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深圳北站國際商務區是龍華區六大重點片區之一,正在積極打造深圳的“國際會客廳”。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治體制層面的“放管服”改革也在持續深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對釋放經濟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深圳一直走在創新前列,其行政體制改革也在為發展“破冰探路”。2011年12月30日,深圳推行基層行政體制改革,新增龍華新區為兩個功能新區之一。2017年1月7日,龍華區正式掛牌,完成了從功能區到行政區的身份轉變。
作為深圳改革創新的產物,龍華區肩負著以新體制開創新局面的重要使命,十年來在經濟、民生、政務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2022年,龍華區在“雙統籌”工作中,以“數字龍華,都市核心”貫穿“五位一體”高質量發展,實現了“雙勝利”,盡顯基層政府“履責擔當”。
2022年12月,在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中,深圳市龍華區榮獲“2022地方政府責任創新”,用實踐行動詮釋了服務型政府、創新型、責任型政府的內涵。
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政府履責的重要部分。為進一步夯實政府責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區內營商環境持續向好,龍華區確立了以“數字龍華、都市核心”為理念推進地區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思路,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數字城區、數字治理。
龍華區從最早作為深圳市功能新區開始,便是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和服裝產業集聚基地。得益于實體制造業和數字科技的堅實基礎,龍華區發展數字經濟具備先天優勢。2020年8月,龍華區提出打造“數字經濟先行區”。兩年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龍華區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深圳市龍華區區長雷衛華表示,2022年,數字經濟對龍華區產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5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智能制造能力達到國家最高級別企業數占全國近五分之一。特別是8月份,與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在龍華區南部的深圳北站片區打造62平方公里的深圳數字經濟核心區,龍華區發展定位實現了“數字經濟先行區”向“數字經濟核心區”的躍升。

龍華區觀瀾河濕地公園。

深圳市龍華區。
這也意味著,龍華區的數字經濟建設從區域探索,融入到深圳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發展戰略中。
不僅如此,為減少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龍華區還從資金、平臺等多維度提供助力。2022年11月,深圳(龍華)數字賦能公共服務平臺正式啟動,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政策指引和渠道支持,據悉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產業政策引導的數字賦能公共服務平臺。
深圳市龍華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長徐紅麗表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資金、成本,需要對某一個部分進行革新。隨著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企業將面臨更大挑戰,因此往往會心存疑慮。面對企業“不會轉、不敢轉、轉不動”的痛點,龍華區的策略是不要求企業進行全方位轉型,可以先從輕量級的方面入手。比如企業可從客戶管理端、營銷端、用電管理等小方向開始轉型,再慢慢地主動往前推動。
值得一提的是,龍華區還在區內開展了處級干部“數字龍華”專題大輪訓,從政府層面提升數字決策力和引導力。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龍華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達到963家,實現總產出3554.13億元,同比增長13.7%,高于傳統產業6.5個百分點。
此外,龍華區還創新推出了三批共48項“免申即享”事項,深化數字治理,通過線上“靶向推送”提醒,讓符合條件的企業、群眾無需申報,只需確認意愿,便可“直達快享”政策紅利。其中,第三批“免申即享”事項清單全部面向企業,包括用工支持補貼,“專精特新”企業、互聯網企業、數字文化產業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等落戶資助相關事項,以助企紓困,提振市場信心。
“有一條待確認的‘免申即享’事項。”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監劉文祥收到這條政務短信后,按照線上系統指引,進入“免申即享”服務廳,在待享受事項中看到其所在企業符合“國家A級物流及市重點物流企業”的資助條件,可享受5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劉文祥進行了意愿確認,不到一分鐘即完成了“免申即享”操作。
龍華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2022年,龍華區“免申即享”服務將兌現政策紅利超6.5億元,惠及超過500家企業和25萬市民。
“未來龍華區還將在數字經濟賽道上持續發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核心區建設,助力深圳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全球數字先鋒城市。”雷衛華說道。

