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福,童景盛,康聯國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車轍是車輛行駛后,在路面上留下車輪的壓痕。也是我們對路面能否正常使用,對其進行評價和養護的一個重要指標。車轍的深度直觀反映了車輛在行駛時的舒適度,具體表現在瀝青混合料的動穩定度、永久變形指標的變化。直接影響在一下方面:車輛行駛橫向穩定性,車輛變道困難;車轍也可能積水,形成水坑,帶來面層水損壞和行車安全。目前,對瀝青路面永久變形的研究也是一個難題,主要是瀝青混合料具有粘彈性的特點,影響瀝青路面的高溫穩定性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車轍的計算深度δ由輪下的車轍深度D1和車轍每邊凸起的材料高度D2,直接相加得出。公式為:δ=D1+D2,見圖1。

圖1 車轍深度的計算
蘭州市九州經濟開發區S468#道路已于2012年建成通車,路面病害主要為局部路段的車轍、沉降、大面積龜(塊)裂,表層剝落等。加之該路段處于經濟開發區進出口干道,隨著片區周邊大型項目的相繼開工建設,重型車輛增多,局部破損嚴重路段出現路面沉降,沉降輕重不一,車轍破壞嚴重,人行道存在鼓包、塌陷等問題。
2019年4月16日我公司組織相關檢測人員對九州經濟開發區S468#道路車轍現象進行了現場檢測,對車轍比較嚴重的K0+200、K0+554、K0+805處進行設置檢測點,依據《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利用3 m直尺測定車轍長度、深度,見表1。每個檢測點進行三個取芯試驗,進行量取各面層的厚度,與原有瀝青混合料的上下面層厚度比較,結果見表2。

表1 車道路面車轍檢測結果

表2 車道開挖斷面瀝青面層厚度統計結果
通過對蘭州市九州經濟開發區S468#道路的檢測,發現路面結構層的永久變形,主要是集中在瀝青面層。瀝青混合料是由礦料、瀝青膠漿和空氣組成。在溫度和荷載作用下,通過瀝青膠漿的流動,對瀝青混合料原有礦質結構進行破壞等機理。將瀝青混合料的永久變形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壓實階段、中期穩定變形階段、后期破壞失穩階段,見圖2。

圖2 瀝青混凝土變形劃分階段
主要表現在道路運行初期,因瀝青混合料面層沒有形成完全壓實而過度追求平整度,導致出現車轍現象。在高溫季節和交通量增加的情況下,孔隙率不斷降低,達到極限空隙率后趨于穩定。
現場踏勘初始車轍現象,主要在車行道輪胎附近,兩側沒有凸起,只有凹面。對于不在輪胎范圍之內的部位,影響不大。這屬于施工不當造成的非正常情況下的車轍現象。為了減少車轍的形成,加固碾壓是設計中最重要的工序,不要盲目追求平整度,忽略壓實的適宜性,孔隙率應符合規定的可控范圍。
瀝青混合料主要有瀝青膠漿,在高溫和荷載作用下主要借用于流變學的應用,表現為瀝青的蠕變現象,面層平整度下降,造成明顯車轍現象?;旌狭虾瑸r青占比越大,說明其流動性增加,永久變形也增大。
在這一階段,道路剛通車,壓應變速率快速增大,瀝青混合料的永久變形隨著增大;在“永久變形-荷載次數”的拋物線中,表現為“凸”形。
該階段,在正常的道路行駛過程中,瀝青混合料處于半固膠狀態,自身產生流動的形態,填滿瀝青的部分空隙,從而產生了瀝青混凝土的緩慢變形,體積略有變化,開始慢慢產生剪切變形。瀝青混合料的壓應變速率維持不變,近視為穩定狀態。
根據David Roylance所編寫的《屈服和塑性流動》[1],瀝青面層粘結措施不好,在高溫下集料的位移還會沿著行車方向進行,直接表現為推移病害。而瀝青混合料的推移正是由車輛長時間的運行,施加了一個水平應力;在其應力大于瀝青混合料塑性的屈服點時,瀝青混合料不能夠恢復到原有狀態。屈服應力通常在僅有單軸應力的拉伸試驗中確定,預測合適發生時,根據屈服準則來判斷,見圖3。本質上的粘性流動過程,跟液體的流動十分地相似,發生塑性流動時通常體積不變,相應的泊松比V=1/2。

