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錢俊
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是實現高職教育“一技之長+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2021年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指出,創業能力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注重“將勞動教育納入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系統開展勞動教育”。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肯定“自由創造性勞動”,認為人的勞動過程是人類創造性生命活動過程,是“創造人類的‘有意義’的‘生活世界’的活動”①。因此,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基地,將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既是對國家教育政策的貫徹落實,也是對高職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回應。
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目標上具有相輔相成的特點。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堅韌樂觀的精神,幫助其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以及養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勞動教育是體驗式教育,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要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提升實操技能和培養價值觀念,并在勞動中獲得創造、創新的靈感。因此,高職院校以“好就業、就好業、就業好”為人才培養價值導向,將勞動教育嵌入人才培養過程,對提升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呼應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在專業教育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等素質,旨在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專創融合人才。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是相輔相成的,勞動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創業教育是勞動教育的深化,都是對學生勞動觀、創新精神和勞動能力的培養。高等教育是大學生勞動價值觀和創新思維養成的重要階段,將來無論是選擇就業,還是自主創業,都需要具備優秀的勞動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以及一定的創新思維和健康的職業心態。因此,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指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與發展。
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方式具有同源性。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實踐、實訓、社會服務等。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只有依托所學知識和專業技能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企業實踐活動,如社區公益服務、頂崗實習、跟崗實習等,才能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勞動技能、職業技能、職業素質,樹立更加理性的職業觀、道德觀等。同樣,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離不開創業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只有在掌握一定創業技能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創新思維激活創業實踐,以持續的創業實踐積累創業經驗,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創業思想,在勞動中保持創新創業的熱情,才能最終取得創業的成功。因此,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方式都源自實踐,通過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勞動實踐探索的結合,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互相融通。馬克思曾在眾多場合表明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也堅持“教育教學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新時代,尊崇勞動和創新創造依然是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根本要求。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勞動的內涵和形式不斷改變,除勞動實踐以外,探索求證型、創新創造型勞動逐步走上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舞臺,并成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創新創業是勞創融合的實踐,是勞動模范成長為創新模范的必經之路。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勞動技能和勞動觀念是基礎,創新勞動和創造勞動則是關鍵。綜上所述,兩者的教育內容均以勞動實踐為基礎,以創造性勞動和挑戰性勞動為關鍵。
從教育功能上講,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很多的一致性,這為二者在教育實踐中的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礎。高職院校高度重視勞動教育,主要是看中其在改善學生勞動面貌和勞動技能提升上的功能,以及幫助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價值觀,鑄就“大國工匠”的優秀品質,進而促進學生在專業品質、職業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念,養成良好的創業心態,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與勞動實踐密不可分,特別是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精神等都會直接影響其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所以,勞動實踐與創新創業實踐都是培養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能有效克服就業創業面臨的障礙。
“勞動最光榮”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也在全社會興起。但是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認識不夠充分,即使在更加強調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高職院校,也存在意識理念淡化的窘況。一方面,高職院校對學生評價仍以學業成績、技能證書評價為主,并作為評獎評優的主要依據。加之很多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形成了“學業成績為王、技能證書為要”的理念,使得投入勞動實踐的時間、精力和熱情極其有限,也未能認識到創新創業素養對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雖然高職院校都開展了實訓課程、創新創業大賽等,但學習成績的驅動作用仍然是“指揮棒”。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并深諳二者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把勞動教育簡單等同于普通體力勞作的問題,勞動教育的創新性弱化,形式單一,著重體現其顯性技能,與創新創業教育嚴重脫節,割裂了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因素,很多學校還停留在融合的“初級階段”,缺乏融合的基礎條件,融合機制也顯得僵化,面臨很多難題。首先,未能建立教育資源融合的共建共享機制。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時各自為政,同時與社會、家庭脫節,未能發揮三者協同育人的優勢。如在開展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等勞動實踐時,未能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耦合。其次,復合型師資隊伍缺乏。很多參與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都屬于臨時轉崗,不僅缺乏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作為支撐,也缺乏融合性教育的主動意識和先進理念,嚴重影響了二者融合的成效。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例,雖然高職院校會聘請校外創新創業導師開展教學,但缺乏創新創業經驗的校內教師仍是授課的“主力”,導致指導性缺失。最后,考核評價機制不合理。教師參與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工作業績,與個人的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脫鉤,影響了二者融合的可持續性,也對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和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目前,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實施過程虛化,缺乏二者融合的平臺。一方面,課程內容和融合方式固化。課程內容偏理論化,實踐教學內容較少,很多教師的融合教育理念相對窄化,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并未內化于勞動創業實踐。此外,在課程設置上,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途徑固化,部分高職院校簡單地以創新創業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沙龍講座、創業大賽等形式強行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結合。另一方面,在整合政府、社會和企業資源搭建融合平臺方面欠缺。在勞動教育實踐、創新教育實踐和創業項目孵化等方面,未能合理利用政府和社會優勢資源,未能與企業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力度不夠,融合平臺受限;高職院校注重技能型人才培養,致使教師科研能力偏弱、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的能力偏弱,其科研和社會服務不能及時反哺教學實踐,影響了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成效。