“龍華就業第一站”正在開展線下培訓。

2021年6月30日,“龍華醫政服務站”正式揭牌,獲市民點贊。
他表示,對照深圳全市布局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個未來產業,龍華區將發展壯大區內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醫療器械等“11+4”產業集群,全面構建“3+3+N”的現代產業梯隊,即智能終端、智能制造裝備、時尚創意三大優勢產業,半導體、新能源和生物醫藥三大潛力產業,以及寬帶網絡通信、智能傳感器等N個細分領域,并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導和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進一步釋放區內發展潛力。
負責任的政府一定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2022年,龍華區將近八成財政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重點圍繞就業、教育、健康、住房保障實施了“四大行動”,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增進民生福祉。
龍華區是深圳全市的用工大區,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龍華區各級政府可以說是想盡辦法,挖空心思。
2022年,龍華區依托“龍華就業第一站”平臺,創建“周四直聘日”“周末充電日”等就業品牌項目,重點面向零工群體開展免費線上線下培訓。該平臺由政府直接投入、委托專業機構運營,自2019年成立以來,每年求職人數超過250萬,約相當于每天有超過7000人在這里尋找工作。
“‘周末充電日’給了我改變自己的機會,培訓課免費又實用,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鄭鈞元原來在深圳一家電子廠上班,通過“龍華第一站”電商直播培訓課,如今已轉行成為一名主播助理,實現了收入翻倍。
針對技能型人才就業,龍華區則建成了深圳全市面積最大、功能最全、服務最廣的“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并積極籌建新時代技能人才學院(龍華區工人文化宮)、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等平臺。此外,為全面落實援企穩崗政策,龍華區自2020年起已累計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約7.5億元,惠及超4.2萬家次企業、近100萬人次。
健康是重要的民生福祉,尤其是近三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對于醫療保障和服務的需求大幅釋放。2021年,龍華區人民醫院“創三甲”,實現了“零的突破”。2022年,龍華區中心醫院也成功通過了三級醫院等級評審。雷衛華表示,龍華區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面完成9家醫院新改擴建,新增床位6000張以上,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數達到5名,實現社康機構社區全覆蓋。
不僅如此,龍華區創新性地將政務服務的窗口開進了醫院里,打造出“政務+醫院”的惠民服務新模式,讓當地群眾享受更多“放管服”改革帶來的便利。2020年12月10日,深圳全市首家“醫政通”服務在龍華區婦幼保健院正式上線,市民在醫院的“醫政通”服務窗口,可實現生育登記、出生登記(入戶)、職工生育保險醫療費用核準預審核、深戶非在園在校少兒參保登記等54項政務事項“一站通辦”。
“現在來醫院就診的同時,就能咨詢和辦事,再也不用頻繁地跑不同的辦事大廳了。”“醫政通”上線當天,收獲了市民們的正向反饋。
隨著2021年6月30日,“龍華醫政服務站”在龍華區人民醫院正式揭牌,“醫政通”服務實現了對區內直公立醫院服務全覆蓋,服務事項由原來的54項升至84項。
在教育、住房保障層面,龍華區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22年,龍華區完成新改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7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2萬個,籌集供應公共住房2.3萬套,增長約80%,總量居深圳市第三。
此外,為全方位增進民生福祉,龍華區不忘緊扣“共同富裕”目標,在鄉村振興事業上持續發力。2022年,龍華區以“產業共建、民生幫扶、消費扶貧”為指引,打造了廣東省首個消費幫扶特色街區,集黨建、宣教、購物、美食、休閑、公益服務于一體,連接對口幫扶地區廣東省紫金縣,以及對口幫扶協作地區廣西省東蘭縣、鳳山縣、羅城縣,與當地干群企開展消費幫扶主題黨日、直播帶貨、義賣促銷等活動。
與此同時,龍華區還與兩地四縣共建了7個產業園區,以提升幫扶地區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和產業集聚能力,截至到目前,已牽引投資項目300多個,預計投資總額超500億元。
在“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政府的責任重心也在向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釋放市場主體活力轉變,責任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龍華區雖然僅歷經十余載發展,但通過履責創新實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速度、力度、溫度。
十年來,龍華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經歷著一次次深刻的變遷,實現了“三次歷史性跨越”。2011年12月30日龍華新區成立,是從工業重鎮到功能新區的第一次跨越;2017年1月7日龍華區掛牌成立,行政管理層級、管理體系、管理能力全面升格,是從功能新區到行政區的第二次跨越;2020年,龍華區被深圳市委賦予“建設深圳都市核心區、打造新興產業高地和時尚產業新城”的新使命,是從城市副中心到都市核心區的第三次跨越。
而其在每一次跨越式發展背后,都與政府責任創新緊密相關。比如在作為功能新區期間,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和產業聚集優勢,積極打造鏈條完整、門類豐富的產業強區,持續釋放區域發展動能,為后續構建系統性強、覆蓋面廣的數字經濟政策體系,打下了堅持基礎。
在成為行政區后,龍華區充分發揮自主權,以數字化手段,推進基層治理體制創新,比如在深圳全市率先推出“免申即享”服務,惠企利民,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效能;推進政務服務走進醫院,實現跨界跨域辦理等,增強民生發展活力;更通過“產業共建、民生幫扶、消費扶貧”模式,在責任擔當中發揮帶動作用,為鄉村振興增添“溫度”。
雷衛華表示,龍華區十年來的成績單可以總結為五個“大”:一是綜合實力實現大躍升,2022年躋身全國工業百強區第13位;二是發展動能實現大轉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3千億元大關;三是城區面貌實現大蝶變,釋放25平方公里優質產業空間,占全區開發建設用地的1/4,建成公園158座、綠道276.1公里;四是民生福祉實現大改善,每年將近八成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醫療機構數量、保障性住房供應量、地鐵運營里程、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實現四個“翻番”;五是社會治理能力實現大提升,獲評“全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區”,成為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
因此,龍華區責任創新實踐的意義,不僅在于為自身高質量發展開創了新局面,還在于以“點”的行動,帶來了“面”的發展。龍華區從深圳基層體制改革中應運而生,如今正通過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從內而外,激發政府責任創新的內生動力,為各地區打造責任型、創新型、服務型政府帶來示范。而在邁向新征程之際,龍華區信心滿懷,全面吹響“數字龍華、都市核心”建設的奮斗號角。

深圳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入駐龍華區。

龍華區消費幫扶特色街區,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