值立場上來闡釋歷史主動的重要性。他在致力于批判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時候鮮明地強調:“他們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3](p431)。馬克思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忽視了無產階級所特有的歷史主動精神,進而把抽象的理性和絕對精神視為推動社會歷史向前進步的深層動因。可以看出,馬克思提出歷史主動精神的主體特有性,敏銳地洞察到了無產階級在社會發展和革命斗爭中關鍵性的地位和作用。這更集中彰顯了歷史自覺性抑或歷史主動性并不是每一個階級或者政黨所擁有的,只有肩負強烈歷史使命的無產階級才具備歷史主動精神的積極品質。因此,縱使在法蘭西內戰中巴黎工人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馬克思同樣給予其高度評價,“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靈活性,何等的歷史主動性,何等的自我犧牲精神!”[4](p493)質言之,無產階級從來不隱瞞自己的目的和意圖,而是通過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來維護利益和奪取政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馬克思所強調的歷史主動性,正如毛澤東強調:“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5](p1516),也就是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我們黨把握歷史主動精神的價值立場和邏輯起點,中國共產黨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不斷守正創新歷史主動精神的話語表達和理論意涵,使其更具“中國表達”的價值升華和意義賦予。
用大歷史觀的長焦鏡頭系統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圖景,一條清晰的邏輯脈絡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精神是在其百年的生動實踐中不斷生成以及深刻印證的。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羞、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成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富有家國情懷的中國各種政治力量從各自的立場出發積極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誠然,歷史和人民迫切呼喚擁有強烈主動精神的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自覺地選擇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武器并創造性地將其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革命的具體情境中,我們黨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理性審視社會主要矛盾和科學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毛澤東強調:“我們決不能喪失主動性,這是勝利與失敗的重要條件。”[6](p71)可以說,正是因為我們黨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我們的人民軍隊方能“完全主動作戰,將敵拋入被動地位”[7](p127)。此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中國人民的精神曾一度處于‘被動’狀態”[8](p5-15),故此,我們黨以清醒主動的狀態有意識地喚醒并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歷史主動性,因為只要群眾有了真正的自覺與真正的發動,又有我們黨的正確領導,我們黨的一切偉大事業,就一定能獲得最后的勝利與成功。概言之,正是我們黨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把歷史主動精神貫穿于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方能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堅強有力地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一窮二白”的現實困境,我們黨沒有退縮,更沒有“躺平”或者逃避,而是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繼續秉持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這一時期的歷史主動精神緊緊圍繞動員人民群眾艱苦奮斗、黨群同甘共苦而展開。中國共產黨積極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深刻洞察時代大勢,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主動求變,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作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這為我們黨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使命奠定了厚實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在決定前途命運的歷史關頭更是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通過積極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來科學把握歷史規律、分析歷史大勢,主動抓住歷史變革機遇,充分激發并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和實踐創造性,在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做出了一系列歷史性偉大決策,使歷史主動精神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實踐力量,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等歷史性任務,中華民族亦實現了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更加注重挖掘百年來歷史主動的精神感召力,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主動精神的內在支撐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科學判斷歷史方位的變化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轉變,始終堅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邏輯起點。可以說,歷史主動精神早已與新時代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密切熔鑄在一起,是黨和人民踔厲奮發、接續奮斗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和價值標尺。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精神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中華民族擅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洞察和把握歷史規律、運用社會發展規律、充分發揮民族自覺性來實現自身的生存、發展乃至壯大,可以說,古老的中華民族具有獨特而又鮮明的歷史主動精神的民族氣質。
首先,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為民思想。《管子·牧民》中有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從人心向背的規律中揭示治理之道,其意為政權的興衰在于君王能否順應民心,民心與政權之間有著內在的規律。孟子亦強調:“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這里所講的“道”,實則指的就是規律,旨在提醒統治者能否取得政權的奧秘在于得民心。習近平強調:“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9](p698),質言之,“人心向背”是我們百年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所遵循的根本規律。
其次,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已經深深浸透在我們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周易·乾象》中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毅力,體現了古老的中國人民對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是一種積極昂揚、主動進取的人生態度。《尚書·周書》中亦強調:“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思是說,不管是一個國家抑或是個人,想要實現振興或者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具備立志和勤勉兩個必備條件,無勤則難以成事。可以說,這些經典性的表述為我們黨歷史主動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鑒。
