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勝強,王 杰
(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自開始布局到2020年,我國在制度框架和整體政策體系上已經基本成形,為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雙碳”目標下的經濟發展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追求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同時,筑牢生態環境的基礎屏障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發展中貫徹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準則,注重發展新型農業和新型生態觀光旅游業,打造現代化農業體系的同時保護好已有旅游景點,為鄉村振興的推進注入動力。
綠色金融指投融資行為具有“綠色”效應,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上,追求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共進[1]。亦指通過政府政策調控,借助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和碳金融等金融衍生工具,以期實現傳統高耗能產業向節能減排轉型,實現碳減排[2]。2012年中國銀監會出臺了《綠色信貸指引》(銀監發〔2012〕4號),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出明確要求,大力開展綠色信貸、促進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2018年,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審議通過了《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章程》,這一系列綠色金融政策的出臺,從制度上構建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近幾年,我國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逐步壯大,隨著綠色農業、綠色旅游等綠色項目的興起,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綠色投融資規模的上升,以及綠色環保上市公司、綠色股票指數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在探索綠色金融之路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綠色發展之路上獲得了充足自信。
綠色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有利于“三農”的發展,對于生態文明的建設也有重大作用[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的糧食消耗和進口大國,在20世紀50年代黨中央就明確提出了建設農業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經過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成績斐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實現了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質的提升,并在2020年年底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目標。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鄉村振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路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我國立足于“質量興農”,以基本農業國情為基礎,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突破鄉村發展瓶頸,深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改革,開辟了一條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生態環境是由生態各個關系組成的環境系統,它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關系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然而我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近代以來,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導致鄉村社會的環境進一步被破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污染,黨和國家更加強調經濟與環境并舉,重視環境的保護,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陸續出臺,環境保護成為我國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板塊,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協調各方的力量參與環境治理,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文明體系。
1)綠色金融涉農資金規模不足。綠色金融在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中起重大作用[4],但在其引領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仍存在融資規模有限等問題。從貸款額度上看,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在所有貸款中的上升幅度比較小,涉農貸款的總量相對其他行業明顯不足;從資金流向上看,農村產業龍頭企業往往能夠獲得充足的綠色貸款,但由于各方信息不對稱、風險較大等因素,涉農資金卻很少流向農村新型和綠色小微行業,甚至農村合作社貸款資金規模也不足[5]。
2)綠色制造體系的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待提升。各省市紛紛成立了以綠色理念為指導思想的工廠和企業,為農業產業的綠色轉型和升級提供導向引領作用,貫徹落實綠色金融相關政策。但從生態環境效益上看,綠色制造體系的優勢尚未完全體現出來,近幾年工業污染排放量的管控效果并不明顯。在經濟效益上,綠色制造企業和工廠的經濟效益相比其他行業略顯不足,因此構建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豐收的綠色制造體系任重道遠。毋庸置疑,綠色金融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6-7],但綠色金融的機制路徑有待鞏固和強化。
在綠色農業方面,綠色金融可以在技術創新和資金支持上促進鄉村的綠色農業發展,而綠色農業發展不僅可以保障農業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還能促進農民的增收。從2017年起,我國化肥、農藥和農膜的使用量雖然一直保持穩定,但數值還是略微偏高,農業的綠色生產與發展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尤為重要[8],但綠色農業的路徑機制還有待提高與鞏固。同時,綠色農業與數字技術金融契合度需要提高,當代農業在向新型現代化綠色農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要求農業與數字化、技術化金融相結合,但目前這方面的融合有待加強。經調研,綠色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農村經濟主體的多元化與鄉村信息的不對稱,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資金不能被農戶充分利用,涉農貸款需要信用等級或者抵押物,這成為綠色農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礙;二是互聯網發展是農戶經營發展中的必要條件,但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有待提高;三是與農業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開發不足,各銀行網點涉農數字技術金融服務不能全面覆蓋到所有農戶,致使“三農”數字技術金融體驗感不佳。
適宜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建設的應有之義。從人均工業COD、人均工業SO2和人均工業煙粉塵排放量來看,近幾年綠色金融政策頗具成效,化學藥品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生態環境壓力逐年減小,但綠色發展之路仍任重道遠,必須夯實生態環境保護這一條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機制。鄉村的生態環境包括環境治理和資源保護兩方面,在環境治理方面仍面臨嚴峻挑戰。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指出,我國農村40%的村落沒有采取垃圾集中收集的措施,80%的村落沒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的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均存在較大漏洞。由此可見,農村傳統的污水排放方式和較薄弱的環保意識以及環保措施的缺失是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畜禽養殖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農民脫貧致富,但因為農民環保意識不足、監管部門監督力度不夠等一系列原因,導致農村養殖的禽畜糞便滲漏影響地下水源、飼料殘渣污染環境等農業面源問題日益突出。
要想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作用并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一方面,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將數字化與技術化金融同綠色金融的發展相結合,擴大綠色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提升涉農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高農村農戶綠色金融的可獲得性,讓農村各方面、各主體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另一方面,產業的發展必須同綠色發展相聯系,不僅是制造行業要建立綠色體系,其他行業也要建立綠色體系,將環境效益納入到產業的衡量標準中,助推全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盡早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體來看,綠色金融在資金和技術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興旺,為農村農戶帶來就業機會與財富;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為我國農村帶來藍天白云與綠水青山的宜居人居環境;綠色金融亦能通過資源配置引導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鄉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建立更全面、更高效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創新創造覆蓋面積更廣、涉農范圍更大的綠色金融服務產品,在落實好中央綠色金融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將綠色金融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以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開發新型綠色技術,落實“綠色興農、質量興農”,保障農業發展的數量和質量,發揮綠色農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大作用,夯實綠色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綠色金融在技術創新和資金支持上促進鄉村的綠色農業發展,而農業綠色發展不僅能保障農業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還能促進農村居民的增收增富。農業的可持續推進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通過降低農藥、農肥與農膜的使用量,將農業生產與發展過程中的污染排放降到最低,為消費者提供有機、無公害等綠色農產品,解決傳統農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著眼于未來,將綠色金融、數字化金融以及普惠金融同農村產業結合,提高農村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環保意識,為實現鄉村振興以及建立綠色化、現代化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把生態環境的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是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具體實施路徑[9]。鄉村振興的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大眾性,需要社會各主體協同努力,將資金資源應用到人居環境治理的生態建設上。農業上,通過綠色發展實現“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工業上,通過向節能減排轉型,減少排放、降低環境污染程度;旅游上,通過建立自然資源旅游景點、發展農村農家樂等提高農戶收入水平[10]。總之,加快綠色金融涉農步伐,保護好“綠水青山”,便是守護好“金山銀山”,通過新型旅游、農家樂等方式,為農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人均收入,造就空氣清新、藍天白云的宜居環境,建成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新型現代化農村。建立綠色信息與環保意識共享平臺,定期為企業和農戶宣傳環境和資源保護政策,傳播綠色發展文化,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全民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全面促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