圖3 水平應力作用下滑移
此種車轍現象的主要表現為:影響的范圍大,車輪兩側沒有明顯隆起現象,呈“V”形橫斷面形式。因為在我國道路設計中,基層設置半剛性材料,而路面采用瀝青混合料,為流動性車轍。對這一階段所產生的車轍現象,主要是通過新材料和改造再生材料等措施,預防車轍現象的產生。
此階段,路段在重型車輛反復作用下,其瀝青混合料的承載能力超出其穩定極限。隨著車輛運行次數的增加,對原有粗骨料產生了擠壓,原有的瀝青及膠漿,流向車行道自由端,重新對骨架進行排列,通過剪切變形,不再有體積變化。當水平應力超過某一點時,應變有非常明顯的增加,而水平應力先是下降,然后作微小的波動,這種水平應力基本保持不變,而應變顯著增加的現象,稱為屈服或者流動。而流動數表示該階段達到迅速破壞起點時,荷載作用的次數,一般用“FN”表示。
參考東南大學的《瀝青混合料永久變形的三軸重復荷載試驗研究》[2],按照道路原有瀝青面層結構,選取不同級配的四種瀝青混合料,AC-13F、AC-13C、AC-16和AC-20的比較。流動數為永久應變對荷載作用次數的變化率,應變率開始增大點對應變為破壞塑性應變。分析影響流動數變化的因素,見表3級配形式。

表3 瀝青混合料級配
通過三軸荷載試驗,分別選用不同溫度40℃、50℃、60℃下,根據不同的水平應力0.7、0.8、1.0 MPa,研究瀝青混合料流動數的影響。經驗證,在溫度為40℃,水平應力在0.7 MPa的條件下,試驗結果測得見表4。

表4 瀝青用量、孔隙率、流動數(溫度40℃,水平應力0.7 MP a)
根據表4可知,每種瀝青混合料,在孔隙率相同條件下,瀝青用料多,流動數小;反之,在瀝青用料相同條件下,孔隙率大的流動數小。
通過荷載試驗,溫度和加載應力對混合料流動數的影響,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溫度、應力、流動數
由表5可知,隨著溫度的增大,相同應力下,流動數減??;相同溫度下,隨著水平應力的增大,流動數也減小。
損壞時容易使車輪對應的路面部位下凹,車輪作用的路面兩側容易產生隆起現象。在彎道處還明顯向外推擠,使車道線與停車線容易變成彎曲的曲線,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該階段,主要表現為瀝青混合料的流動特性。一般在道路的上坡、轉彎、道路交叉口位置,該處的路面因車輛速度較低,輪胎接地引起的側向應力較大,對主要行駛雙輪車的路段,車轍斷面成“W”形橫斷面,對行駛寬幅單輪車的路段,車轍成非對稱形狀。導致瀝青面層出現了推移破壞,影響道路壽命。
經過對瀝青混凝土車轍的形成、破壞,進行剖析,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影響。外部有溫度、行車荷載等因素的影響;內部主要有瀝青的優化級配、油石比、孔隙率等因素影響。對瀝青混合料產生塑性變形的情況下,找到瀝青混合料的屈服點,繪制瀝青混合料變形劃分階段的拋物線,以及預測瀝青混合料的后期失穩破壞。
對于工程師,在瀝青面層建設時,建議根據當地溫度選擇合適的瀝青種類,可添加一定量的抗車轍劑,應用改性瀝青,控制瀝青穩定度,延長瀝青路面壽命。