再次,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的思想。《禮記·大學》中有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動態調整的角度強調不斷革新的重要性,旨在要求人民以一種革新的精神狀態去調適、創造和推動社會發展。《周易·益卦》中強調:“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這深刻地啟示我們,真正的創新并不是因循守舊,而是要主動把握歷史大勢、緊跟時代步伐,唯有如此,方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立于不敗之地。可以說,主動順應、主動求變、主動作為是歷史主動精神的核心理念,從這一方面而言,傳統文化中關于革故鼎新的思想為歷史主動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沃土。
此外,傳統文化中關于“舍生忘死”的愛國精神、“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都具有鮮明的歷史主動精神特質,這些都為孕育和涵養歷史主動精神提供了傳統的文化根基和樸素的精神滋養。
歷史主動精神并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特指一種狀態或境界,其核心指向是“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民”這三種關鍵要素。因此,要從主導之維、動力之維、目的之維等多重維度深刻理解和把握歷史主動精神。
用歷史的長焦鏡頭系統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其中一個重要的致思邏輯是:必須把鍛造堅強的政黨領導核心作為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邏輯前提和基礎,歷史已經證明并將持續證明,如果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使命型政黨發揮主動性和主導性作用。歷史主動精神就失去了價值依托與目標指向,就喪失了靈魂與內核,從而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落地生根并持續發揮作用。
不妨把歷史的鏡頭置放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坐標上,一條清晰的邏輯脈絡和基本經驗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徹底扭轉乃至改變命運,其中一個最核心的因素是有了一個極具理想信念、極具歷史主動精神、極具革命精神和真正能夠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政黨登上歷史舞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救亡圖存”歷史使命內在地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要發揮核心領導作用并把各個階級的力量有效聚合起來,正如毛澤東強調:“領導我們革命事業的核心是我們的黨”[10](p87),歷史更是充分證明了:“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11](p1098)。換言之,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擺脫被剝削、被奴役悲慘遭遇的根本保障,有了具有歷史主動精神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美好夙愿才有了現實可能性。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立足關乎如何實現執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問題域,中國共產黨突出強調:“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10](p303),可以說,我們黨正是在這一時期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團結帶領人民群眾致力于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即使在后期探索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嚴重性的錯誤,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黨的核心領導下,我們依然取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基于對黨的建設規律的深度認知,鄧小平鮮明地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必然四分五裂,一事無成。”[12](p358)可以說,這一時期我們黨把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置于決定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加以認識。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生動實踐更是充分印證了堅持黨的領導適應了實踐、時代和人民的需求,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勝利的關鍵和根本。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在全新的執政場域中更是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13](p6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動實踐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下,取得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的進程等歷史性成就。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一個具有歷史主動精神政黨的絕對領導,我們是不可能取得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的。展望未來,唯有持之以恒堅持黨的領導,唯有中國共產黨秉持和發揮歷史主動精神,我們方能以更為積極主動的狀態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奮斗圖景,中國共產黨為何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并最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堅定的領導力量,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一往無前最根本的動力支撐,始終堅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我們實現歷史使命的不竭力量之源。近代以來各個階級之所以沒有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其根本原因是他們懼怕人民群眾、不敢喚醒和組織人民群眾。故此,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的真理。在革命的時代情境中,我們黨通過一系列為民的實際行動有效地激發并喚醒了敵人都無法想象的巨大力量,而這些力量正是來自人民大眾銅墻鐵壁般的磅礴偉力。可以說,如果沒有充分喚醒和激發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我們黨不可能成功推翻“三座大山”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代情境中,如何在鞏固新生政權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為我們黨面臨的最主要的議題。此時,發揮人民群眾歷史主動精神以“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14](p324)為話語表征,我們黨有意識地用“艱苦樸素、同甘共苦”這一話語來不斷激發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主動性。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慎始敬終地保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更是愈發凸顯和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基于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鄧小平強調:“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12](p342)。江澤民更是鮮明地指出:“我們提出的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任務……要依靠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依靠人民的艱苦奮斗來實現”[15](p28),這里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究其實質而言是歷史主動精神在改革開放場域中的生動體現。歷史亦充分證明了正是人民群眾充分發揮其歷史主動性,我們黨才最終取得了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人間奇跡。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始終秉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執政理念,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場域中更是得到了最高程度的發揮。正如習近平強調:“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積聚力量,由人民來共同完成。”[16](p6)可以說,新時代我們黨取得的系列歷史性、開創性的成就,無一不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發揮歷史主動性的前提下取得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并將持續證明:中國共產黨通過喚醒和激發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贏得了過去,同樣也將依靠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贏得未來。
