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華,賈 紅,趙海艷
(1.邢臺市教育局,河北 邢臺 054000;2.邢臺市第一中學,河北 邢臺;3.邢臺市太行中學,河北 邢臺,054000)
把職業生涯規劃和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內容,不僅有利于地理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學中的生涯規劃實踐有利于篩選出熱愛并擅長地理學科的學生,并幫助其形成科學的職業觀。
新高考充分給予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對自己的高考科目和未來擇業方向作出選擇的權利,高考不僅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而且增強了高考報考方向、大學就業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持續的動力。新高考改革以來,有更多大學專業可供選考地理學科的考生選擇。地理學科從文科科目中解放出來,大量對地理感興趣的優秀理科生開始選擇地理,選考地理學科的考生增加。課題組在高一就不斷讓學生熟悉新高考模式,同時完成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能力的喚醒。學生需要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上進行自我審視,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高中學校選課一般在高一第一學期末進行。學生選考地理的主要因素包含地理成績、地理學習興趣、地理高考是否獲取高分。初中地理的整體知識點基本停留在現象層面,“是什么、在哪里”比較簡單,再加上高一新教材必修一選擇了自然地理中最簡單的知識點,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地理比較容易獲得高分,地理學科的門檻呈現“低開高走”的趨勢。高二地理學科的專業性又時刻體現在簡單的學科框架中,經常讓學生焦頭爛額。這樣的難度遞進與繁瑣程度讓很多以為擅長地理的學生望而卻步。為此,課題組構建了嚴謹、具體的選課程序,在高一就讓學生了解學科體系,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樹立“生涯意識”。在高二年級以“生涯探索”為重點,在地理教學中采用“課堂角色扮演”方式進行,讓學生認識行業人才需求,完善自己的學業規劃,激發學習動力。在高三年級以“生涯決策”為重點,明確自己的大學與專業目標,增強其生涯規劃和決策的能力。
課題組借鑒美國地理教材以及我國的校本課程,同時把Richard 的《擅長地理,我可以從事什么職業》的12 種和地理學相關的職業與2019 湘教版教材相結合,在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完成了《地理生涯教育讀本》。例如:“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一節,滲透“道路橋梁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前景、職業方向、職業要求等。同時,讀本中以科學家竺可楨嘔心瀝血求科學為事例,讓學生體驗從職業理想的樹立到事業成功這一整個職業生涯的規劃過程。
生涯規劃教育與2019 湘教版相結合形成的校本課程,共構建出26 個與地理職業相關的連接點,課題組成員對每節課都進行了生涯規劃的教學設計。
生涯規劃課重視學生的參與、內省、自我規劃與自主改進。經過課題組不斷探索與實踐,最終形成了“三個階段、十類課型、兩種模式”的生涯鞏固體系,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完成成熟的職業生涯規劃之旅。
1.職業測試——喚醒生涯規劃意識
高一上學期讓學生客觀、全面地探索自我,并對學生進行職業測評,其中包括職業興趣測評、職業性格測評、職業能力測評等方面。我們運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工具,從MBTI 四個維度(能量來源、信息收集、決策方式、生活方式)尋找性格密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我的興趣是什么”“我的優勢和劣勢在哪里”“我選擇什么專業最適合自己”。課題組在整個高一上學期不斷喚起學生做生涯規劃的意識,逐漸清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對人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
2.學科報告會——喚醒學科職業規劃意識
在高一上學期期末,課題組不間斷地對可自主選擇的6 個學科以專題報告會的形式進行宣講,會后對學生反饋的典型問題進行集中收集分析,再以專題報告會形式進行解讀和回答,幫助學生選出熱愛并擅長的學科。
3.學科融合課——深度了解意向學科專業
針對有學科意向的學生,開展課程培訓,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學科知識融合,使之常態化。在學科融合課中,教師可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資源,采取多種方式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由“買房”采光問題引到太陽高度角,由“沖積扇成因”實驗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課題組的學科精品課,將與生活生產相關的知識進行框架性復習,同時把職業需求和知識相結合。如“城市功能分區——城市規劃師”“水質檢驗員的職場體驗”“常見的天氣系統——天氣播報員”等。
