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磊
(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335)
近年來,抽水蓄能電站作為經濟、清潔的大規模儲能方式,具有啟停靈活、反應迅速、調峰填谷、調頻調相、緊急事故備用等優勢,受到國家大力支持。上壩公路是電站建設前期的關鍵性先導工程,是大壩主體施工的主要通道,也是制約電站能否按時發電的重要因素。上壩公路的設計需要從地質條件、線形指標、工程造價、施工工期、環境保護、施工與養護難度等多因素綜合考慮。
現以國內某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為例,對其水庫上壩公路路線方案進行比選分析。經過多方案、多角度論證,選出最佳上壩公路設計方案。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該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位于兩山之間的溝谷之中,為一馬鞍型的地形分水嶺,沿溝谷南北兩側筑壩,東西兩側開挖擴容成庫。正常蓄水位1512.0 m,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647萬m3,死水位1 476.00 m,死庫容16萬m3,調節庫容630萬m3。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壩、副壩、全庫盆防滲系統、環庫道路。主壩、副壩均為瀝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1 509.00 m,壩頂寬8 m,其中主壩最大壩高約111 m,壩頂長度324 m,副壩最大壩高約106 m,壩頂長度370 m。庫區防滲面積約28.99萬m2(含主壩、副壩面板)。
工程區處于上揚子準地臺,近場內斷裂構造主要為紅砂坡斷層和建始斷層,不屬于晚更新世以來活動的斷層。第四系以來,工作區仍以大面積、間隙性升降運動為主,局部地區顯示較強烈的斷塊差異運動,塑造出相應的地貌形態,并有為數不多的中強地震發生。工程場址區無區域性斷裂通過。工程區內地質構造以褶皺為主,主要有一級褶皺官渡向斜和橫石溪背斜,以及官渡向斜次級褶皺天井峽向斜、遲谷峽背斜和橫石溪背斜次級褶皺廟灣背斜、明堂向斜。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40.9gal,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另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工程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上水庫壩址5 km范圍內沒有活動斷層,地震震級小于5級,區域構造穩定分級屬于穩定性好。
抽水蓄能電站與人們常見的一般性水電站工程不同,它具有一定的選址特殊性:上、下水庫之間必須存在較大的高差,以保證上水庫水頭能夠產生的巨大勢能,從而能夠發揮抽水蓄能電站的優勢[2]。因此,上壩公路也具有類似的特殊性,它必須從低處克服巨大高差,通過持續爬坡,最終到達上水庫壩址。
為了便于設計,選擇上壩公路起點為進場公路設計終點,設計高程約為1 045 m,終點為大壩壩址東南側“Z”字型道路入口處,設計高程約為1 480 m,起、終點高差約435 m,按照平均縱坡5.5%控制,該工程路線總長度應控制在7.9 km左右。
上壩公路雖稱之為公路,但它卻不同于一般性公路。上壩公路的功能主要是連接大壩與外界的交通道路。施工期,主要用于施工車輛通行,是施工建設的關鍵工程。運維期,主要是運維車輛通行。其功能與作用明顯不同于一般公路。因此,不宜采用公路行業設計標準與規范,而應該采用水利水電行業設計標準與規范。這樣,上壩公路采用《水電水利工程場內施工道路技術規范》(DL/T 5243—2010)中場內主要道路三級道路標準,其設計速度取用20 km/h,圓曲線最小半徑15 m,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100 m,最大縱坡9%,停車視距20 m,會車視距40 m,凹、凸豎曲線最小半徑200 m,最小坡長60 m,隧道內最大縱坡按照6%控制,連續長大縱坡路段,應該設置3%緩和坡段。
路基橫斷面設計采用雙車道,路基寬度7.5 m,路面寬度6.5 m,兩側路肩寬度0.5 m,雙向路拱橫坡2%,路面結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層采用20 cmC30水泥混凝土,基層采用20 cm5%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采用15 cm級配碎石。
路基標準橫斷面圖見圖1所示。