歷史主動精神作為一種積極能動的精神力量,并不是漫無目的、毫無方向地發揮作用,而是有著鮮明的目標依歸。鑒于此,衡量其發生作用的目標歸宿,決不能從單一的視角出發,而是要以整體性思維將其置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實踐的主題中予以把握。中國共產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始終聚焦民族復興的主題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聚焦中華民族站起來、富強來與強起來的階段目標而接續奮斗。近代以來,“亡國滅種”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最真實的寫照,在此基礎上亦決定了“避免民族的滅亡,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17](p495)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情境中最核心的歷史任務。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其誕生之時……為著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流血犧牲,前仆后繼,舉行了轟轟烈烈英勇頑強的斗爭”[18](p46),而且長期的革命實踐更是充分證明了“我黨奮斗的方向,是使中華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確的方向,并將在今后的歷史實踐中繼續堅持下去,直到完全勝利而后已”[18](p47)。這里所指的“使中華民族起死回生”實則就是“使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而“直到完全勝利”實則就是“最終達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死回生”的方向就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些話語表達有力地印證了我們黨在革命時代語境中充分發揮歷史主動性來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實踐的積極作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代情境中,基于近代以來“落后就要挨打”民族集體的苦難記憶,探尋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儼然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驅動力。正是在這種強烈使命的迫切呼喚和巨大責任的促使下,我們黨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精神致力于恢復國民經濟,并適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最終取得了圓滿成功,在長期的探索中尋找到了走社會主義道路來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路徑。可以說,百年來備受欺凌的中國人民不僅親身體會到了真正作為國家主人的內心愉悅感,而且對民族復興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希望。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從這些親身經歷、親眼看見的事實中體悟到:中國共產黨不僅能夠使中華民族站起來,而且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富起來,最終達致強起來的美好夙愿。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第一次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新概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為清晰明確。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強調:“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15](p15),這表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夠實現的,“只有長期艱苦奮斗,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才能實現”[19](p485)。胡錦濤更是告誡全體黨員要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20](p4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理論和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正是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美好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宏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黨的議事日程。黨的十八大召開不久,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語重心長地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9](p84)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夢”這一簡約通俗的詞匯表達出來,從而能夠有效激發中國人民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自此以后,習近平在多個場合緊緊圍繞中國夢這一話題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將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這里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實則就是要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經過黨和人民的接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21](p6)。展望未來,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依然充滿著許多未知的危險、挫折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黨“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
歷史主動精神作為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的鮮明品格和獨特的政治優勢,它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抑或是禮節性的語言,只有將其置于多維實踐領域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歷史效用。
馬克思曾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p9)質言之,只有理論上清醒,精神上才能自覺,行動上方能堅定。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2]也就是說,能否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一個重要邏輯前提是對科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回溯黨的百年奮斗圖景,可以說,一部黨的百年奮斗史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我們黨不斷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的歷史場域中把馬克思主義比喻為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來突出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性。正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自覺學習和對唯物辯證法的深刻理解運用之上,無數黨員干部的歷史主動精神在革命的歷史情境中得以正確地、最大程度地發揮。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致力于解放思想,更加注重理論學習的重要性,針對一些黨員干部提出的“現在我們是在建設,最需要學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什么實際意義”等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鄧小平旗幟鮮明地警示和告誡全體黨員要“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直達到我們的最后目的,實現共產主義”[22](p147),這更是把理論學習置于決定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戰略高度加以審視和重視。可以說,正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自覺學習和深刻領會的基礎上,我們黨的歷史主動精神才能在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中得以充分發揮。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于對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和對時代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我們黨更是突出強調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要性,號召全體黨員要自覺地把理論學習作為一項終身課題,自覺地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1]的基礎上學通弄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華和時代價值。此外,更要通過創新各種學習形式來真正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補精神之鈣、固思想之元、培為政之本。唯有如此,方能增強我們黨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科學性、預見性和主動性,進而克服黨員干部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一言以蔽之,“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23](p407)。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理論智慧,才能在理論自信的基礎上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堅定地走向未來。