1.班會課——深入探索,認識自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高一下學期開始,班主任和各任課老師可配合開展班會課,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或咨詢老師,來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表。其中包括職業類型、職業前景、職業方向等內容,還包括與之相關的專業背景、畢業去向、高中不同階段需達成的目標等。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進行監督和鼓勵,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合理的調整。學生只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和方向,不斷探索,全面認識自我,才能在學科學習中獲得持續動力。
2.訪談課——調查職業,調整自我定向
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訪談不同職業工作者的工作時間、月收入、工種等,之后把自己對該職業的認識進行對比,明確自己是否能夠勝任。如果出現嚴重偏差,要及時調整職業定向,重新進行生涯規劃,進行新的職業探索。
3.模擬招聘會——體驗職場,清晰規劃
學校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大型模擬招聘會。學校從校外聘請“職業志愿者”(各行業專業人士)組成“招聘單位”。應聘過程中,志愿者會從更專業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現場點評,讓學生明白職業素養要求,并在潛意識中對未來進行更清晰的規劃。
4.職業專家進校園——更新觀念,加強規劃
學校邀請各行業專家講解各專業對口職業的發展狀況,把更新穎的理念與職業信息傳達給學生和家長。通過“職業專家進校園”活動,與行業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提問,更能讓學生及時更新職業觀念,了解最新職業方向信息,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在高二上學期期末之前不斷地滲透職業規劃的各項步驟,激發和培養學生內在的發展動力,加強職業生涯規劃。
1.建立生涯教育基地
高中地理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下的完整課程。這種學科性質決定了它可以作為職業體驗的首選載體。為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課題組所在學校與校外的研學基地建立了長期的合作,例如:水文局、郭守敬紀念館、園博園濕地公園等。我校把研學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不僅能把課本知識理論應用于實踐,而且能夠促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完善。
2.切身實踐,親歷職場
理論與實踐只有相輔相成才能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因而生涯教育不僅應在課堂上進行,更應在課堂外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高一下和高二學年,學校利用寒暑假布置實習作業,把興趣和職業規劃類似的學生組成一隊,讓他們通過積極參與各種職業實踐,判斷自己是否具備從事這種職業的能力,同時用行動達成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我們把學生對職業的各項認識錄制成小視頻收集到一起,積累成素材發布到公眾號,為下一屆學生達成職業生涯目標提供參考。
3.設立中學高校專業聯盟
中學高校專業聯盟可讓學生建立與外界的聯系。教師可組織學生進入大學課堂聽講,參觀大學實驗室。課題組老師也可組織學生旁聽高校地理專業課,進入地理實驗室進行實操,加強學生的專業認識。向往高校是高中階段學生的共同心理情結,各高校的校友們也是高中生涯教育可以借助的資源。學校可組織部分學生在師兄師姐的帶領下參觀多個院校的校園并聽高校老師介紹專業設置。高三時可聘請優秀高校校友作為生涯教育兼職導師,為學生高考志愿填報助力。
高中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專業教師的引導和幫助,需要建立伴隨學生三年的職業生涯成長體系。每個階段,不同的老師能通過該體系更快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為學生各個生涯階段助力。
每個學生一入學就建立職業生涯檔案,高一上學期主要是學校的生涯規劃指導中心負責學生前期生涯規劃引導,班主任組織任課老師為每個學生建立生涯規劃檔案并分配任務。
由于師資力量有限,課題組所在學校引進專業的生涯機構對任課教師進行生涯規劃培訓,為生涯導師補充力量。從高中入學,就為每個學生配備一個任課教師為生涯導師,保證了個性化的輔導。
高一上學期末的選科、高二的職業體驗、高三的大學專業匹配等各個重要階段,導師之間進行定期的無縫交接,為學生提供及時和專業的個性化指導。在此期間我校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對各任課教師進行培訓。
為了讓學生能夠自發地了解更多的職業,生涯導師推薦以下途徑開展生涯教育和規劃:
1.查閱報刊、工具書等出版物和學校各科的生涯規劃校本課程。
2.通過紀錄片引起同學之間的分享交流。例如《大揭秘》之“李四光的石油之路”。
3.通過招聘網站了解各類職業,查找有關職位的描述和公司的介紹。
4.通過提供職業信息的機構了解各類職業。如政府、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各省大學生網上就業市場,專業的職業咨詢公司等。
5.通過軟件和網站了解大學的專業設置。通過在線學習軟件,提供豐富的大學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平臺。
6.課題組建立了“燕趙地理”生涯規劃公眾號。為了讓學生更精準地進行生涯規劃,及時更新最前沿信息。
以上就是課題組把職業生涯規劃應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研究出的學科生涯規劃新體系,以期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