圖1 路基標準橫斷面圖
由于該工程建設是PPP項目,建設單位要求建設周期縮短,工程建設投資要求不高,所以經過多方案比選,推薦線路線方案為路基加隧道,無橋梁。路線起點東側山體較陡,地面坡度多為50度以上,如路基方案穿過,挖方量將巨大,且施工難度大,爬坡效果不好。對此,宜采用隧道繞行方案,爬坡效果顯著。路線起點至K1+080段設置左轉彎隧道,半徑150 m,路線在緩坡處出洞后,沿山坡布線,在緩坡平坦處設置3個回頭曲線繼續爬坡,在K3+530至K4+680路段設置左轉彎隧道穿過山體,半徑160 m,出洞后路基明線布線,在K4+990至K5+755路段設置直線隧道穿過山體,出洞后路基明線布線,到達路線終點,路線全長7 380 m,路基總長4 385 m,隧道總長2 995 m。推薦線路線方案圖見圖2所示。

圖2 推薦線路線方案圖
路基明線最大縱坡9%,隧道最大縱坡6%,路線縱斷面圖見圖3所示。

圖3 推薦線路線縱斷面圖
A比較線路線方案為路基加隧道,無橋梁。路線起點西側山體較陡,地面坡度多為50度以上,如路基方案穿過,挖方量將巨大,且施工難度大,爬坡效果不好。為此,宜采用隧道繞行方案,爬坡效果顯著。路線起點至K1+250段設置兩個右轉彎隧道,兩個圓曲線半徑均為100 m,路線在緩坡處出洞后,沿山坡布線,在緩坡平坦處設置1個回頭曲線,與K推薦線相接,終點樁號AK2+900=推薦線K2+920,路線全長2 900 m,其中路基總長1 650 m,隧道總長1 250 m,對應推薦線全長2 920 m,其中路基總長1 840 m,隧道總長1 080 m。A比較線路線方案圖見圖4所示。

圖4 A比較線路線方案圖
路基明線最大縱坡9%,隧道最大縱坡6%,路線縱斷面圖見圖5所示。

圖5 A比較線路線縱斷面圖
B比較線路線方案為路基,無橋梁。路線起點樁號為BK4+700=推薦線樁號K4+700,路線出隧道后,沿山坡向西、向南展線,終點樁號BK6+110=推薦線K6+425,路線全長1 410 m,全線皆為路基,無隧道,對應推薦線全長1 725 m,其中路基總長960 m,隧道總長765 m。B比較線路線方案圖見圖6所示。

圖6 B比較線路線方案圖
路基明線最大縱坡9%,路線縱斷面圖見圖7所示。

圖7 B比較線路線縱斷面圖
路線方案主要從地質條件、線形指標、工程造價、施工工期、環境保護、施工與養護難度等六個因素進行比選。
比選分析采用打分累計法,假定此類一般工程各因素分值均為60分,各因素采用由優到劣5個等級,等級自高而低分別為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計算各因素分數的總和,總得分最高者確定為最佳路線方案。
3.4.1 A比較線方案比選
A比較線樁號范圍:AK0+000~AK2+900,對應推薦線K0+000~K2+920,盡管A線總長度比K線短20 m,路基展線短于K線,且路線布線比較分散,環境破壞小于K線,路基段線形指標優于K線,但是A線隧道長了170 m,隧道線形指標遠低于K線,隧道內行車安全性低于K線,工程造價偏高,施工工期長,施工與養護難度大,綜合比較分析,推薦K線。
A比較線與推薦線比選分析情況見表1所列。

表1 A比較線與推薦線比選分析表
3.4.2 B比較線方案比選
B比較線樁號范圍:BK4+700~BK6+110,對應推薦線K4+700~K6+425,盡管B線總長度比K線短315 m,工程造價偏低,施工工期短,施工與養護難度低,但是線形指標低于K線,平均縱坡大于K線,由于B線布線的山體坡度較陡,坡度多為45~60度之間,路基開挖后多為深挖路塹邊坡,環境破壞遠遠大于K線,綜合比較分析,推薦K線。
B比較線與推薦線比選分析情況見表2所列。

表2 B比較線與推薦線比選分析表
(1)山區抽水蓄能電站上壩公路是整個電站建設的關鍵性先導工程,必須提前策劃、設計與施工,否則將會影響電站的投產發電。
(2)上壩公路設計方案必須綜合考慮地質條件、線形指標、工程造價、施工工期、環境保護、施工與養護難度等因素,經過方案比選與分析,才能選出更合理、更優化的設計方案。
(3)工程建設必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保護環境的原則[3],不能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效益,必須要有大局觀,堅持綠色、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