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苦難與輝煌圖景,我們黨之所以總是能夠在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緊要關頭扭轉乾坤、成功避免被歷史和時代淘汰的命運,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黨始終擁有承認并改正錯誤的政治勇氣,把自我革命的手段和方式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實踐的全過程,通過自我革命來贏得歷史主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和自身建設的情況,導致我們黨在革命的不同情境中犯了一些錯誤和走了許多彎路,但是我們黨并沒有任其發展下去,而是以“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態度,通過整風整黨運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有效方式主動且毫不避諱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正如毛澤東強調:“我們要提倡主動性,經常檢查自己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所寫的決議,把自己做的工作加以分析,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要改正。”[24](p255)可以說,正是由于我們黨勇于正視自己的錯誤并能及時主動地修正錯誤,無數共產黨員方能在精神上受到洗禮,進而能夠自覺地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去奮斗、去拼搏甚至去獻出全部精力乃至生命。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我們黨以強烈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評價。此外,由于長期的和平建設環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黨員干部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商品貨幣意識扭曲了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從而走上了貪污犯罪的歧途。針對這一現象,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22](p313),旨在警示和告誡黨員干部在提高黨性修養的基礎上做到嚴格自律,做到警鐘長鳴。鑒于此,我們黨通過整黨運動、黨內集中教育、完善黨內法規制度、“三講”教育活動等有效形式來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江澤民進一步指出:“從嚴治黨,以改革的精神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推進黨的建設”[15](p263),這里所指的從嚴治黨從本質上來說是黨的自我革命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具體呈現。也正是始終保持從嚴治黨、自我革命的精神品質,才能確保我們黨在復雜多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真正發揮歷史主動精神。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基于對執政規律和黨的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深刻認知,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和執政危險是前所未有的,更有甚者,我們黨“處在執政地位、掌控執政資源,很容易在執政業績光環的照耀下,出現忽略自身不足、忽視自身問題的現象”[23](p327),從而導致一些黨員干部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喪失了歷史主動精神。故此,針對黨內存在的嚴重影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黨堅持問題導向,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和刮骨療傷的決心致力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而且在新的執政環境中不斷創新管黨治黨的方式和措施,每一項方式和措施中都體現著強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一言以蔽之,勇于自我革命使我們黨贏得了歷史主動,而要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必須將自我革命貫穿于我們黨長期執政的全過程。
回溯黨的百年奮斗圖景,可以說,踐行初心使命是我們黨之所以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永恒主題和本質規定。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來回答“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執政之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于時代主題和社會主要矛盾的雙重規定,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身份登上歷史舞臺。因此,在談到為什么要革命時,毛澤東鮮明地指出:“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25](p21),這是黨的初心使命在革命情境中的原始性表達。我們黨將其作為堅定的行動指針和最高的價值追求貫穿于長期革命的實踐中。而且為了實現這樣的初心使命,我們黨不斷“發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26](p112),進而最終成功實現了“革命為民”的初心使命。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我們黨踐行初心使命的核心議題。然而,對于一個剛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挫折更是前所未有。因此,毛澤東號召全體黨員“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27](p101),這里所講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實則是我們黨歷史主動精神的具象化表達。正是因為在這種精神的極大鼓舞下,黨和人民艱苦奮斗、同甘共苦,進而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黨的初心使命在這一時期得到進一步彰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秉持為人民謀幸福和為國家求富強的政治本色不變。關于談到為什么要進行改革開放這場全新“革命”時,鄧小平鮮明地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12](p231)可以說,這是黨的初心使命在改革開放歷史情境中的生動性呈現,而要實現改革開放的初心使命,就“特別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精神”[19](p197)。可以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場域中始終以不懈奮斗的歷史主動精神來不斷踐行“改革為民”的初心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是對“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進行了歷史性回溯和時代性追問并提出了黨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28](p1)的全新政治命題。而且我們黨在新時代的歷史場域中自覺把人民群眾置于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并以“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不斷地踐行著初心與使命。然而,“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一些黨員干部在日益復雜的執政環境中淡忘了初心、摒棄了使命,進而失去了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主動性。鑒于此,習近平強調:“沒有比忘記初心使命、脫離群眾更大的危險”[29](p63),旨在告誡黨員干部要慎始敬終地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換言之,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必須要求黨員干部積極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提高踐行初心使命的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唯有如此,人民群眾才能真正看到中國共產黨“為民造福”的歷史主動性,我們黨才能徹底激發和鼓舞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精神,進而才能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我們黨方能有更多的底氣和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