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儐
(中山市板芙一中,廣東 中山 528400)
教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托,對教材文本中概念的把握,檢驗著教師的專業水準,反映著教師的學科素養。統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法律專冊以憲法知識內容為主,涉及法律概念較多,法學專業性較強,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以八年級下第六課第五框“國家司法機關”為例,探析教材文本中相關法律概念。這種探析有的是對法律概念內涵的實質和特征的界定;有的是對法律概念外延范圍與邊界的思索;有的是對法律概念關聯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比,以期更好地把握教材文本細節精度和拓展教材文本內容厚度。具體如下:
任何法律概念從邏輯結構上說都有內涵,法律概念的內涵是指該概念所反映的特征和本質屬性。對于教材法律知識模塊內容的教學,教師備課時應首先明確法律概念的內涵,以求精確理解教材法律概念的實質與特征。
“國家司法機關”在教材中屬于第三單元第六課“我國國家機構”的第五框,根據教材內容,本框主要闡述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性質、類別、職權、工作原則等內容。從教材章節編排及內容呈現可知,教材基本觀點是把司法機關表述為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或者說教材也只是把這兩類部門歸屬為司法機關。對于公安機關的相關知識,在教材第六課第三框“探究與分享”欄目中有所體現,具體表述為“各地公安部門是依法維護社會治安的行政機關。”公安的主要職權是管理公共治安,維護公共秩序,行使國家治安管理行政權。在我國,公安機關是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的行政職能部門,是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把公安機關定性為行政機關,這是毫無爭議的。
但作為教師,對司法機關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還不能僅僅停留于此,還需要從概念的實質上來認識。司法的本義是指法的適用,即用法律處理案件,需要經過偵查、起訴、審理、判決、執行等程序環節、過程步驟。從司法概念的內涵可知,司法活動若要按流程終局性完成,則需要多部門進行配合和聯動。憲法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采取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負責。《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還規定人民警察也是刑事司法力量。所以,從上述法律規定看,公安機關行使刑事偵查權,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是為后面訴訟流程中的起訴、審判做程序性準備,是司法活動的階段性環節及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職權又具有刑事司法權性質,也應當屬于司法活動范疇。可見,從國家法律賦予公安機關的權力職能看,它既有行政權性質又兼有司法權性質。因為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的這種本身固有的法定職權具有刑事司法權性質,所以從司法機關概念內涵的實質和特征角度來看,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也是司法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該概念所反映本質屬性的對象范圍。厘清法律概念邊界范圍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國家機關”是八年級下法律專冊中的一個重要法律概念,教師必須精準把握教材涉及的五大國家機關之間的權力邊界、職權范圍、對象指向,這考驗著教師解讀教材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準。八年級下第六課第四框“國家監察機關”中將監察委的監督權表述為:監督是監察委員會的首要職責。而第五框“國家司法機關”中又有“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的表述。從這兩處文字表述可知,監督權既是監察委的職責又是檢察院的權限,教師必須明確它們的職權設置與劃分、監督范圍與邊界等。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規定的檢察院性質和職權角度看,人民檢察院主要是通過對訴訟流程步驟進行程序性監督的方式來體現法律監督權,監督的對象主要是國家機關。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其法律監督職權體現在:部分刑事案件偵查權(主要是針對司法工作人員的)、刑事訴訟中提起公訴權、對刑事案件立案及偵查進行監督、對審判活動進行監督(具體包括提起抗訴或提出檢察建議)、公益訴訟及對生效法律文書執行監督、監所監督等。可見,人民檢察院的檢察監督主要是在訴訟過程中,對偵查機關、審判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行為進行監督,更側重對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的行為過程進行監督,目的是為了發現并糾正訴訟過程中國家機關職務行為的不正當,從而防止權力濫用。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規定的監察對象覆蓋范圍的角度看,監察委主要是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全面監督,監督的對象主要是個人。監察委作為國家專責機關,有權對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調查,可以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察,這種監督范圍是全方位、全覆蓋式的。原來本屬于人民檢察院的“調查國家工作人員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的職權即檢察機關的反貪污賄賂、反瀆職、預防腐敗的職能,通過監察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制定、修改、完善,現已經主要劃歸為監察委的職權范圍。根據國家監察委和人民檢察院對管轄案件的職權范圍分工,監察委負責管轄六大類職務犯罪案件共88 個罪名,人民檢察院僅可以對訴訟活動中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犯罪案件,進行立案偵查,共14個罪名(案件范圍對行為主體、行為方式都有限制條件)。因此,《監察法》的頒布實施,使得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主要方式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對職務犯罪案件全覆蓋式的立案偵查管轄,到現在的僅對司法工作人員實施14 種犯罪案件行使立案偵查管轄。這種對職務犯罪偵查管轄權的剝離或弱化,也使得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方式轉變為對訴訟流程步驟程序性監督為主。職權設置及范圍變化體現的是國家對監督權的重新布局配置,是與當今反腐形勢政策相適應的,是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相一致的。
對法律概念進行對比,比較概念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掌握法律概念之間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和把握法律概念的基本路徑之一,也是教師深度備課過程中必須攻克的難題。
在“國家司法機關”中,教材先介紹人民法院的知識,再進行人民檢察院的內容展示。其實,在我國,這兩類國家機關在相對應的設置上是具有關聯性和系統性的,它們之間在縱向級別設置和橫向地域設置上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和配套性。因為它們兩者在職能和業務方面的牽連性、配合性、制約性、平衡性,注定了它們在設置上的相似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法院的設置來認識、掌握檢察院的設置。比如,在縱向級別設置上,從中央到地方,法院總共設有四級(中央一級、地方三級),所以相應的檢察院也應設有四級與之對應。在中央有最高人民法院,就有最高人民檢察院與之對應。在地方,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應省人民檢察院,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應市人民檢察院,縣人民法院對應縣人民檢察院,軍事法院對應軍事檢察院(專門)。上述縱向四級別設置是具有普遍意義上對應關系的法院和檢察院。
第一,級別設置上的特殊。由于我國部分行政區劃的特殊性,造成該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法院、檢察院設置也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我國的直轄市,根據我國現行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直轄市比普通的省級行政區域少了地級市設置,所以,直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檢察在院設置上就比較特殊。以天津市為例,天津市設有第一、第二、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分別對應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一、第二、第三分院。另一類是我國有部分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曾設立過若干行政公署(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等)。這些地區的檢察院設置也具有特殊性,一般都是以省級人民檢察院分院的形式設立。例如,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中級人民法院,與其對應的檢察院是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大興安嶺地區分院。
第二,上下級關系的特殊。在上下級關系上,檢察院與法院有較大的不同。上下級檢察院是領導關系,這種領導關系具體表現為:上級檢察院有權對下級檢察院作出命令、指示、決定,下級檢察院要服從和執行,不得違背和拒絕;上級檢察院有權改變或撤銷下級的違法或不當行為。這種隸屬關系有利于提高檢察院工作效率,保證政令暢通,能夠迅速、集中地執行上級決定。而上下級法院之間是指導關系,這種指導關系表現為:上級法院僅可以對下級法院在業務上進行指導和監督,沒有直接命令權和指揮權。法律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是基于人民法院的職權的特殊性、重要性考量,法院是最能代表司法獨立性、中立性、終局裁判性的。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的法院,主要的職能是中立裁判,擔負著公正司法的神圣職責,要保證審判的獨立進行,減少不必要因素的干擾,捍衛社會公平正義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