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來看,很多高職院校的相關工作不夠深入,也缺乏系統、科學的融合,這是因為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融合教育環境還不夠理想。一方面,由于學校的教育環境相對封閉,且缺乏免息貸款等切實政策的支持,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面臨的很多經濟障礙無法解決;同時,勞動教育也脫離社會實際,缺乏創業者情感體驗,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導致創業成功率偏低等。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和社會在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投入均相對不足,表現在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資源相對缺失或分散,對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的資源缺乏必要的整合,未能形成政行企校協同融合發展的環境氛圍。
高職院校要實現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必須秉持“融合同行”的育人理念,并有效貫穿于專業教育全過程,培養創新型、技能型、實踐型人才。一方面,勞動教育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論指導,提高勞動教育的科學性、先進性,為各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注入原動力,樹立融勞動教育、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于一體的教育觀,以勞動精神引領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更好地激發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職業精神、職業技能和主觀能動性,養成誠實守信、敬業團結等創業必備基本素質,讓學生從內心認可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先進的教育理念,理應成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檢驗載體,以便在融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更加堅定學生的創業熱情、激發勞動創造力,提前養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創新實干的精神,以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并使其在情感上認可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積極主動地參與融合性教育活動。
高職院校育人機制的構建與完善,不僅會直接關系到專業課程教學的組織與開展,還會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育人成效。基于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困境,二者要想實現良好的融入性發展,就必須以建設“融合互促”的育人機制作為基石。首先,高職院校要建設融合性教育管理機制,既要做好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分工,又要建立起相關部門和人員之間的協作機制,同時注重融合政府、行業和企業資源,強化政行企校協同合作,共建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協同開發和建設融合性教育的課程、項目等。其次,高職院校要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機制,重點加強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機制的建設。例如,學校可以通過選派教師參加企業實踐、企業掛職等,提升教師技術創新實踐能力;此外,要發揮榜樣引領作用,聘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創業典型等擔任兼職輔導員,讓學生從他們的案例中體悟勞動精神與創業實踐的完美結合。最后,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是要將教師企業鍛煉、勞動與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和實踐工作納入薪酬激勵、職稱評審及業績考核,激發教師參與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生動力。二是要破除“唯分數”的頑疾,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將學生參與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經歷、成果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重點對二者“融合互促”過程進行考核評價,以實現育人機制的不斷健全與完善。
為了實現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有限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科學拓展二者融合的空間,高職院校需要積極整合現有資源和互聯網技術優勢等,搭建“融合共享”的育人平臺。首先,積極搭建具有拓展性特征的融合課程體系。充分結合各個專業學科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課程建設上做到全覆蓋、分層次,緊跟市場需求變化,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同時,要充分考慮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多結合社會熱點來設計融合性教育內容,開發出更有針對性、時效性的教學案例,使學生熱愛勞動,并能識別創業風險等。其次,積極搭建融合教育的第二課堂實踐平臺。這是由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所決定的。學校只有搭建更多的實踐性教育載體,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創業精神、創新思維及勞動情感等。例如,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結合每個專業的特點,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訓練、勞動技能培訓、暑期社會實踐、社區公益服務、鄉村振興服務等活動,必要時可以邀請優秀的企業家、勞動模范等先進人物參與其中,引領學生勞動素質與創新創業素質的良性發展;高職院校也可以加強與行業企業等社會組織的合作,深度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對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力度。最后,積極搭建網絡教育平臺。即在“互聯網+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搭建“互網絡+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網絡教育平臺,打破融合性教育的時空限制,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技術、5G、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融合共享”的育人平臺的搭建有了更加先進的技術支撐,可利用慕課、云課堂、微課堂等方式打造網絡精品課程,有效對接學生職業素質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需要匯聚多方資源,創設多方協同的“融合雙贏”的育人環境,進而為學生勞動素養和創新創業素質的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首先,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制定一系列激勵政策和扶持政策,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作為地方產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工作來抓,引導多方主體共建實踐基地,形成多方聯動機制,進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各類資源的融通和共建。例如,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稅費減免政策來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或者投入專門資金用于支持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其次,各高職院校必須承擔起“融合雙贏”育人環境創設的主體責任,通過勤工助學、專業實踐、實習實訓、競技比賽、頂崗實習、跟崗實習等形式,對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精神、創業素質、創新能力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同時要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智慧教育環境,促進多方利益主體之間的資源融合與利益共享。最后,高職院校要積極與社會企業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堅持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思想,把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創新能力、創業素養等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讓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及時回歸社會、回歸實踐,在實踐中實現專業技能素質、勞動精神以及創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①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